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乱明天下一根钉 > 分节阅读 92

分节阅读 9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祯面前。

看着袁崇焕的奏疏,崇祯默默思索着。忽然,崇祯想到了一件事。前些日子,袁崇焕在一道奏章中提到请固西线防务。

西线一直固若金汤,为了防备北元,数百年来,朝廷倾尽全力,不仅修筑了长城,还设立了遵化、蓟镇等关门,俱是总兵级别,每城皆有战将十余名,精兵近万,但袁崇焕为什么还要上奏章加固西线防务他当时就觉得,袁崇焕上这种奏章别有用心。西线将帅自己都没上这种奏章,难道他们还不如远在辽东的袁崇焕更清楚西线防务的虚实吗袁崇焕总说辽东稳固,却说西线堪虑,这不等于说西线诸将帅不及他袁崇焕尽心为国吗

想到此事,崇祯顿生云,上西线防务的奏章,袁崇焕是不是在变相要饷,为请内打铺垫,故意说得危言耸听吓唬他

如果真是这样,那袁崇焕就太可恨了,这不是把他当成了可以随意糊弄地糊涂虫

文华殿内,崇祯脸寒冰,但他自己却觉得脸上辣的。听着王承恩给大臣们念诵袁崇焕的奏章,崇祯依然觉得奏章里的字字句句都在扎他的手指。

“毕自严。”崇祯冷冷地道。

户部尚书毕自严还是那副模样,出班之后躬身道:“臣在。”

“前些日子,朕交待的事办得如何了”崇祯地语气稍微缓和了点。

毕自严道:“臣每天都在催促各地速速递交欠款,但现在起解,着实无银。”

不理毕自严,崇祯又道:“王恰。”

“臣在。”门神急忙出班应道。

“袁崇焕请内帑,兵部什么意见”对这位自己选中的门神,崇祯地语气大大和缓。

王洽长得虽像个门神,但心思堪称细腻,对琢磨皇帝的心思很有一套心得,说出话来十有能对上崇祯的脾胃,今天也不例外。

“援辽之兵向为乌合之众,本无急公效死之心,一有警报,便借口缺饷,以掩奔溃之实,贼未至而汹汹,至此极也。”完全符合门神的形象,王洽说的是义正词严。

门神几句话说完,诸位高人无不叹服,王洽说地没一点实质内容,也就不会负上任何责任,但却很对皇上此刻的心情。

“众爱卿,你们以为如何”崇祯点了点头,问道。

众臣能以为如何,纷纷点头而已。忽然,一位大臣出班奏道:“陛下,国库空虚已非一日,论其弊端,三日不完,但边事紧急,除内帑又别无取处,臣请皇上先救燃眉之急,以后再由户部填补内帑之缺。”

崇祯一看,此人是吏部左侍郎成基命。

盯着成基命看了片刻,崇祯道:“众位爱卿,内帑原本就不是为备边而用,若各地有急,皆请内帑,到时朕将何以应对朝廷饷养兵,原为尽忠报国,如今动不动即鼓噪哗变,虽事起有因,但也不能一味迁,也要严明纲纪。当然,内帑外库俱是万民血汗,保封疆,安社稷,若能用在实处,朕岂会吝惜”

就在崇祯说话地时候,班列中有一人与众不同,他的眼中燃烧着一种光,一种极为热切的光芒。

这人是礼部右侍郎周延儒。

周延儒,字玉绳,号,常州宜兴人,万历二十四年生人。周延儒自幼聪颖过人,熟读经书,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童。万历四十年,他参加乡试中举,第二年参加京城的会试,夺得会元,一月后参加殿试,再夺状元。

仅仅二十一岁,周延儒就连中三元,少年得志,披红挂彩,骑马游城,万人瞩目,荣耀至极。按照惯例,周延儒以状元的身份直接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天启三年,升为右中允,掌管司经局。不久,又升为少詹事,负责管理南京翰林院。

崇祯即位之后,一心重整朝纲,自然要破格启用人才,而以周延儒地资历,当然属于头排被启用的人才之一。

周延儒是最先被启用地人之一,一入京,他便被崇祯委以礼部右侍郎的高位。

周延儒少年得志,一直都很顺,现在他才三十五岁。这样地经历,这样的年纪,周延儒地腾达之心要比一般人更重得多。

来京之后,他受过一次挫折,就是枚卜阁臣的事。原本以为他入阁,那是十拿九稳的事儿,但没曾想,却边都没摸着,连参加枚卜的机会都没捞上。

受了挫折,周延儒进取之心更烈,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好好表现,今天,机会终于来了。

在一旁看得真切,周延儒随着成基命,也出班奏道:“皇上,国家最重无如关门,而关门本为防夷之变,如今看来又要防兵变。前次宁远鼓噪,不得已饷平息,今锦州又鼓噪,如若各边地群起效尤,臣恐十倍内帑也不足以平千万人之心壑。”

周延儒说的是痛心疾,崇祯一听,不由得频频点头,这才是干国地忠良高山流水觅知音,当了一年多的皇帝,崇祯今天终于有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周贤卿,你以为应当如何”带着殷殷期盼,崇祯和颜悦色地问道。

“贤卿”两字让周延儒精神大振,跨前两步,再拜,奏道:“内是皇恩,臣不敢阻止,当此安危存亡之际,以内帑治哗变,也算上策,但频内终非长治久安之策,还需一个万全之策。”

此言一出,众高人无不生出高山仰止之情,高,实在是高比他妈老高还高,比之王洽,周延儒又高了不是一点半点。同样是废话,却里面皆光,既赞同了成基命务实的主张,更极大地讨得了皇上的欢心,但万全之策是什么呢诸位高人都有瞬间变成了小学生的感觉,无不全神贯注,洗耳恭听。

崇祯地心情愈加轻松,不用掏腰包的治本之策已呼之欲出,他完全相信,周贤卿是绝不会让他失望地。

“贤卿,何为万全之策”这次连姓都省了,崇祯虚心求教。

周延儒顿再拜,道:“臣愚钝,何敢言万全之策只是衷内有思,如鲠在喉,面对圣君,何能闭心古人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如今各处兵卒动辄鼓噪,臣不敢欺心,以欠饷为是。”

罗雀掘鼠是前朝名将张巡的典故,张巡以不到万人之众坚守孤城三月,前后杀敌十余万。城中粮绝后,将士以罗雀掘鼠为食。

崇祯立刻就明白了的意思,是啊,如果袁崇焕能比得上张巡的十分之用整天为欠饷的事烦心。为什么朝中没有像张巡这样地人才,是他的德行不够吗

“正是如此古人罗雀掘鼠而军心如铁,难道今人还不如古人吗何况今虽缺饷,又何至于罗雀掘鼠地地步袁崇焕前称兵变可息,现在却又说军欲鼓噪,求内帑,为什么会这样前后矛盾众卿以为如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