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星际花匠生活 > 分节阅读 5

分节阅读 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的事。

所以靖海市常常堵车。

幸而姜灵出门的时间好,十点不到,叫了一辆出租车,一路通畅地出了市区。

出了市区,路两边的农田就多了起来。

初秋季节,白露前后,晚季水稻也好,藕塘里的荷花也好,路边的水杉夹竹桃也好,都是郁郁葱葱,还不见萧条。

绿的,粉的,翠的,红的,瞧着赏心悦目。

最重要的是,离市区越远,“白雾”就越充盈。

出租司机才三十左右,听普通话口音,应该是北方来的,不知是遇到了年轻女孩子心情好,还是本就比较善谈,一路闲聊,说了好些关于车子的事:这个牌子好,那个大降价,等等等等。

再加上窗外的风景好,姜灵的这趟短短的行程,十分轻松愉快。

到了地方,付过钱下车,姜灵四下环顾,而后不由眼前一亮湖光潋滟,山色青蒙。

云高天远,秋风飒爽。

正是好天气,好时节,好地方,好景色。

买了二十五块的门票,迈过高高的门槛,踏入柳公庙内,姜灵的脚步慢慢轻快了起来。

她大步往前走,超过了几拨游人。

姜灵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这么着急。

隐隐约约,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前面呼唤着她。

与名寺大刹比起来,柳公庙并不算大。

尽管说起来,它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但是可惜,文革期间,与其它很多寺庙一样,柳公庙没能幸免于难。

目前这些巍峨的大殿,金光闪闪的佛像,都是后来在原址上,重新建造的。

姜灵不是头一次来了。

不过对柳公庙的历史,姜灵没什么兴趣没办法,姜灵记得很清楚,第一回来这儿玩的时候,一时好奇,把大殿前那个宣传牌里的介绍看完了,结果发现里头竟然有错别字

现在么,错别字大概改掉了吧但姜灵对柳公庙,却也再没有细细琢磨的兴致了。

后来又来了几次,都是当公园逛的。

这一回前来,是为了“白雾”,当然更不例外。

说真的,因为柳公庙座离日月湖旁,那几个原生态村庄,距离比较近,附近没让开发房地产。

就是修了一下路,保存了绝大部分的山林子。

单论绿化,还真比一般的公园好上许多。

姜灵还没走到山门,老远地,就发现两团浓郁的“白雾”,在前殿两侧。

姜灵连忙过去一看,发现那是两棵香樟树。

树冠高过殿顶飞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树身上还挂着铜黄铭牌,写明了是国家三级保护古树,树龄两百多年。

就说这儿绿化好嘛。

姜灵嘿然一乐,穿过山门、前殿、主殿,拾阶上山,直奔西阁的鼓楼柳公庙依山面湖而建,山势虽然平缓矮小,鼓楼钟楼毕竟建在山顶附近,走到它们附近,视野倒也不错。

从庙门到西阁鼓楼,路上曲曲折折,算起来大约有一公里多。

因为其中一大半是台阶,赶得急了,也挺累。

像姜灵这种长期坐在办公桌前的人,以往悠着爬到鼓楼下,都要歇一歇。

但这一回,姜灵一口气赶到,只是觉得有些热,略出了点汗,连气都没怎么喘。

姜灵心中有数,暗暗惊喜。

鼓楼上去另外要门票,姜灵以前看过,也没兴致再去。

因为上面虽然装修得漂亮,红漆的木柱,蓝白绿金红的花纹,富丽堂皇,但是地方很小。

时不时有游客上去,转一圈下来,没个清净。

当下,姜灵四下环顾,想找个清净又不偏僻的地方,坐下来好好修炼一会儿。

是的,修炼。

这一看,姜灵发现,旁边不远处,还有一大片特别浓郁的“白雾”。

一条不起眼的曲折小路,可以通向那个方向。

这一段小路是石板路。

比起之前的山路,还要狭窄陡峭得多,也老旧得多,旁边甚至长了些青苔,瞧上去滑溜溜的。

姜灵小心看着脚下,不敢分心。

好在路不长,蜿蜒了二十来米,就到了。

姜灵走到头,一抬眼,“白雾”就在眼前,弥漫成一片。

又是古树

一共六棵,均是香樟说起来,香樟长得快,寿命长,在全国各地的古树中,占了很大比例其中一棵,上了四百年。

余下的,都是两三百年的。

它们身上的“白雾”与周围山上湿地松、黑松等等融溶相汇,又特别浓郁。

姜灵一棵棵摸了摸树干,心里泛起了嘀咕:“难道传说中的树精花妖,是真的不成”摸到最后一棵时,姜灵不由意外,暗暗奇了一声。

这棵树趁着接触的机会,向姜灵连连叫苦。

抱怨它的“脚”下,踩着一个“危险的东西”。

姜灵不解,询问老樟树;结果倒好,老樟树也不懂得那东西叫什么。

不过,老樟树记得当时的情况。

于是姜灵放下手,站在它的树荫下,静下心来。

姜灵觉得自己仿佛成了这颗老樟树。

与其它树苗一起,被短衣打扮的人,载在船上、抗在肩上,老大远地运来,围绕着原有的大樟树,种在这儿,布成一片林子。

山下大殿旁的那两棵樟树苗,也是那时候一起运来的。

然后它们就站在天地之间,日晒雨淋,迎风而长。

一开始,视野比较矮,只有两人左右高;不过四面八方,都能看到。

当时,柳公庙很小,在山顶上。

山腰山下,都属于一户富裕人家的山居。

依山而建的白墙黑瓦,雕花窗的游廊;樟树苗落足的地方,再往上一段路,就是一道蜿蜒的矮墙,把整个山居围了起来。

山居内,有两个歇脚的亭子。

不是粗糙的四角亭,而是精致的八角亭。

木匠们造起亭子时,全靠榫卯结构,没用一根钉子。

亭子建成后,每年里太阳最好的时候,一对年轻的夫妇常会来住上一段时日。

他们携手说话,男的穿着长袍马褂,脚上的布鞋有一条脊。

女的穿着短袄加裙子,缠了小脚。

两人后面,远远跟着仆人。

后来,又添了个小男孩。

然后落叶萌芽,萌芽茂盛,茂盛落叶。

流年逝去,视野随之渐渐变高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