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1131

分节阅读 113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六月十八,大司马徐荣出面,邀请伏完、许劭、杨奇、崔均、淳于嘉、王泽、司马防、赵温、周忠等门阀世家、大儒名士于麒麟殿议事,共商处理危机的具体办法。

目前行台和长安的最终目的都实现了,长公主彻底交还权柄,大将军不再承担辅弼之责,并以身体不适为由把大将军之权还给了朝廷。这样一来长公主彻底退出朝堂,大将军把北疆武力交给了天子。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弘还要继续担任大将军一职,这既是权力平稳过渡的需要,也是稳定军心的需要,更是为了镇制西北两疆和大漠。

大将军断然交出北疆武力,让朝堂上下都很吃惊。此刻大将军对汉祚的威胁虽然依旧存在,但这种威胁已经降到了最低,甚至比他当年主掌北疆军政大权的时候还要低。这不禁让朝堂上下如释重负,很多大臣鼓掌相庆,望天祷告。这是大汉之幸,是社稷之幸啊。

大将军为了社稷大业,毅然让步,一只脚已经退出朝堂,这个时候无论是天子,还是行台和长安的大臣们,对大将军所提的要求都能接受,即使他的要求非常过分,他们也能接受。但大将军的要求并不过分,相反,他竭尽全力维持朝堂各方利益,力图最大程度地稳定朝堂。

十几年来,武人逐步入朝,和士人共掌朝政,这是大将军最大的目标,现在他做到了。

十几年来,门阀士人互相争斗,屡屡两败俱伤,实力大损,这次更是连北疆系门阀士人都遭到了打击。士人在朝堂上失去了绝对优势,他们不得不承认武人和士人共掌朝政的事实,他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这种平衡局面。

不过门阀士人并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心,相反,随着社稷正在走向统一,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今天的局面和两百年前的光武中兴非常相似。

回顾两百年前的光武中兴,当年的光武朝也是武人和士人共掌朝政,几十年后,军功阶层变成了门阀世家和富豪,他们代替了在战乱和中兴中被淘汰的王公权贵、高门大族和富豪,成为大汉中兴的中坚力量。当这些中坚力量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无论是大汉国策,还是国策的基础儒学,都逐渐发生了改变。

将来的大汉会不可避免地走上这条老路,这个规律已经被大汉四百年的历史验证了两次。

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门阀世家在这次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他们接受了事实,愿意和武人,和军功阶层,和这些未来的门阀世家共掌朝政,而那些墨守陈规,拒绝和潮流共进的门阀世家则被无情地淘汰了。

历史需要这种淘汰,中兴大业需要这种淘汰,未来的大汉更需要这种淘汰。在这场残酷的生存大战中,胜利者最终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伏完、许劭、杨奇、王泽、崔均等人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处置方案,并向朝廷做出承诺,以最大的力量帮助朝廷稳定社稷,支持小天子在最短时间内平定天下。

六月二十四,太傅刘和、尚书令田畴回到长安,他们带来了天子和行台的一些具体处置意见。

六月二十五,大司马徐荣召集在京大臣,在京致仕的老大臣,在京大儒名士于未央宫集议。经过两天的讨论,最终确定了解决危机的办法。

六月二十六,大司马徐荣、丞相李玮上奏天子。

黄猗、荀正等一批涉案官吏,一批大囤积商、大子钱商,一批颇具实力的富豪流放边疆,抄没家财。

荀攸、崔琰、袁耀、陈群、袁涣、韩铭、卫固、张承、王凯等一批大臣罢免官职,出钱赎罪,其个人终身禁锢不得为官。

冀州清河崔家,颖川荀家、袁家、陈家、韩家,河东卫家、河内张家,兖州王家等一帮涉案门阀世家的宗族、弟子门生、故吏一律禁锢,十年内不得为官。其中涉案者,禁锢二十年。张范、崔林、荀谌、袁霸、陈湛、韩暨、韩斌、卫臻、卫彻等一批大臣因此受到牵连,全部被罢职,禁锢二十年。

丞相李玮对此次长安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降爵,罚俸一年。

陈好、余鹏、郗虑、徐陵、麴忠等一批涉案大臣免职,闭门思过,禁锢五年。

由于大批官员离开朝堂,大司马徐荣随即举荐了一批大臣出任公卿和到地方州郡出任大吏。

许靖出任御史大夫,崔均出任太常卿,皇甫郦出任太仆卿。阎柔出任宗正卿,张辽出任少府卿,孙亲出任执金吾,徐晃出任司隶校尉。华雄出任凉州刺史,纪灵出任豫州刺史。同期到京中为官和出任地方郡国大吏的将军、中郎将、校尉多达三十多人。

与此同时,北疆的王家、郭家、令狐家,关中的马家、杜家、士孙家,河东的贾家,弘农的杨家,河内的司马家,兖州的蔡家和董家,汝南的许家,琅琊的伏家等诸多门阀世家由于在此次危机中积极响应朝廷“改良儒学”的政策,其宗族子弟纷纷得到朝廷重用。

七月初,奏章送到行台,大臣们劝说天子即刻诏准,命令长安即刻执行。

“朕觉得,应该先问问姑姑和大将军的意思。”小天子犹豫不决,“这么多大臣被禁锢,姑姑和大将军知道后,会不会很生气”

“目前必须这么做。”太尉张燕解释道,“这两年,陛下要集中大汉所有的力量平定天下,朝堂的稳定是大军取得胜利的重中之重,所以这些和朝廷对抗的人必须全部清除,以免中途再出意外,导致平叛大战功亏一篑。”

贾诩奏道:“陛下要尽快摆脱对长公主和大将军的依赖。如今国事由四位辅弼大臣共理,陛下应该相信他们,凡事多征询他们的意见,自己多拿主意,多做决策,这样才能给大臣们以信心,给自己建立无上威信。”

小天子抓了抓脑袋,不好意思地笑道:“朕一直听姑姑和大将军的,现在突然自己做主了,觉得很害怕。如果朕做错了怎么办”

众臣相视而笑。张燕指指大帐内的文武大臣,笑着安慰道:“陛下不要担心。朝中有大司马和丞相,这里有我们,陛下只要多听多想,只要多多纳谏,绝不会出错。”

站在小天子背后的李秀突然凑到他耳边说道:“陛下要是做错了,也要受罚,要受杖刑。”

小天子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有这么严重”

“你要是怕痛,我来打好了。”李秀捂嘴笑道,“我保证轻轻地打”

小天子嘿嘿怪笑,冲着她做了个鬼脸,然后低声问道:“朕觉得把这么多人赶出朝堂,姑姑肯定不高兴”

“你是大汉天子,你说禁锢就禁锢,你说解禁就解禁。”李秀笑道,“这么简单的事,你想得那么复杂干什么将来你回到长安,下旨解禁,这些人对你感恩戴德,你想用谁就用谁,谁敢说个不字”

小天子霍然而悟,激动地用力一拍案几,“准奏。”

七月上,太尉张燕拟定了一份提拔军中将领的名单,天子诏准执行。

七月中,天子书告晋阳,征询大将军攻打徐州的意见。大将军认为稳定长安和各地州郡尚需时间,请天子不要着急,他建议天子在九月发动对徐州的攻击,那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