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乱明天下一根钉 > 分节阅读 70

分节阅读 7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政又移驻江阴,督学察院,这又让江阴成为了朝廷在江南开科取士的考场,每逢开科的时候,江南各省万千的学子便会云集江阴。

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下,即便不识字的普通百姓也都文雅的很,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完全不同于北方百姓的粗狂。

陈海平很不理解,江阴的水土到底有什么不同,竟然能在这么文雅敦厚的江阴子弟的血脉了铸就了如此刚烈的血性

叹息,除了叹息,陈海平还是叹息。

第一百四十章 刁民

回程要比来的时候快很多,这一是因为旅行的瘾头已经释放了很多,更是因为出来了这么久,思家心切。

外面的风光再好,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

三月末,一行人回到了训练营。

对这一百六十名江阴子弟,训练营让他们感到的新奇和震撼那是不言而喻的。对这些普通百姓的子弟,训练营的吸引力同样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很快就被融了进来。

毕竟隔着一层,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训练有所代表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阎应元提出要带着这些江阴子弟去归化。

陈海平对这个建议不仅同意,而且他也一道去了归化。这一次,他不仅自己去,孙国清、戴定国和一家大小也随后都去了归化。

这个时候,整个集团的重心已经差不多都转移到了归化。在归化自然要比在训练营便利的多,在归化不管做什么,只要顺应王卜石兔不介意,那就万事没有。

此时,已经到了客大欺主的境地,这个主不是指卜石兔,而是指大同总兵梁家桢和山西巡抚张翼明。

实际上,集团早就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始终隐忍。

前些日子,梁家桢和张翼明都认为,在归化这条路上的银子太多,而他们得的又太少,完全不成比例,所以就采取了些小手段,希望这些商人能明白点事。

采取这些小手段之后,银子还没有拿到手,他们的六个魂儿却先丢了两对,来长城边上遛马的那五千多蒙古铁骑太吓人了。

决定自然是孙传庭做的,他家就在代州,与大同近在咫尺,他很清楚这里边的事儿。

在边镇做官,最容易丢官的原因就是让蒙古铁骑闯了进来,一旦如此,那百分之百是要丢官的。所以,为了保住官位,大多数的封疆大吏不是修战武备,而是拿银子进行贿赂。他们贿赂的对象并不是朝中重臣,而是想要来关内溜达溜达的蒙古部落首领。

梁家桢和张翼明都不是修武战备的主儿,所以要让他们俩老实点,只要让土默特部的铁骑来长城边上转悠转悠,一切就都齐了。

孙传庭没有仅此而已,他更进一步,采用一手硬一手软的策略,彻底让梁家桢和张翼明老实下来。

硬的一手是让人传话给梁家桢和张翼明,说在归化的商团现在完全有能力左右卜石兔;软的一手是不仅没有断了给他们的银子,反而还有所增加。

这样一来,这两位帝国的封疆大吏差不多就成了集团豢养的两条狗,对他们可以予取予求。至于锦衣卫秘密派驻山西的暗探,他们早就被那八大皇商喂足了。实际上,这些年来,锦衣卫在山西的人事安排都是八大皇商说了算。

都是最好的战马,一路疾驰,四月中旬,他们就到了青羊谷。

即使在归化,知道青羊谷大概情况的人也不多,如同在训练营,青羊谷的周围几十里都被划成了禁区,未经允许,外人是不可能靠近的。

至于孙传庭在归化,那更是机密中的机密,除了该知道的人外没人知道。

归化更繁华了,归化现在正处于第一个大发展的井喷期,而这也使得陈海平成为了史上最成功的地产商,赚的银子老了去了。

像归化这种地方,自然人人都趋之若鹜,最先定居下来的是那些关内来的小商小贩,然后又通过他们,其亲族乡里又大批地涌了过来。

丰州滩的土地极为肥沃,蒙古人的开垦能力极为有限,大量的土地开垦几乎都是关内跑过来的汉人做的,但由于人数还是有限,所以开垦的土地依然不多。

现在,随着人越来越多,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陈海平早就制订了严格明确的规则,绝不允许侵犯蒙古人的利益,必须保证让每一个土默特部的蒙古人都过上富足的生活。

做到这个是很容易的,因为没有剥夺他们的土地所有权,而原本经营牧场的土地变成田地,收益是天差地别的,所以仅仅靠靠着土地的收入,每一个蒙古人尽可以衣食无忧,过上富足的生活。

陈海平的眼光是超越时代的,除了保证蒙古人的利益,他还做了另一个不容违背的规定。规划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城市,也指乡村,更指的是田地。每一个村子的位置都不是随意的,基本的形态是六边形。以一个大的村子为中心,在外围的六个点上有六个小村子,所有这些基本形态的村落又都是以归化城为中心。

在所有的村落之间,都有同等规格的道路连通。

路分为三级,村落内的路为三级路,宽两丈,路两旁种植宽度十丈的树带;村落间的路为二级路,宽三丈,两旁种植十五丈宽的树带;一级路就是主干路,宽七丈,两旁种植二十丈的树带。

对路的质量也是有明确要求的,标准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是秦始皇除了万里长城之外,另外一个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

秦直道南起云阳,北至包头,穿十四县,全长七百多公里,路面最宽处六十米,一般的也有二十米。

秦直道的质量极高,到了那一世,秦直道依然存在。修筑秦直道当然不可能用砖或石头,只是就地把土夯实。

可以想见,一条土路竟然保持了两千年之久,土层夯的得有多厚实。

修这种路不需要什么成本,只要有人就可以了。所有来这儿的人,相对他们的收入而言,各种负担是极轻的,自然人人都极渴望留下来。在留下的条件内,有一条就是修路。何况,这还是修他们自己用的路,所以尽管要求很严格,路修的还是非常顺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