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血沃轩辕 > 分节阅读 231

分节阅读 23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巡视归来。正准备回到盛京的正黄旗地旗主。赫舍里索尼。

这位索尼却是女真人里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一个富有语言天才的家族。父亲硕色和后来当上大学士的叔父希福,精通女真、蒙、汉语言文字。受努尔哈赤赏识,均选拔到文馆理事,被授予“巴克什”称号。

而索尼与父亲、叔父一样,也精通女真、蒙、汉语言文字,努尔哈赤授予他一等侍卫,出入扈从,随军征讨。女真人跃马挥剑创天下,与绝大多数同伴一样,索尼也是靠冲锋陷阵建立军功出人头地的。

当年哈达部落派兵侵犯努尔哈赤领导地建州部落,索尼身先士卒,将来犯之敌杀得落花流水。后来随努尔哈赤征讨栋揆部,蒙古大兵前来增援,结下两座大营,互为掎角,索尼会同其他将领发动联合进攻,攻破其中一座大营,其余敌人见势不妙,全部缴械投降。

武士地勇猛与独特的语言才能,使索尼崭露头角,但未能使他青云直上、爬上权力金字塔高层。八旗劲旅,猛士如云,索尼只是其中一团云絮,极容易被湮没,很难鹤立鸡群、卓尔不群

而随着满清政权地建立,越来越多的汉官汉儒汉人归附满清统治者,兼通满汉语言文字的人才犹如过江之鲫,索尼昔日的语言特长,此时不再“特”不再“长”,不再是满清的稀缺之才。

但是,在皇太极死后帝位的争夺上,索尼却发挥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当初眼看睿亲王多尔衮就要得势,索尼等两黄旗大臣急忙动作起来,杀气腾腾,誓死捍卫先帝利益,索尼佩剑而前曰:

“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多尔衮慑于两黄旗大臣的铁杆立场,慑于巴牙喇精兵剑拔弩张的铮然杀机,不得不妥协退让,拥立年方五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任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堵住了两黄旗的嘴巴,使他们无话可说,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血腥内讧。

索尼当初在巡视之时,曾经见过阿克顿和挞木格乐二人,知道这两个后辈一个精明能干,一个勇猛强悍,心里甚是欣赏,只待他们成人后,便带到自己身边,悉心调教。这时见到两人这副狼狈的样子。心里却是大惊。

急急追问之下,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索尼见那些明军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屡屡侵犯自己地领地,心中顿时勃然大怒。正待整点兵马前去迎战明军,却听阿克顿大叫了声:“不可”

索尼面色一沉,正想发作。就听阿克顿说道:

“主人,万万不可。那些明军来去如风,就算去了也未必便能追上。还有一点,想来我村之人已落入南人之手,这时即便追上。明军嫌带着他们拖累,杀心一起,我等族人皆有杀身之祸。还请主子三思啊”

索尼倒被这番话说得愣在了那里,这小伙子说得倒当真没有错。可自己身为正黄旗的旗主,若是看着自己的族人受苦不去救,那传了出去自己这张脸却往什么地方放这位正黄旗主一时怔在了那里。半晌做声不得。

“还有一点也不可不妨。”阿克顿以目视之,索尼摈退左右,阿克顿小心地说道:“这已是主子之地这月第七次遭到明军劫掠,一旦被其它旗的人知道,于主子声名大有损害。此其一。其二,我一直奇怪,为什么我两黄旗屡次遭到明军劫掠,可两白旗却一点事也没有”

他的话让索尼为之一惊。两黄旗乃是自己和图赖等人的势力范围。而那两白旗却是多尔衮亲自掌握地。自己和多尔衮之间的矛盾,天下皆知。现在经阿克顿提醒倒真让他察觉出了其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来。

“那么依你之见,我当如何处置这事”索尼盯着阿克顿问道。

这个年轻人从容地告诉索尼:“此时应当立即返回盛京,向多尔衮、济尔哈朗和朝廷告之此事,并请求朝廷抚恤。另外,当传言我大清境内。进犯正黄旗的明军。已被我斩尽杀绝,再从汉人里挑选几人冒充俘虏。再于半路虚言其要逃跑而杀之,以壮主子声势”

索尼听着频频点头。这年轻人的话无一句不切中要害。这一来,先把包袱扔给了朝廷,尔后自己地名声又得到大大增加。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后,必然会大加抚慰,而自己则正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观察多尔衮有何反应

“不想你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索尼叹息了一声:“这样罢,你二人族人新遭不幸,我也无法安慰于你。我总长着你们几岁,便认你们当了义子,将来从军为家人报仇,不知道你等意下如何”

阿克顿和挞木格乐大喜,索尼是何等人也,竟然认自己为义子。将来的荣华富贵阿克顿倒没有如何放在心上,可自己从小就是个有抱负的人,眼看着自己胸中的抱负便可化为现实。狂喜之下的二人急忙跪拜在地,叩谢索尼的赏识之恩

那盛京自得知明军短短一月间,屡次侵犯大清之土,无不义愤填膺。以多铎为首地少壮派,无不纷纷请求朝廷发兵,以灭明军嚣张之气焰

这一提议得到了巨大多数满人官员的赞成,就连多尔衮也不禁为之心动。自从山海关兵败后,满人士气低弱,现在急需一场胜利,来提升朝野的士气和信心。但是,目前满清极其严峻的现实却又让他不能不犹豫起来。

满清和大明并不一样。大明在遭遇失败后,能够凭借着强大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重新组织起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队伍。但大清,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了。

大清国土贫乏,人口稀少。这才有了所谓的“满族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而一旦满清精锐地队伍遭到了一次重创,要想在短时期内重新组建,实在是件太困难的事情。

同时,自己所宠信地吴三桂也坚决反对在这个时候出兵。眼下大清满八旗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守卫大清各地,一旦发生战争,肯定会以汉八旗和蒙八旗为主。自己的正红旗才刚刚接受,打了几场胜仗,如果在这时候出击硬拼,只会让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吴三桂强烈建议,放弃一切靠近大明边关,可能随时遭到明军攻击的地方。而集中力量防御几个重要关口。不主动出击,不主动寻衅。同时派出使者,秘密与明朝边关四大镇将接触,多贿赂以金银,以便求得暂时地太平后再图发展。

这一点与阿克顿地看法无疑是一致的。处于被动防御中地清朝,一旦再遭遇一场失败,那当时便会大祸临头。多尔衮在考虑了再三后,终于还是同意了吴三桂的建议。

但是,吴三桂这一正确的建议,在满清的朝会上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那些未曾遭遇过山海关失败的人,狂妄的认为山海关之败,只不过是因为多尔衮的指挥不当而已。只要重新选择一个得力指挥,明军又何足道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