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官途 > 分节阅读 119

分节阅读 11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欲聋百颗炮弹呼啸着扑向高丽船只,它们不愧是大明最精锐的战船,船壁坚固,尤其火炮威力极大,炮管长、口径大,炮弹是重达五斤的铅弹,其射程和犀利远远超过了高丽战船的火炮,仅一轮火炮后,高丽战船便损失了近一半,七艘战船被打得支离破碎杆折断,船身均被砸破几个大洞,海水疯狂地灌入船舱,正迅速下沉,海面上到处是浮水求救的高丽水兵。

高丽水师显然没有想到明军战船竟是如此犀利,剩下的七八艘战船纷纷拉帆后撤,但明军船队的两翼已经将它们包围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炮击声中,高丽战船毫无还手之力,眼睁睁地被打烂打沉,一个时辰后,最后一艘高丽战船在海面上消失了。

两千水师全军覆没,淹死近半,剩下的一千余人或游回岸上、或被明军俘虏,岸上的高丽军队目睹本国水师的惨败,他们不由惊得目瞪口呆忽然,岸上的士兵骚动起来,远方海面上出现了一艘庞大无比的战船,就仿佛海面突然升起的城堡,拥有摧毁世间万物的力量,它的出现令海港中所有人,无论是高丽军人还是普通商人百姓顿时感到一种莫大的恐惧,人们自动垂下双手,弓弦松了,火炮停止了装药,一时间整个海港一片寂静。

大明宝船继续缓向前行驶已经接近了矗立在海港边缘的灯塔,这是一座高二十丈用大石砌成了高塔,也是釜山港的标志建筑宝船在灯塔三百步外停住了,忽然一片猛烈的火炮轰炸声宝船上白烟飞腾,一百余颗炮弹几乎同时击中了灯塔,灯塔剧烈地摇晃起来,一阵深沉的轰隆声响彻全港,如同彤云密布时打响的惊雷,几乎所有的高丽人都是一个动作,捂住了耳朵,张大嘴,惊恐万分地望着灯塔,灯塔仅在明军巨无霸战舰的一轮炮击下便轰然倒塌了。

海港山顶上的一栋石里,李远芳站在窗前,同样惊恐地望着大明宝船将灯塔轰塌,他腿一软,无力地跌坐在椅子上。

窗外炮声烈,不时传来房屋的倒塌声和士兵的惨叫声。

“禀报大将军,海港内百余艘商船全被明军击沉,商人们激愤异常,准备进京告大将军之过。”

“将军,炮台被明军轰塌,死伤百人。”

“大将军不好了,仓库和头被明军火炮摧毁,仓库中的物资损失惨重。”

一个接一个的报告让李远几乎崩溃了,明军在釜山港大开杀戒,五十艘战船轮流炮轰港口,高丽军队死伤已达千人,其余军队全部撤离了狭窄的港口,整个港口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几乎都被夷为平地,港口再没有任何防护,李芳远在十几名亲兵的架护下准备逃离釜山,这时一名士兵惊惶地跑来,拿着一封信喊道:“大将军,这是明军射上岸的一封信。”

李芳远接过信,他颤抖着手将信打开,只见上面写着几句话:从隋高句丽、从唐新罗、从宋高丽,自古皆为天朝属国,偶有桀骜不驯,如高句丽、百济之流,皆被天朝所灭,眼看高丽将亡、李氏兴起,却不思效忠天朝,反以粒米之光比耀皓月,莫非历史已遗忘,欲重走高句丽、百济旧路天朝以仁义为本,不念小过,限尔两个时辰内交出大明货船及船员,若误一刻,大明水师将北上开京、汉城,以火炮问尔国王索要

李芳远呆呆地看着这封信,良久,他终于长叹一声,无奈地对左右下令道:“命人立刻放了明朝船员,并领明朝水师去乌鸦湾收回五十艘货船”

洪武二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因高丽镇南大将军李远芳窃据大明货船引了釜山危机,威海卫指挥使李维正率大明水师兵釜山,以重炮将釜山港夷为平地,李远芳无奈,交还了被扣押的船员和货船,大明水师返回了耽罗岛,在耽罗岛休整三天后,二月二十六日,李维正率大明水师护卫着货船,离开了耽罗岛,向日本北九州进。

