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441

分节阅读 44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朱俊不愿意自己远征大漠,是因为担心洛阳局势失控,远征将以失败告终,最后危及到北疆和大汉社稷的安危。但他和所有的士人一样,又不愿意让大将军主掌朝政。所以他很矛盾,话也说得含混不清。

洛阳不稳,自己就不能远征大漠,而大将军如果不能掌握绝对的优势,洛阳迟早都要乱,即使自己放弃远征,结果也是一样。如何才能让洛阳稳下来

大汉国只要有天子,有太后、皇后,就有外戚。相对于陌生的士族大臣来说,天子、太后、皇后更信任自己的亲人。英明如本朝的武皇帝,他也一样重用卫青和霍去病,重用自己的舅舅田玢,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难道士人主掌朝政大汉国就安稳无忧了士人之间的相互倾轧李弘在洛阳的时候已经领教了,他们的权势会让朝堂上的权力争斗更加激烈残酷,而朝堂上的血腥带给大汉国的就是动乱。相比起来,让外戚掌权,一家独大,朝堂上就要安静许多,这对大汉国来说,未必不是最好的也是最无奈的一个选择。

只要大将军站稳了,洛阳就不会乱。

李弘回到大营,立即急书大将军何进。

他对何进说,大将军要趁此良机迅速诛杀奸阉,一来换取天下人之心,二来以血腥手段震慑士人,牢牢掌控权柄。如果大将军再这样行动迟缓,犹豫不定,洛阳的事情可能会更加复杂。洛阳不稳,北疆的安危就没有保障,我如何敢放心远征同样,洛阳不稳,大将军又如何确保皇统,确保手中的权柄

这封书信刚刚送走,李弘又想到什么,再次急书。如今西园军的兵权已经被大将军所控,但西园军的八营将卒是不是也为大将军所控请大将军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整顿西园军,确保西园军完全控制在大将军手上。李弘说,我不会南渡黄河,请大将军无须担忧,放心整顿西园军。李弘建议把原西园军军司马以上级别的军官全部调换,以求迅速彻底控制西园军。

第二封书信送走之后,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今年的天气很奇怪,从六月中到现在,从边塞到中原,雨水就没有停歇过。

李弘望着大帐外的细雨,想着洛阳的局势,心神不定。他提笔给何进写了第三封急书。奸阉除尽后,洛阳的局势已经一目了然,大将军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保持强大的实力才是控制和稳定洛阳的唯一办法。如今皇甫嵩就在长安,对洛阳的威胁显而易见,大将军是否考虑在我远征大漠期间把前将军董卓留在京畿以防不测

李弘接着给长安的左将军皇甫嵩写了一封信,就远征大漠的事征询皇甫嵩的意见。

大将军何进接到李弘的三封书信后,也没有回书,立即召见袁绍,让他带着王匡部、张辽部急速回京,再次包围中常侍的府邸。

何进同时急奏太后,答应保证被罢职中官的性命。他说,只要太后把中常侍和中常侍以下的宦官全部赶出皇宫,我绝对保证不再追究他们的罪责,但这些中官必须离京回到各自的老家。

当天下午,天子下旨,罢免了赵忠、张让等九名中常侍,同时以水患不绝,赈灾不力为由,罢免了司徒丁宫、冀州牧杨奇和青州刺史崔均的官职。

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等人都知道司徒丁宫被免一定是赵忠等人出的主意,其目的是警告大臣们不要再威逼天子了。天子可以罢免中官,同样可以罢免士族大臣。袁隗和大臣们非常气愤,书告大将军何进,奸阉首恶虽然已经尽除,但中官之势并没有连根拔起,还需再次逼宫。

