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277

分节阅读 27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天子闻讯之后,果然勃然大怒。

“他竟敢胆大包天,私自弃守三关,弃守六盘山。他拿什么保证能击败鲜卑人他的脑袋可以赔偿长安城吗他的脑袋可以赔偿朕的先祖陵园吗”天子气急败坏地叫道,“朕叫他死守三关,他竟然不听,还献一个这样的亡国之策。朕看他是想死。”

“皇甫嵩,你立即到安定去接替李弘,顺便派人把他给我押回来。”

皇甫嵩躬身劝谏道:“陛下,和连和拓跋锋的六万大军正如我们推测的一样,已经出现在木峡关了。”

“谁说的”天子一惊,大声问道,“真的”

“李中郎不是写在奏章中了吗”卢植说道,“面对十二万铁骑,任李中郎有天大的本事,他也守不住三关啊。”

“陛下,弃守三关实属无奈之举,李中郎的大军目前只有二万四千铁骑在六盘山以北,根本无法抵挡鲜卑人的疯狂进攻。”皇甫嵩说道,“弃守三关,最起码可以暂时保存实力。如果把人马拼光了,把三关也丢了,那才真的得不偿失啊。”

天子怒色稍敛,略显惊慌地问道:“鲜卑人转眼变成了十二万人,两位爱卿可有退敌之策”

“有两个办法。”皇甫嵩说道,“一是采纳李中郎的建议,弃守六盘山,集中主力在六盘山以南歼敌。”

“不行,不行,此计万万不可。一旦李中郎指挥失误,让十二万鲜卑人杀进长安,毁了祖宗的陵园,朕将如何面对天下百姓如何面对先祖先列”天子毫不犹豫地连连摇手,坚决予以否决,“还有一个办法是什么你快说,快说。”

“让李中郎集中主力,坚守六盘山,死守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皇甫嵩说道,“李中郎各部如果日夜行军的话,再过两天,将陆续抵达六盘山一带。”

“但死守六盘山并不能击败敌人,也不能把敌人赶出安定和北地两郡。”卢植说道,“只有消灭了鲜卑人的入侵大军,才能夺回两郡。”

“不是还有董卓吗”天子说道,“你们不是说,只要董卓攻占了灵州,切断了鲜卑人的退路,就能把鲜卑人赶出去吗”

“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估计到三关失守,也没有估计到和连和拓跋锋的大军会迅速赶到三关,以十二万人同时攻打三关。”卢植解释道:“按照我们过去的估计,和连和拓跋锋短时间可能赶不到三关,而李中郎可以从容集结十万人死守三关。在这种情况下,鲜卑人久战无功,在他们后路被断之后,也只有撤军而走了。”

“但现在由于李中郎的大军迟迟不能集结,而鲜卑人又抢占了先机,从而使得双方的实力产生了巨大的悬殊,李中郎为了保存实力,迫于无奈之下弃守了三关,鲜卑人因此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占据六盘山以北的所有关隘和城池。”

“鲜卑人有十二万大军,又有三关之险,这样他们进可攻,退可守。即使董将军占据了灵州,鲜卑人也可以从容分兵,回击灵州。”

天子听得头晕脑涨,瞠目结舌,“这么说,现在我们即使有李弘和董卓,即使有十三万大军,也夺不回安定和北地两郡了”

“陛下,短期内我们肯定无力夺回黄河南北两岸的大片土地。”皇甫嵩忧心忡忡地说道,“鲜卑人虽然带来了几十万头牲畜,但也有吃完的一天。他们吃完了食物,还是要回黄河北岸的,但那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而那时”

皇甫嵩叹了一口气,没有说下去。

“爱卿为什么不把话说完”天子皱着一双小短眉,追问道,“那时怎么样”

“陛下,我们现在就没有钱支付前线将士的军饷了。”卢植低头说道,“由于连年征战,尤其是西疆战事延续多年,造成长安武库和边郡武库的军械早已用尽。现在我们甚至没有刀、剑、矛、戟、镞和铠甲供应李中郎的大军了。”

天子一惊,再问道:“爱卿,你还没有告诉朕,那时会怎样”

“没有军饷,我们可以欠着,但没有武器,我们的士兵怎么打仗”卢植激动地说道,“陛下,此仗如果旷日持久地打下去,六盘山必告失守,长安必陷。”

天子惊骇不已,“洛阳武库呢”

皇甫嵩看了一眼天子,眼睛里突然闪过一丝悲哀。

“洛阳武库的军械现在也只够南北两军使用。”皇甫嵩说道,“洛阳武库和长安武库因为隶属朝廷,所以它的军械制作费用皆由大司农提供。陛下,你也知道,国库这几年年年亏空,军资都要靠向王侯、富豪借贷或者削减官俸来补充,更不要说花钱去制作武器,补充武库了。”

天子大概没有想到问题这么严重,他背着手在屋内来回走了两步,悄悄看了几眼两位神情沮丧的大臣,小声问道:“我们最多能支撑多久”

“据京兆尹盖大人来书说,他虽然竭尽所能,但也只给李中郎准备了两批武器辎重。也就是说,如果十万人大战,只能保证一场战斗。”卢植回道,“盖大人怕影响前线将士的士气,并没有把这个情况告诉李中郎。”

“一场战斗”天子瞪着小眼,半天无语,“我堂堂一个大汉国,竟然只有一场战斗用的武器”

“西疆战事宜速战速决。”卢植说道,“要想速战速决,必要兵行险着。臣认为,李中郎弃守六盘山,诱敌深入之计完全可以采纳。”

“不行。”天子毫不动摇地说道,“绝对不行。”

“立即下旨李弘,命令他死守六盘山。如果有一个鲜卑人越过了六盘山,上至李弘,下至各部曲军侯,一律诛杀”

“传旨,叫大司农速到尚书台。”

大司农王瀚愁眉苦脸地走进了尚书台。

“爱卿,为什么士兵们没有军饷为什么长安武库里没有军械”天子冷声问道,“你向朕借了许多钱,那些钱都干什么用了”

王瀚愣了一下,说道:“陛下,臣昨天不是都详细写在奏章上了吗陛下没看”

天子气恼地挥手说道:“朕天天忙着西疆打仗的事,哪有时间看你写的奏章。你说说,我大汉国年年征收的赋税,都干什么用了为什么武库里的军械连续多年没有补充”

“陛下,臣正要向你说这事,大司农实在无钱购置军械。”王瀚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这要从赋税说起。”

本朝的赋税,大体上可分为三宗租、赋、税。租指田租,是地税,征收谷物与刍稿。赋指诸赋,按人或户征收,形式是货币。这两宗都由大司农掌管,归属国家。税大致是指按行业或地区征收的杂税,形式以货币为主,由少府掌管,归属皇室。在这三宗收入里,由大司农掌管的诸赋,供应本朝的军费开支。

本朝的诸赋,从其设置、征收到使用,都与国家的军费需求相关。其中,人头税算赋及部分口钱,用于军械与军马的开支,供应军事装备。代役金更赋,用于边塞和戍卒,供应边防。资产税资赋,在战争爆发时供应战争的费用。在本朝几百年的时间里,国家军费开销的主要部分,都是由按人、户征收的诸赋来供应的。如果诸赋欠收,朝廷往往采取向王侯、富民借贷和削减官俸的方法来补充军费。

算赋是指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百姓的人头税,赋钱的主要用途就是供应军械和军马的开支。各州郡征收的算赋大部分上缴大司农,一部分由州郡自留用作修缮武库内的军械。

“由于近年来,我大汉国外有诸种胡族频繁入侵,内有黄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