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乱明天下一根钉 > 分节阅读 64

分节阅读 6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很静,与不远处的吵杂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是两个世界。村子里的街道既宽阔,又幽深。宽阔,象征着堂皇;幽深,透露出豪商大贾一种特有的诡秘般的富贵气息。

秦大大院在村中央,也是规模最大的,前后共分十六个院落,宅深墙高,古色古韵,院与院之间的是一条幽深的长巷。在中院里有一幢四层高楼,尤为引人注目,高楼奇脊飞檐,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它显出了主人胸中那种傲视群雄的霸气。

那幢高楼实在是太显眼了,望着暮色中的高楼,陈海平又不由叹了口气,不知有多少这样的英雄豪杰,最终不得不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庞大的力量都投入到这些死物上去。

秦家与集团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些潞州豪商都是通过申家与集团发生关系的,他们并不知道集团真正的底细,当然更不清楚陈海平其人若何。

到了秦家大院的正门,车队停下。

见到这么大的车队停在门前,两个看门的仆人赶紧跑了出来。申万雨来过秦家几次,仆人认识申万雨。一见是申万雨,两个仆人立刻点头哈腰地问候。

“你们快去通报秦东家,说有贵客临门。”申万雨吩咐道。

两个仆人如飞而去,陈海平向申万雨问道:“申东家,你看把我们的事跟秦东家交个底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申万雨是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潞商这个庞大的群体就他们申家一个代言人不现实,从制衡的角度考虑,陈海平也会多找几家,这与信任不信任无关。

申万雨奔都没打,立刻道:“秦东家是荫城铁货业的行会首领,为人机敏果敢,他必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陈海平点了点头,申万雨确实了得,短短几句话就把秦钢的地位、为人,以及他自己的判断说的干脆明白。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那么一部分人,他们的格局和才智是不相匹配的,他们的格局限制了他们才智的发挥,秦钢就是这样的人。

如同建造秦家大院的祖上一样,在现实世界,秦钢的才智过早地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只能寄情他处。祖上是穷尽心力建造大宅子,而秦钢呢,则是醉心书画、篆刻,他不仅收集书画篆刻精品,本身也是颇有这方面的造诣。

两天前,秦钢花重金购得一幅宋徽宗的花鸟画写生珍禽图。

宋徽宗赵佶是个无能的皇帝,同时却又是个成就非凡的艺术家,尤其是独创的瘦金体书法,更是书中一绝,秦钢最擅长的就是瘦金体,所以他对赵佶的书画最是喜爱不过。

快吃晚饭了,秦钢依然在书房里把玩写生珍禽图。

秦钢这种人,自然最恨这时候被人打扰,可申万雨申东家来了又不能不报。仆人来到书房门前,探头探脑了一会儿,方才轻轻敲敲了书房的门,轻声唤道:“老爷。”

半晌,书房里面,秦钢不耐烦地问道:“什么事”

“老爷,申东家来了,就在大门外,而且还有好多人,申东家让小的禀告说有贵客临门。”仆人回道。

门一开,秦钢从书房走了出来,问道:“什么贵客”

仆人道:“老爷,不知道,但那排场,小的没见过。”

虽然不知道客人是什么人,但这个面子得给申万雨。轻轻皱了皱眉,秦钢道:“去,大开中门,迎客。”

出得门来,秦钢就是一愣,气氛不对。不对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车队两旁的那些大汉,一个是申万雨的神态。

暮色的黄昏里,原本非常宁静的天地蓦然多了一丝丝森严的氛围,而这异样的氛围就是那些大汉直接传递进秦钢的心里的。那些大汉高坐马上,仿佛雕像一般,一动不动,昏黄的暮色里,每一张脸都像是铁铸的。

惊异之情一闪而过,紧跟着,秦钢就又发觉了申万雨很不对劲。站在那个年轻人身旁,申万雨就像是个跟班的,毕恭毕敬。而更令秦钢惊异的,是他感觉申万雨自己也没有发觉有什么异常,似乎对这个年轻人毕恭毕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申万雨的眼睛也很尖,秦钢一出来,他就发觉秦钢的惊容。下意识地,申万雨顺着秦钢的目光转头向身后看去,随即他就明白秦钢为什么这么惊讶了。

显然,这是陈海平有意安排的。

这些护卫都已经知道如何收敛自己了,在平常的时候,外人看到他们不过是强壮威武些而已,但这一刻,他们高坐在马上,传递出来的是一波波有若实质的威压。

第一百三十章 雄兵

快步走上前来,到了近前,秦钢抱拳拱手道:“申东家,抱歉,抱歉,让您久等了。”

“哪里,哪里。”申万雨道:“来,秦东家,我给你介绍个人。”转过头来,申万雨低声道:“这位就是平遥的陈东家陈少爷。”

从申万雨那里,秦钢知道这位陈东家有个习惯,就是所有人都称他为少爷。当时听了,秦钢心里多少有些好笑的感觉,但这一刻,他也不自觉地恭恭敬敬地道:“没想到少爷大驾光临,秦某欢迎之至。”

这一代的秦家家主年纪不大,秦钢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与名字正相反,秦钢白白胖胖,笑眯眯的,就是一富家翁。

人的外貌是看不得的,这个秦钢虽是守成之人,但论心胸手段,秦钢不输于建立秦家大院的先祖,眼光和本事要比申万雨更强。实际上,秦钢这个人才是陈海平此次决定住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方才即使申万雨不说,他自己也会说的。

没有什么成功是没有原因的,荫城镇之所以成了“万里荫城”,而且越来越兴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三条。

荫城镇兴盛,首先当然是因为自然禀赋,这是兴盛的必要条件。

其次,是因为朝廷的商业税赋政策。自太祖创立大明以来,虽然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商业发展,但怪异的是税负一直都非常低,以致在万历张居正主政的最好时期,一年的税入也不过五百万两银子。商税不论行业,不论规模,一直都是三十取二,而就是这个“二”,商人上下其手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以上两项都是荫城镇兴盛的因素,但具有这两个因素的地方有很多,可只有荫城镇成就了“万里荫城”的盛名,而这自然就涉及了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人。

荫城镇及其周围的一百三十二个村庄几乎家家有铁炉,人人会打铁。每天夜里,那可真是炉火刺破夜幕,与星光共辉;锤声惊醒物眠,与鸡鸣互闻。场景极为壮观。

一百三十二个村庄,每个村子由人家百十户几百户不等,产量自然是非常惊人的,但要以此就造就“万里荫城”的盛名还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在荫城出售的铁货,荫城本地的货量占的只是不大的一部分,更多的铁货是长治、高平、壶关、陵川、晋城等县的几百个村庄、千万户农民铁匠打造出来的货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