大将军何进随即与太傅袁隗、司空刘弘、车骑大将军李弘联名上书,再次奏请太后罢免黄门令袁赦等七十四名中官。

也就在这一天,河南尹王允、东郡太守桥瑁、都尉毋丘毅率军进入虎牢关向京都急行而来。

董卓大军急行三百里到达渑池。董卓上书,再次重申铲除奸阉关系到大汉社稷,边疆将士恳求太子和太后除恶务尽。

京畿形势空前紧张。

七月底,李弘眼见洛阳大局将定,随即密令扬烈将军张燕、飞狐要塞的校尉彭烈各自率部北上赶赴代郡的马城,会合扬武中郎将阎柔、上谷乌丸大王楼麓后,以张燕为统帅,阎柔为副,准备出塞作战。

密令建威将军徐荣、校尉华雄率部赶到北地郡的灵武谷集结。

密令振威将军麴义、厉锋中郎将赵云、虎威中郎将颜良率部于五原郡的乌拉尔山集结。

密令奋威将军鲜于辅、威烈中郎将玉石、折冲中郎将杨凤立即率部北上于云中的沙陵湖集结。

同一天,李弘急书车骑大将军府,在河东设车骑大将军府临汾行辕,由长史李玮坐镇。在太原设车骑大将军府晋阳行辕,由护田中郎将赵岐代领车骑大将军事坐镇。在五原设车骑大将军府九原行辕,由司马朱穆坐镇。长城以南各州郡的驻防由典农中郎将张白骑率五万屯田兵全权负责。长城以北各州郡的驻防由卫政率五万屯田兵全权负责,卫政由刺奸改任为九原校尉。

李弘任命掾史宋文为北地郡太守,掾史唐放为河套屯田区的屯田校尉并兼领朔方郡太守,九原校尉卫政兼领五原郡太守。原长史左彦为云中郡太守,原扬烈将军张燕的长史黄庭为定襄郡太守,赵岐之子赵戬到常山国任职典农都尉。李弘命令六人接到任命后立即上任一刻不要耽搁。尤其是典农都尉赵戬,李弘命令他立即组建典农都尉府,组织滞留在太原一带的灾民急赴常山中山两国屯田。

原定襄郡太守,校尉孙亲率部往马城会合张燕。原五原、云中太守,校尉张合高览率部往乌拉尔山集结。

李弘上书朝廷,举荐名士蔡邕为并州刺史,名士许劭为太原太守,原冀州牧杨奇为上党太守,原青州刺史崔均为西河太守,原太原太守田完调任常山国相,原上党太守孔宣调任中山国相。其余如河东、上谷、代郡等地的太守还是原任。

原太原太守田完、上党太守孔宣都是张燕指派的,属黄巾军一系,但李弘考虑到中山和常山两郡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当地百姓对黄巾军的深厚感情,所以李弘数次和张燕商量,征求张燕的意见。张燕从大局考虑,断然决定放弃对太原和上党的控制,同意由李弘统一任命。现在黄巾军也罢,流民也罢,大家的命运都已和李弘,和北疆紧紧地捆在一起,再保持黄巾军的独立性已经没有必要了。

这些任命都是车骑大将军李弘独自一人坐在黄河岸边思考很久后决定的。

他知道自己的这份名单上奏朝廷后,朝中的大臣们会拍额称庆,他们会不作任何更改就同意。虽然自己威逼天子为北疆攫取了很多利益,但最后这些利益还是归于士人,归于朝廷,归于大汉国。这本来也是李弘的初衷,他本无意于权势更无意于割据一方,只要北疆能够稳定,灾民能够生存,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此次他决意远征大漠,即使败了,他也要拉着鲜卑国一起死去,为北疆争取一片更大的生存领域,为摇摇欲坠的大汉争取更多的恢复时间。他无法报答先帝的恩宠,无法报答将士们的忠诚,他只能为先帝和自己的弟兄们做到这些。

远征后,车骑大将军的权力一分为三,以老大人赵岐总督北疆军政,以才华卓绝的李玮和朱穆坐镇长城南北。自己就是兵败大漠全军覆没了,这北疆也会在朝廷的眷顾下得到支持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