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血沃轩辕 > 分节阅读 135

分节阅读 13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候。在台湾疾病蔓延,伐罪军士兵已有数百人病倒,而台湾当地因为荷兰人的肆意掠夺,农业被严重破坏,经济更是几乎没有,贫病困扰着台湾,这些都必须要得到妥善处理。否则,台湾人对江南军的欢迎,将变成敌视,这就不是朱斌愿意看到的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钟建决定答应马士加路也的建议,折中给了他四个月的时间,指导当地人恢复农业生产。

台湾的高山族不知道使用犁耙、耕牛,也不会使用镰刀收割。稻禾成熟时,他们一穗一穗地拔,这这伐罪军将士目瞪口呆。

当第一拨从江南抵达的移民到达台湾后。钟建给高山族每社派去汉族农民一人,发给铁犁耙锄各一副,耕过田的牛一头,让汉族农民教给高山族人使用工具地技术。高山族亲眼看到先进耕作技术的好处,都大为高兴地效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台湾当时总的来说还非常荒芜,有大部分的土地没有开发,对外贸易几乎为零。岛内治安情况也不尽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移民的到来,开始使这一切改变。

为了确保台湾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朱斌以常州知府张云乐为台湾行政最高长官。并给他下了死命令,在钟建已经取得成效地基础上,一边之内,必须稳定台湾当地治安,控制住疾病,并解决好吃饭问题,以及移民和当地人之间的关系

朱斌又写信给钟建,第二批援兵三千人已经准备从江南启程,随军而来的,处理新出厂的火器装备之外,还有大量的药品和大夫,争取迅速地控制住台湾疾病。并且在信的最后,朱斌特别关照:

“让镜之红夷得到喘息机会,亦是给我军得到修整机会。从此后伐罪军每收复或占领一地,都务虚先稳定当地局势,使其牢牢控制在江南省的管辖范围之内。伐罪军要做的,并不仅仅是收复台湾和镜,而是一个长期用兵地计划,非两到三年不能回兵”

后世的历史学家,对这封信的真伪始终争论不休,因为,在这封信里,用到了大明王朝几乎没有使用过的“占领”二字,反对者认为,以忠勇武英王地仁德,是绝不可能使用这两个字的,想来是那些想要诬蔑忠勇武英王人别有用心的编造出来

而支持者却认为,在伐罪军收复镜后所做的举动来看,这封信九成是真实的,而这也正是江南军剑指海外的开始

当然,不管是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无从得知真相,当有人问及钟建的时候,钟建只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几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有功自然是武英王之功,如果有错,那就必须我们这些部下承担起来,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而这时在松锦一线,明清两句的对峙似乎让双方都失去了最后的耐心

崇祯十四年一月下旬,洪承畴挥师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除总兵唐通以外,其余七镇总兵各率部分路移军至松山城附近的东西石门,皆照分定营次,分别旗色,摆开阵势。

在离松山南数里的地方,自南向北布列车、步、火器营,以骑兵组成两翼;在西石门,吴三桂部居左翼之首,按顺序,以下是王廷臣与杨国柱部;在东石门,曹变蛟部居右翼之首,以下则是白广恩、马科部。而王朴部居两翼之间,与右翼相连接。

围锦地清步兵已部署在锦州与松山之间的乳峰山上。占据着有利的地势,而在东西石门屯聚精骑约两万,各埋伏于周围待战,其战略意图是,伏击前头增援的明兵。

一月二十五日,明清双方在乳峰山上山下。东西石门处,展开了一场激战。

明七镇

精锐步兵,携弓箭、枪炮,分别从山下东西两翼向山起进攻,山上的清军居高下击。明军士气甚是高涨,冒着如雨点般地矢石奋勇登山进击,抢占近台高处,放炮张旗帜。大批明兵勇气倍增,喊声震天,拼命冲锋。

被围在锦州城内的明兵听到枪炮与呐喊声,知道援兵已到,祖大寿即挥军出城南门外,摆列营阵,与援兵遥相呼应,形成了内外夹击清兵的态势。

当明兵抢上山与清步兵搏战时,山下埋伏的清骑兵先自西石门冲出七八千,居左翼的吴三桂等率部迎战。

清兵再次领教到了吴三桂的勇猛。吴三桂身先士卒,一马当先,连续冲击清军十余次,仅仅吴三桂一个人,就阵前斩了满清骑兵十人。主帅英勇如此,部卒谁不卖命很快吴三桂部就挫败了满清骑兵的攻击。

满清原准备以精锐骑兵将明兵阵势冲垮。不料明马步官兵拒战甚猛,因而没有得势。在东石门,有明炮兵营,居东山险要处轰击,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进攻。

至此,吴三桂简直就成了满清地恶梦。清军但见吴三桂的大旗,无不心惊胆战,纷纷让道。哪里还有半分精锐八旗的样子

接到战报的皇太极,恨恨地指着前方说道:

“先有朱由斌,再有吴三桂我大清铁骑天下纵横无敌,不想却使此二竖子成名”

清兵攻击不成。便用牛车推运红衣大炮三十门,从东西两面向明兵轰击,明兵炮营不甘示弱,奋力与之对射。战斗持续到傍晚,清兵被迫退却。清方承认此次战斗失利。

这是松山决战前的一次接触战。明七镇出动兵员约六万。而满清骑兵二万,加上乳峰山上的步兵,总共约三万余人,但双方实际上投入的兵力并不多,故伤亡还不算严重。

来自明兵前线的报告,说在阵上斩杀清兵首级只有二十人,还生擒一人。而这些被斩杀的清兵中,仅吴三桂一个就杀了十个

而明军伤亡颇重,据洪承畴统计,阵亡七百三十八人,不同程度的轻重伤员七百九十三人,被击毙地马骡,则高达六百五十七匹。

看起来这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但是在实际上,明兵处于进攻一方,又是在山下从下仰攻,又是最难着力,同时还受清炮火攻击,其伤亡的数字肯定要大于清兵

在这次战斗结束后,洪承畴将有功人员向朝廷呈报。他把吴三桂列为首功,称颂道:“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他请求给予加升一级。吴三桂此次斩首清兵十级,内有头目一人,居各镇第一,获战利品也不少。部下伤亡也比起其他各镇较轻,计阵亡三十八人,重伤三十八人。与明军其它各部相比较之下,吴三桂战功彪炳,简直就是一枝独秀

松山东西石门之战,明兵以较大的代价获取小胜,并没有达到解锦州之围的目的。洪承畴意识到恶战还在后头,他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

洪承畴原主持久之策,即且战且守,稳扎稳打,拖住清兵,使其欲战不能,粮饷不继,逼它自困于此,然后明兵一鼓而击败。

但朝廷主管军事地兵部尚书陈新甲,以旷日持久,靡费粮饷为由,力主速战速决,竟责备他出关“用师年余,费粮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怎能对得起皇上的信赖与朝中文武重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