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1107

分节阅读 110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光禄勋张合带回了天子圣旨,考虑到大将军病危,大司马徐荣又远赴西疆,特拜太傅刘和参隶尚书事,和骠骑大将军赵云一起共理国事。

这道圣旨给了长安一个信息,天子有意加强皇权,打击相权,压制丞相大人的权势。

太傅刘和是宗室大臣,他再次参隶尚书事,很明显就是巩固皇权。丞相是三公之首,执掌相权,按道理李玮是最有资格参隶尚书事辅佐天子的大臣,但天子视若不见,把他丢到一边了。

圣旨宣布之后,太傅府顿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朝中大臣和长安的商贾富豪们纷纷拜会刘和。相反,丞相府却冷清了很多。此时正值“上计”之期,李玮和丞相府从事掾属们日夜忙于审核“上计薄”,问询各地州郡的上计吏,对此事好象并不在意。

仅仅过了二天,从行台又传来一份圣旨。

大将军的病情稳定了,正在好转,天子为此驳回了大司马徐荣前段时间的奏请,决定依旧保留大将军的官职,李弘还是大将军,参隶尚书事。

这个消息让长安的局势变得十分微妙。

天子下这道圣旨并没有什么不对,大将军的病情好转了,脱离了危险,当然没有必要把“大将军”作为一种无上荣誉永久授给李弘,但天子为什么先前对此事一直不表态他既然让赵云以骠骑大将军领大将军事,参隶尚书事,为什么不同时宣布取消“大将军”这个官职天子在担心什么是不是担心李弘的病一旦好了,从此把持权柄他现在给长安这道圣旨,是想给长安一种什么暗示

一天之后,行台再传圣旨,长公主殿下担心长安的安全,特意建议天子重新起用杨凤。天子随即免去了颜良的卫尉卿一职,改拜杨凤为卫尉卿。

长安马上明白了天子的意思。

大将军的病正在好转,在长公主已经嫁给大将军而她实际上又掌控着大汉权柄的情况下,大将军的权势已经凌驾于天子之上,他可以通过长公主操控一切。将来如果大将军的女儿成为皇后,那么大将军就能以宗室和外戚的双重身份把持权柄,其后果不言而喻。

天子需要皇权,需要一个强大到可以对抗晋阳的皇权,而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就要扳倒丞相李玮,夺回李玮手上的相权,然后才能和晋阳对抗。

李玮不倒,李弘就能利用长公主手里的权柄和李玮手上的相权控制大汉的全部权柄。而扳倒了李玮,李弘就很难控制相权了。长公主手里的权柄需要实力做支撑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她名义上已经还政于天子了。所以等到天子长大了,羽翼丰满了,等到长安和晋阳正面较量的时候,长公主的选择就成了决定大汉命运的关键。不过长公主肯定会把刘氏皇室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关系到大汉社稷的存亡,她绝不会放任李弘篡夺汉祚。

天子已经把自己的想法明确无误地通过三道圣旨传递给了长安,他需要长安大臣们的帮助。

十一月二十八,太傅刘和、御史大夫荀攸、太常卿许靖相约赶到麒麟殿,拜会骠骑大将军赵云和尚书令田畴,正式提出修改官制。

刘朔是大汉的天子,现在他亲政,将来他要主政,但大将军和长公主的权势已经凌驾于天子和朝廷之上,将来他如何主掌权柄就算大将军和长公主愿意把权柄交给天子,但怎么交靠嘴说吗权柄的交接需要律法做依据,需要实力做支撑。如今大汉有这样的律法吗小天子有这样的实力吗

只有修改官制,利用官制的修订重新分配权力,让小天子从现在开始牢牢控制大权,同时逐步削弱大将军和长公主的权柄,让他们把权柄慢慢还给天子和朝廷。

三位大臣为此拟定了官制修改的步骤。第一步是改“丞相”为“司徒”,削弱丞相的权力。第二步是废除太尉,把太尉和大司马合二为一,大司马主掌兵事大权,削弱大将军的权力。第三步是权重尚书台,扩大尚书台机构,最大程度地维持小天子的权柄,为将来小天子主政打下坚实基础。

这个官制其实就是光武皇帝中兴时期的官制,目的是加强集权,总揽权纲,限制和削弱三公的权力。

以“三公”代替丞相,作为皇帝的宰辅,始自孝成皇帝绥和年间。当时辅政的大司马转为宰相,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和丞相并称三公,地位和俸禄相同。过去御史大夫的地位和俸禄比丞相、太尉低。如此一来,三公地位在制度上平等了,原宰相大权由丞相府和大司马府主掌,其中又以丞相为主,改制后,转为三公分职授权,不再由丞相总揽大权,独兼三公之事。

这个制度为王莽所承袭,光武皇帝中兴后,依旧采用此制,三公分权鼎力,地位平等,职责分明。

实施此制后,首先丞相李玮的权柄被严重削弱,其次大将军的权柄被严重削弱。小天子如今亲政,自领尚书台,其辅弼大臣自然就是三公大臣,大将军很自然地被排除在辅弼大臣之外。而他和长公主实际控制的权柄随着小天子的长大和尚书台权重,慢慢也就移交朝廷了。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大将军和长公主的确愿意把权柄交出来,而这个前提的实现首先需要一个能够保证天子集权的官制。

骠骑大将军赵云和尚书令田畴没有立刻同意,他们请来了张合、田豫、赵戬、王朗、华歆、司马朗、董昭、刘翊、牵招、宋文等大臣一起商议。

诸位大臣商量了很多天,最后一致认为这个官制虽然有利于集权,有利于小天子主政,但其危害也很明显,那就是皇权过于集中。皇权过度强大正是自光武中兴后,后宫、外戚和奸阉轮流把持朝政,祸乱社稷的最根本原因。

董昭、刘翊也曾向赵云提过同样的建议,他们认为目前情况下,这个官制的确可以缓和长安激烈的矛盾,有利于小天子主政。将来等到天下平定了,长安的矛盾减小了,朝廷可以利用大将军和长公主对小天子的影响力,再把官制改回来,让皇权和相权实现有效制衡。

赵云和田畴于是决定接受这个官制修改的建议。

十二月初二,太傅刘和、骠骑大将军赵云、御史大大荀攸约见丞相李玮,拿出了刚刚拟定的新官制。

丞相李玮勃然大怒,怒斥刘和等大臣“好了伤疤忘了痛”,二十多年的战乱因何而起皇权和相权的有效制衡直接关系到汉祚的命运,难道你们不知道孝成皇帝修改官制,导致王莽篡国,大汉倾覆。光武皇帝中兴后,还是采用这种官制,但大汉皇统因此屡屡断绝,后宫、外戚甚至阉人轮番把持朝政,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皇权、相权失衡,人人都想把持权柄为所欲为吗

刘和冷声嘲讽了句:“丞相大人是不是也在把持权柄,为所欲为”

李玮气得睚眦欲裂,从席上一跃而起,“你们既然想亡国,那就去亡吧。我倒要看看大汉在你们的治理下,能支撑几天”

李玮怒吼一声,一脚踢飞面前的案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