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官途 > 分节阅读 110

分节阅读 11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家在蓬莱县。心中不由有些奇怪。他也不多问。便笑道:“那好吧我初来赴任。情况也不熟悉。就暂时在这里住几天。看看情况再说。”一众文官大喜。便拥着李维正向城内而去。

这里是蓬莱县县城。同时也是登039府地府治所在。州府的人口不是很多。在大明只能是个中等府。蓬莱县城也显的不大。由几条主要的街道组成。布局方方正正。一:山脉从东面横插入城中。此时已是中午。但大街上行人不多。街道屋也显有些旧了。不过很干净整洁。树木浓密。几乎感受不到海风。远不像在城外被海风吹拂那般干涩寒冷。

知府赵良成一边走。一给李维正介绍道:“原来蓬莱县都是靠海吃饭。百姓都比较富裕但大明禁海后再不准百姓下捕鱼。住在外岛地渔民也全部被迁回内地。蓬莱县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再加上这里山地较多。土地比较贫。收成不高。百姓们越过越穷。很多都跑到栖霞县和莱阳县去了。不过三前朝廷在城西建了一座很大的造船厂。引来了许多配套的手工作。使陷于绝境中的蓬莱百姓们又的了一条生路。造船主体当然是匠担当。但零星活计则由普通民众揽去。目前城中有七成的人家都从事造船业。前不久朝廷一下子要在我们这里造三十条遮洋粮船。造船工场一下子变的忙碌起来。所以街上行人稀少也就是这个原因。”

李维正点了点头。他听太子说过。朱圆璋准备采用海运向北方

军粮。需要大量的运粮船。所以便影响到了蓬莱造船厂

一群人转了一圈。便来到了登州知府衙门。知府衙门位于城北。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房子。着实有些破旧了。不过们并非是让李维正进府衙。而是去选看给李维正准备的宅子。几处官宅都在府衙附近。有前任指挥使大人留下的旧宅。有被官府没收地犯事人的家宅。登州官府为让李维正留住莱县显然是下了血本。这几座宅子占地都是五亩以上。绿树成荫。周围环境非常安静宜人。

当然李维正作为挥使。一般是要住在威海卫军城内。但对他的家眷却并没有明确要求。另一则卫指挥使也并非影响大明安全的高级军事首脑。不像蓝玉傅友德之类。仅仅是中级将领。所以家眷也无须留在京中为质可以随军居住。

按照一般的大明传统。知县以上官员不的在本乡任职。因此大多数官员的妻儿都留在家乡侍奉公婆。但官员身边也需要人照顾。解决某种生理需要这样“妾地身份就横空而出。在异乡为做官的各级官员们都有自己地别宅。给小居住这处宅实际上也就成了官员的家宅。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官场风气。登州府官员们就是希望李维正的这处别宅能安在蓬莱县内。

对于登州府提供的处住房李维正其实都很满意。但他却没有立即答应什么。他是威海卫挥使。按理他地住处应由军队来安排。可现在登州地方官府越俎代,的热情着实令有些疑虑。他看了三处宅子都笑而不答。知府赵良成意识到了什么不的已。他只好说出了难处。

“大人有所不知。蓬莱千有三千水师驻扎。连同他们的家人便有一万五六千人。按朝廷规定。每军户有田五十亩。事实上蓬莱周围山地众多。土地贫瘠。每户五十亩根本就难以办到再加上朝廷海禁。本来靠生的渔民被迫转农。他们好不容易开垦的一点点土地往往就会被军方没收。转为军田。使的军户和民籍百姓之间地矛盾丛生。尤其蓬莱造船工场建立后。虽主体是匠户操作。但细木油漆铁件作蓬作索作作等作坊都需大量的劳力。而船厂和作坊招收的大部分都是军户子弟。一些重活粗活才给民户而且所付工钱也相差甚大。引发军民双方地严重对立。这两年山东旱灾频。大家生活不易。矛盾就更加尖锐。流血冲突时有发生。五天前才发生了一次械斗。死了三个人。至今还停尸未决。”

说到这里。赵知连声叹气。这就是他希望李维正能住在蓬莱县的原因。他望能与协商的方式解决军民矛盾问题。而是鲍副千户一味要求民籍让步的强硬态度。

李维正的脸上依然保持着友好的笑意。但这个笑意中却多少带一点苦涩。原以为他来威海卫接手新职便可以乘风破浪出海打击倭寇。却不料军民争利的矛盾迎面袭来。说到底是海禁问题。扼断了沿海渔民的生计。以前大家都穷。显示不出盾。而三年前的造船场却似一个导火索。直接打破了军户与民籍之间平静。