卷一 卷进大案 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使日本一

城,朱元璋依然和平常一样的忙碌,但这几天他的心些沉重,时值一年的开端,朱元璋的政务也就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从各部送来,但几十年来他都这样习惯了,政务繁重不是他真正的压力,使他心情沉重的原因还是儿子的身上,两天前,太子已正式赴陕西巡抚,但给太子治病的太医们却反对太子离京,太子的身体虽有所好转,但病根未去,稍有疏忽就将前功尽弃,尽管太医苦劝,但计划早在去年便已排定,朱元璋就是想临时改变也不可能了,只能派最好的御医跟随,为此,朱元璋心中投入了一丝阴影,为之忧心忡忡。

另外一件让朱元璋烦躁的事情却是次子朱自杀未成,朱在半个月前被押解进京,被削藩后一直软禁在京城的旧秦王府中,近两百名御林军对他进行严密看守,但昨晚朱却突然悬梁自尽,多亏被侍卫发现而及时救下,虽然朱未死,但朱元璋却着实紧张了一回。

此刻在朱元璋的桌上放着一封朱的忏悔书,本来是他的遗书,在书中朱对自己的过去的糊涂表示忏悔,愿意以死来赎回他的罪孽,并恳求父皇宽恕自己的儿子,无,这封信打动了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尚愿意用一死来赎救儿子,他朱元璋为什么就不能宽恕自己的儿子

窗前,朱元璋注视着窗外的几株桃树,桃树的花苞已经挂满枝头,洪武二十四年的春天即将来临了,这一年的春天对他也尤为重要,他即将再次分封十个亲王到各地就藩,一旦他们能独挡一面,也就完成了他家国天下的战略部署个分封实权诸王的战略决策早在他建立大明之前便已考虑成熟,虽已不止一个大臣劝他,并以汉初七国之乱和晋初八王之乱为史鉴。

但朱元璋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分封制,他何尝不知道汉初七国之乱和晋初八王之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他朱元璋却有着更深的考虑,唐之安史之藩镇割据以至于唐朝的灭亡,正是掌握军权的地方诸侯野心膨胀所致而广之,甚至汉之灭亡、晋之灭亡、隋之灭亡无不是地方分裂导致,究其原因是异姓重臣掌握了军权,曹操、司马昭、杨坚、安禄山、朱温、赵匡胤,朝代更迭的周而复始岂不比七国之乱、八王之乱更加惨烈和教训深刻吗宋为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演,便施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却导致了一朝文弱,最终被异族所灭。

这些血淋淋的训和事实让朱元璋深思了很多年他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文靠外臣、武靠家族,只要朱家子弟始终掌握军权,那就不怕外臣反了天去,就算朱家内部出现偶然的争权事件,但最后的皇位还是不会旁落终归是朱家的天下。

为了能让这个理想在他生之年实现,这二十几年来他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封诸王初期的秦、晋、燕、齐等诸王到后来的吴、楚、湘、赵、卫等王,再到今年的庆、韩、安、宁诸王只要他的儿子能担起大梁,那蓝玉、冯胜、傅有德等老军头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他也知道封制会产生皇位之争为此他制定了严密的规则,给亲王加上种种束缚,又使全国的大部分军队都置于朝廷的控制下,不至于形成外强中干的局面,他认为只要考虑周全,制度严密,就不会出现诸王夺位的事情。

这次秦王犯错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他私自招募军队之初,朱元璋便从锦衣卫手中得到了情报,他便安排了内应观察秦王的一举一动,以至于秦王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便被抓捕回京了,从这件事上朱元璋确认了自己所定制度的严密,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念头之初便立刻会被朝廷洞察,如此,何患藩王造反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其实也很想宽恕次子,虽然野心勃勃,但他并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将来也不可能再有机会,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又何必置他于死地。

但朱元璋也很为难。此刻正是他分新王之时。宽恕次子无会不利于新王们自律。为这个问题朱元璋想了很久。他最终决定还是让太子来赦免秦王。让所有地儿子都能看到他们大哥地仁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