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官途 > 分节阅读 222

分节阅读 22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立刻跑出屋子,来到一间空屋前低低喊了一声,屋子里出来了十几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士兵,他们动作非常迅速,和醉倒的士兵交换了腰牌,又将他们抬进一间空屋里锁了起来。这时,为首的方岚一伸手道:“钥匙”

陈百户立刻从墙上取下一串钥匙,上前开了文书库大门,大门吱吱嘎嘎地椎开了一条缝,陈百户紧张地说道:“可是里面内室的钥匙我没有。”

方岚拍了拍他的肩膀,眯着眼笑道:“不需要什么钥匙,锦衣卫我们比你更熟悉。”

他带着两人一闪身进了书库。大门又关上了,其他人则在外面冒充当班士兵巡防,方岚“嚓”地一声,点亮了一支火折子,只见一箱箱文档资料黑黝黝地堆积如小山一般,文书库已经整整一年多没有启用,到处都布满了灰尘,他们没有停留,直接奔向内室,内室被一扇厚厚的铁门锁死,巨大的铁链锁俨如人的手臂一般,方岚和他的手下都是出身锦衣卫,对这里非常熟悉,他们也压根不打算从铁门进去,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房顶,在石壁上离地面约五丈处的顶端有一个小小的通风口,那个通风口约一尺见方,人勉强可以爬进去。

三人一齐动手,迅速用木箱子搭起了一道高高的阶梯,他们三人身手敏捷,像猿猴一般爬了上去。探身进去看了看,随即抛下一根长索,将一端系牢了,他们接连着钻进了通风口。

内室和外面一样地堆满了木箱子,但是非常整齐,显然是有规律地置放,这里存放的是甲级文档,都是极为机密的各种文件,代表着锦衣卫成立十几年来的最高成果。

“寻找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的甲级文档。”方岚低低命令一声,三人便分头去寻找,虽然堆了八百多个木箱,但都是按日期一一摆放的,片刻时间,一名手下便低声喊道:“我找到了。”

方岚和其他二人一齐奔过来,只见十几只堆得高高的木箱上依次贴着洪武二十五年一月、二月,一直到十二月,他们要找的四月木箱就在中间,而且只有一个,他们动手将木箱都搬了下来,把四月的木箱放在地上,方岚用匕首撬开了箱子,三个人一下子都愣住了,里面只有两个档案袋,最上面一个写着:“礼部尚书王迪受贿详细记录。”

方岚把它放到一边,又取出了第二个档案袋,这一个厚实得多,足有三四斤重,方岚掸去上面的灰尘,只见封面上写着:“曹国公李景隆之详细调查报告。”

第二百四十六章 异曲同工

五天后,从京城十万火急送来的机密文件便摆在了李维正的桌上,他也万万没有想到拿来的东西竟然是李景隆的秘密调查报告。当然,李维正知道,这确实是件非常重要的文件,尤其在李景隆成为朝廷的北伐主帅后,关于他的情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秘密调查报告有厚厚三大本。将李景隆的家庭生活、兴趣爱好、地方任职、朝廷交往、军方人脉都进行了极为详细地解剖,还像书一样地列了目录,使人一目了然,李维正也不得不惊叹锦衣卫调查能力之高。

他随手取过第二本,翻开了目录。他要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很快他便找到,李景隆曾任山东都指挥使一年,他要的就是李景隆在山东这段经历。

李维正翻开内容,报告都是单章写成,然后装订成册,每篇报告都是由专人抄写过,工工整整的小楷,没有一处修改,这让李维正看得非常顺,而且这些报告都是从探密的角度来写,恰恰符合了李维正对这份报告的要求,他随手翻了一页,立刻被吸引住了。

“都指挥使善记忆,所读之书可谓过目不忘,常居以自傲,曾对下属言:朝廷召我问军,我前一日再读也不晚。”

他又翻了一页,上面写道:“都指挥极好狎妓喝花酒,每到山东一地视察,必选优妓若干陪酒,从始至终,从无一地例外。”

“都指挥使对山东地势颇感兴趣,一年数次去各地巡视,但所去之地最多是陵县,还特地命人画了陵县地图”

“陵县”李维正立刻走到墙壁前。在山东地图上寻找陵县的位置。很快便找到了,位于德州东南,紧靠古河,从地图上看,陵县并不是什么战略位置,甚至远远不如德州重要,他低头沉思了片刻,便立刻对身边亲兵命道:“传我口令下去,命参谋署即刻派人去绘制陵县的地图,我要最详细的。”

“是”亲兵刚要去传令,李维正却又叫住了他,“等一下。”

他从桌上拿过李景隆的秘密调查报告,一齐递给了亲兵道:“把这个也给参谋署的曹大人,让他找几个人专门研究,务必整理出一份有用的报告来。”

亲兵走了,李维正又回到地图旁。注视着山东陵县的位置,良久,他不由自言自语道:“李景隆,难道真的是你改变战局吗”

京城百花院,这是大明京城最有名的青楼之一,尤其这里的头牌韩千娇,更是百金难求,越是难求,求的人就越是多,甚至有一个来自浙江的大贾,愿出千金求一夜,但仍然被婉拒了,百花院也无可奈何,这位韩千娇小姐只是挂牌于百花院,至于接多少客和接什么样的客只能由韩小姐自己决定。

浙江大贾千金求不得之事顿时轰动了京城,迫于百花院的再三请求,韩小姐终于放出话来,她要的如意郎君一是要出身名门望族,其二是风流潇洒,知心懂意,其三须是天下英雄,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条件也随之成为京城议论的焦点。

有心人给她算起来,能满足这三个条件者,非皇族藩王莫属,其次就是辽东李维正,但立刻就有人反对,李维正第一条就不符合,再者也谈不上风流潇洒,但很快人们便发现了,北伐主将李景隆才是最符合韩小姐条件的如意郎君,甚至还有过之。

不久之后,韩小姐便如五月烟花般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连百花院也说不清她到哪里去了,京城人着实遗憾一阵子后,也就渐渐地将此事抛在了脑后。

但有一个人却是知道的,他甚至知道韩千娇今天穿的什么衣服,喝的什么酒,在什么地方过的夜。

江宁县白酒坊,这里是京城酿酒工匠聚集之地,有近万户酿酒工匠居住在此,大明王朝近一半的白酒都是出自这里,但最近军粮吃紧后,朝廷开始对酿酒所用的粮食也严加控管,酿酒业也随之一落千丈,不少酿酒人家甚至偷偷去买红薯来酿酒,以维持生计。

但也有不受影响的人家,在白酒坊至少有三个作坊不受控粮的影响。它们属于半官半私,各有自己的门路,其中一家叫做桂花坊,以酿桂花酒而出名,酒香绵甜、回味悠长,已有百年的历史。桂花坊原是开在苏州府,洪武初年,朱元璋迁天下三十万匠户入京,桂花坊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桂花坊位于白酒坊一个偏僻的角落里,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它的名气还是一天天打了出来,许多京城名酒楼都是用它的酒来揽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