这时。几名衙役飞奔上岸带着焦急与惊恐。“知府人。出事了。”

他们气喘吁吁到赵良成面前。结结巴巴道:“造船工场那边两派人聚众。眼看又要打起来了。”

赵良成惊了起来。他慌忙对杨知县道:“杨人。你安排一下指挥使大人。我要立赶去造船工。”

他向李维正告了个罪。便钻进轿子急急惶惶向城外赶去。李维正见事情已经闹起来。他也不能置身事外了。便立刻让亲兵带着倩倩和几个下人随知县去暂避。他己则带着十三郎和另外二十余名亲兵。在几个衙役地引领下向造船工场疾奔而去。

此刻。造船工场内犹如火油沸腾。暴烈之势一触即发。一边是一千多军户子弟。另一边则四五千民籍男女。他们拿着木棍铁器。相隔百步互相叫骂。数十名衙隔在中间极力劝阻两派民众冲突的爆发。只是他们人数太少。被铺天盖地的喊骂声淹没了。赵知府已经赶到。正在极力劝说十几名双方带人各自忍让一步。

造成这次军民冲突的导火线发生在七天前。由于朱圆璋决定以海运送军粮。便下令各大造船厂大量建造遮洋运粮海船。蓬莱船厂接到的任务是一年内造出三十艘大船。其中在四月前必须拿出十艘大船。任务相当紧迫。于是。负责船厂的官员便命令所有人员加班加点赶活。其中只有匠户发有补贴钱粮。其他干零活的军户和民户们都没有这引起了军队的不满。鲍副千户率二百士兵前来问罪。造船厂副使不敢的罪。便给了军户子弟们一样的钱粮补贴。问题就出在这里。十几名年轻地军户子跑去羞辱没有到钱粮补贴的民籍百姓。结果点燃了民户们积蓄已久的怒火十几名军子弟当场就被打死三人。由引发了军民两籍民众的大规模冲突。

两派民众好容易被赵知府安抚住。但赵知府也知道。冲突随时会爆发。只需要一点点火星便会失控在态没有失控前。知府急忙找到造船,地官员磋商对策。负责造船厂的官员一共两

皆是工部派来。一个是正九品的大使。一个是从品的官职虽然卑微。但毕竟是代表朝廷前来管理船厂。赵知府和他们说话也十分客气。

此时两名官员也是害怕之极。他们没料到一个加班钱粮补贴竟会闹如此沸沸扬扬。闹事还是其次。如果不能按时交船他们的人头可就保不住了。正使姓汪。在民籍和军户的闹事面前。他想到地第一件事便是推卸责任。

“知府大人。下官都是按规矩办事。该给地补贴我给了。不该给的补贴我也给了。从我这里说是没有何问题。我所管理的匠户们都没有参与闹事由此可见不是船厂的问题。而是你们地方官府的责任。你们管理民众不力。若上面追查起来。这个责任我可不担。”

赵知府本来是想商量着办。不料对方却先把责任推给他。他一时怒火填。若不是船厂厚薄彼。会闹出这么大地事情吗但也知道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先是要把即将爆发的冲突先平息下来。

他强忍怒气道:“汪大人现在不是讨论责任地候。应先把可能发生的冲突平息。否则再出人命。不是我还是你。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汪大使手一摊道:“我能什么办法。我只管匠户不闹事。其余事情应该是赵大人自己去解决。而且。赵大人必须保证船厂不能出事。否则我就向工部告你。”

“你”赵知府气的都说不。

就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排山海般的怒吼声。房间里的一群官员都怔住了。不知发生了何事只见一名衙役飞奔进来禀报道:“大人。军队来了。正在殴打普通百姓。事态眼看要失控了。”

赵知府大惊失色。他一脚深一脚浅地向外跑去。心中充满了愤怒和焦急。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军队到来不会平息事态。只会将矛盾推向更加白热化。事上军户和民户之间的矛盾深。很大程度上就是军队的偏袒造成。

船厂的空地。一的上千名军户子弟大声叫好。拎着木棒铁器蠢蠢欲动。而余名士兵在副千地率领下全副武装赶来镇压。已经有近百人被打翻在地。痛苦地在地上翻滚呻吟。数千普通百姓一边后退。一边嘶声狂喊。表情皆愤怒之极。不时有石块投向军队士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