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乌纱 > 分节阅读 242

分节阅读 24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之力”

张问道:“我一向敬重孙老的德才,但是庙堂之上,诸事迫不得已。”

孙承宗呵呵笑了一声,摆摆手道:“老夫应该谢张阁老一句才对,现今老夫无官一身轻,不必为俗事操心了。”

张问沉吟不已,不知孙承宗那个谢字,谢的是什么,是谢放他一条生路、还是谢无官一身轻

这时王体乾说道:“我与孙老因乐曲相交,今天老夫带了琴过来,就以琴声送别孙老吧。”

孙承宗和张问便静坐听琴。王体乾先高喊了一声:“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随即一阵清幽的琴声从指尖滑出。

清幽中带着淡淡的伤感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一曲罢,张问有些动容,说道:“待朝廷准备妥当,王师东进涤荡辽东之际,还要请孙老回来,方不负孙老平生所学。”

孙承宗也不客气,笑道:“那老夫就在家里等着张阁老的好消息。”他看着东边,收住笑容,高声吟道:“几听孽鸟语关关,尽罢虚弦落照间。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吟罢,孙承宗抱拳道:“二位请回吧,老夫告辞。”

王体乾看着孙承宗的背影,叹道:“孙老有才,他的抱负不是在中枢做部堂大臣,而是再度督师辽东,为国守土。但是”

但是兵权不能给孙承宗,因为他不是张问的人;否则万一朝廷有变,张问不是没事找敌手么

王体乾的意思张问懂了,张问也没说什么,他们也不是认识一天两天。张问想了想说道:“王公公的琴,恐怕只有余琴心才能听懂。”

王体乾有些黯然。

张问又说道:“要不就让余琴心拜您做干爹,以后你们也可以时不时交流琴艺。”

“这可使不得”王体乾又是惊,又是喜,心道:要是我当余琴心的干爹,那不是成张问的便宜老丈人了

要是太监专权的时候,这种事外廷大臣也会干,但是现在完全不存在张问要巴结太监这样的状况,所以王体乾可不敢占张问的便宜。

张问颇有深意地看着王体乾道:“王公公与我很早就曾携手合作,我们的交情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虽然这种合作有相互利用的关系,而且张问说让余琴心拜干爹可能也就是随便说说,但这句话也让王体乾心里一暖。

很多时候,张问总是能在有意无意中拉拢身边的人,让他们小小地感动一把。人非草木,孰能真的无情在冰冷的权力中,参杂一些温情也许会对事情产生微妙的影响。

王体乾是明白人,他可不敢随便乱来,便说道:“张大人的好意老夫心领了,但此事恐引士林非议,对张大人的名声有害,还是算了吧。”

张问笑道:“既然这样,那我也不勉强。”

段三五 祥瑞

春季来到,不仅朝廷在祭天祈求上苍风调雨顺减少灾害,地方上也积极地准备。河南黄河沿岸有一个知县就在做一件事:打捞被冲进河里的石雕龙王爷,打算弄上来重新安放在龙王庙里。

轻风拂面,浑浊的黄河水此时静静地流淌着,还没有展现出它狰狞的一面。河面上停着几只装满河沙的木船,正随着破浪左右飘动。

知县蒙世川正眯着眼睛看着河面上正在进行的打捞工作,他回顾左右笑道:“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黄河把龙王爷的尊身都给弄河里去了。”

一个幕僚陪笑道:“或许是龙王宫里不只一条神龙,内斗起来,龙王爷自然也遭殃了。”

旁边另一个大胡子摸着黑胡须道:“龙宫有争斗,人间也有争斗啊前不久朝廷那场妖书案,受牵扯的人可不少,从中央到地方,多少人掉了脑袋呢。”

“贤侄慎言。”蒙世川忙提醒道。

大胡子忙躬身道:“是。”

蒙世川颇有深意地说道:“别管龙宫有几尊神龙,哪尊能佑得我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咱们就敬哪一尊。”

这时听得河面上一阵吆喝,知县等人便把目光转向河面上去了。

船上的绳索已两头绑牢:一头绑在河里的龙王爷身上,一头绑在船上,并拉得笔直。那些民夫正扛起船上的沙袋往河里扔,随着重量减轻,船只便慢慢往往上浮,渐渐地把石龙从淤泥里拉出来。

忙乎了大半天,总算把一尊龙王爷从黄河里拖上岸了。民丁们拿着绳子上去,准备捆了往庙子里拉。

就在这时,一个监工皂隶跑了过来,说道:“大人,大伙发现一块奇怪的东西,您快来看看。”

蒙世川和几个佐官幕僚一起走到龙王爷跟前,民丁们让开一条道,指着淤泥中间的一块东西说道:“大人,您看,就是那块东西。”

只见被冲洗了一部分的淤泥中间,有一块大骨头,让人感到奇异的是,那骨头上隐约还有文字。

“多半是被冲进河里的甲骨。”蒙世川一看便说道,“来人,给我取来。”

待那甲骨被擦拭干净,蒙世川等人就近一看,上边好像刻的是四个字。知县回顾左右道,“谁能解读此字”

左右文儒叹气摇头,皆表示不解。于是蒙世川按照书院里的规矩,先叫人把甲骨清理干净,再用墨拓备案,收录进县府。

这时一个幕僚说道:“大人,黄河出石出文,非同小可,一向都有预示天道的先例。此事必须上报才行。”

蒙世川觉得有理,便急忙命人上报知府。

这样的事儿,知府也只能上报,层层上奏,不多久,奏章便报到了北京。黄河出水甲骨,那是代表上天的警示明廷便下令知县派人将甲骨护送到京。

甲骨被供奉在一只陶盆里,送到紫禁城。午门前文武百官汇集,都在围观这块黄河出水的骨头是怎么回事。

正中已经摆上了一张桌案,摆放了香炉,焚香烧烛,还有牛羊头等祭品,以便让“天书”送到这里来。

众官不明所以,一肚子疑虑,不知道朝廷里有些人又想捣鼓什么玩意。从黄河里捞出石头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说是天示,并不罕见,刘邦、武则天等人都干过这事儿正史上记载是这些人出身就有祥云,成大事时也有各种天兆,比如黄河里捞出来石头等等。

但是,大明庙堂上的人又不是读死书的傻子,他们看史书,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什么天兆这些玄虚玩意,恐怕都是人们为了制造舆情而故意为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