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血沃轩辕 > 分节阅读 111

分节阅读 11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饷银虽然一加再加,但连年加连年用兵,早就入不敷出,到哪里去找这么一笔银子来思前想后,崇祯终于再一次放下了架子,把希望放到了镇守江南的武英侯朱由斌身上

当监军曹桓把朝廷地急旨交给朱斌的时候,朱斌并没有细看,只是交还给了曹桓:“监视大人,朝廷又来要饷了,这事你怎么看”

曹桓沉默了一下,说道:“本来朝廷要饷,我等自该献上,可是这一次,我也不太赞成那张献忠我久闻其人,狡诈多变,前年还攻进中都凤阳,烧了皇陵,陛下居然能宽恕了这样的罪若张献忠真的降了,给予饷银倒也无妨,可若是诈降,以此为喘息之机,朝廷未免有养虎为患之嫌啊”

“何止是如果啊”朱斌倒颇佩服这个监军的判断:“那张献忠、李自成之流,是绝不肯投降朝廷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无非在和朝廷做游戏,将来一旦时机成熟,反的还必然是他们,这饷银断然不可给,非但不能给,相反还要趁他们疲惫之时,一鼓而歼之”

“圣上要肯这样做,当初也就不会命令侯爷撤兵了”说到这,曹桓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言,咳嗽了几声掩饰过去:“这样,我这就向朝廷上书,言江南目前财政拮据,一时无法筹够那么多的银子,请朝廷宽限一段时候,只要把时间拖延过去那就好办了”

朱斌心中大是感激,都说大明朝廷的监军太监里,十个中倒有九个不是东西,可上天对自己也真眷顾,派来的监军,却是个实诚之人,太监中难得的正直之士:

“监视大人,我看这奏章还是我来写吧,否则,只怕圣上会对你有看法啊”

“你写”曹桓的表情不知是哭是笑:“你当我真的不知道圣上对侯爷的态度吗,你知道圣上在曹桓出京之前嘱咐过些什么吗侯爷,我心里对你到现在还恨,可是,我也知道,朝廷里像你这样忠心为国的大臣不多了曹桓可以有事,可侯爷你绝不能出事,否则,这大明的万里锦竹江山,还能够指望谁啊”

大明的万里锦绣江山

朱斌默默地看着面前这个瘦小的太监,若是朝廷中的大臣们,人人都能像曹桓般不记私仇,一心想着报答朝廷,什么中原流寇,什么关外金虏,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侯爷,我会以密折的方式把江南的困难上报给朝廷的。”曹桓轻声说道:“希望这样圣上能够不怪罪于我们,只是,只是这样的状况,究竟要到什么时候啊”

“快了,我想应该快了”朱斌怔怔地出神道:“大明的万里江山,不会被流寇,更加不会被金虏强占去,只要我朱斌活着一天,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让它发生”

第三卷大地风云 二百零一外虏内寇

祯十年皇帝要求江南紧急运饷的命令,被朱斌和曹桓了回去。面对曹桓的密折,崇祯沉思良久,忽然面露怒容:

“江南朝廷富裕之地,焉能无银曹桓与朱由斌有杀师之仇,对朕又忠心耿耿,此必然是受到朱由斌胁迫,难道朕少了他朱由斌,就灭不得贼寇,定不了天下了吗”

其后,崇祯再次拿出内帑,交熊文灿十万人六月饷银,以安张献忠等人之心,但这个时候的崇祯,却在心里对朱斌的猜忌又多了了几分

而随着饷银的到位,张献忠看起来似乎本分了不少。

张献忠、刘国能的投降引起了连锁反应,混十万马进忠、射塌天李万庆、曹操罗汝才、过天星惠登相、整世王王国宁、托天王常国安、十反王杨友贤、小秦王王光恩等部叛军陆续投降,湖广、河南的心腹之患一下子得以平息。

到了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朝廷局势似乎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甚至面临着大好的局面。

原来就在张献忠投降的时候,五省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陕西全力围剿李自成、过天星等部贼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贼军接连受到挫折,几乎近于瓦解。

李自成为了摆脱重压,与残存的六队、祁总管等部合计三千人马,由阳平关、白水江逃往四川。洪承畴命令陕西军队追击,四川军队堵截,经过几次激战。祁总管投降。六队损失殆尽,李自成仅一千人马出川,进入汉中的深山密林。

闯贼李自成不甘心失败。走出深山密林,企图进入河南,与尚未投降的革里眼、左金王、老回回等部会合,因此必须从潼关突围。

洪承畴获悉这一动向,命令孙传廷在潼关南原布置埋伏,不让一人一马得以逃脱;又派曹变蛟从后面追赶。李自成边战边退。在潼关南原遭遇埋伏,阵脚大乱,全军覆没。狼狈地李自成丢弃妻女,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人策马逃往商洛山中。

眼看着剿匪一步步顺利实施,贼军已被逼得无路可走。可是崇祯却还深陷在了一个问题里,“虏”与“寇”十一年五月初三日,他在中极殿召见大臣,要他们就这一问题出谋划策。他地担忧概括为八个字:“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也就是说,如何兼顾安内与攘外

杨嗣昌第一个表达出了这的观点,他认为就算强盛如光武帝者,为了稳定国内局势。这位皇帝力排众议,接受五官中郎将耿国的建议。接受匈奴单于地议和请求,实现了北方边境的安宁。杨嗣昌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主张与清朝议和,争取时间全力从事“安内”。

在他的授意之下,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太监高起潜派出一名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朝方面试探口风,受到清朝方面的礼遇。

皇太极表示,如果确实能够议和,他愿意撤兵东归。杨嗣昌接到方一藻、高起潜的报告,向崇祯汇报:既然对方有意议和,不妨请他们在宁远谈判,这样就不至于每年都有京师畿辅地岌岌之危,可以腾出手来平定“流寇”。因此请求皇帝准许方一藻、高起潜在谈判中可以“便宜从事”,这一要求得到了朱由检的默许。

使者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写给总督太监高起潜的一封信,信中说,同意和谈,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夏秋必有举动”。方一藻在给杨嗣昌的私人信函中,极力主张“和议消祸”。

杨嗣昌随后向崇祯报告了这一情况,并且强调指出,假如有人用计谋使满洲铁骑三年不来,那么中原内乱早已平定了。按照自己的意思,用议和争取边关三年没有战事,以集中全部精力平定内乱。

一接到朝廷居然与金虏议和的消息,朝野上下乱成了一团,纷纷指责杨嗣昌通敌卖国。儒臣黄道周反对最为激烈,毫无商量余地,认为必不可议和,议和必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必不可能持久。

到了后来素有儒臣之称的黄道周,简直是在朝廷里肆意谩骂了。崇祯当即怒斥黄道周等人,并且作出决定:黄道周降六级、贬为地方小官;弹劾杨嗣昌的何楷等人,都给予降职处分。但是崇祯虽然以这样地方式支持杨嗣昌,但是却始终也没有对和议明确表态

圣上既然没有对和议表态,方一藻、高起潜当然不敢自作主张,明朝和清朝之间的和议尝试就此不了了之。

皇太极早已声明在先,如果和议不成,“夏秋必有举动”。果然,到了九月间,满洲和蒙古联军,从长城墙子岭、青山口南下,直逼北京。不久,京师戒严,朝廷下令征调正在平定内乱的洪承畴、孙传廷保卫北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