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七星玄魔 > 分节阅读 6

分节阅读 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乎此等皆计行事成,徐乃受殃者耳若夫阴谋始权,而贪人卖之,赤族殄祀而他家封者,亦不少矣74若有奸佞翼成骄乱,若桀之干辛推哆,纣之崇恶来,厉之党也,改置忠良,不亦易乎除君侧之众恶,流凶族於四裔,拥兵持疆,直道守法,严操柯斧,正色拱绳,明赏必罚,有犯无赦,官贤任能,唯忠是与,事无专擅,请而後行君有违谬,据理正谏战战竞竞,不忘恭敬,使社稷永安於上,己身无患於下功成不处,乞骸告退,高选忠能,进以自代,不亦绰有余裕乎何必夺至尊之玺绂,危所奉之见主哉

75夫君,天也,父也君而可废,则天亦可改,父亦可易也功盖世者不赏,威震主身危此徒战胜攻取,勋劳无二者,且犹鸟尽而弓弃,兔讫而犬烹况乎废退其君,而欲後主之爱己,是奚异夫为人子而举其所生捐之山谷,而取他人养之,而云我能为伯瑜曾叁之孝,但吾亲不中奉事,故弃去之虽日享三牲,昏定晨省,岂能见怜信邪

76霍光之徒,虽当时增班进爵,赏赐无量,皆以计见崇,岂斯人之诚心哉夫纳弃妻而论前婿之恶,买仆虏而毁故主之暴,凡人庸夫,犹不平之何者重伤其类,自然情也故乐羊以安忍见疏,而秦西以过厚见亲而世人诚谓汤武为是,而伊霍为贤,此乃相劝为逆者也

77又见废之君,未必悉非也或辅翼少主,作威作福,罪大恶积,虑於为後患及尚持势,因而易之,以延近局之祸规定策之功,计在自利,未必为国也取威既重,杀生决口见废之主,神器去矣,下流之罪,莫不归焉虽知其然,孰敢形言无东牟朱虚以致其计,无南史董狐以证其罪,将来今日,谁又理之独见者乃能追觉桀纣之恶不若是其恶,汤武之事不若是其美也

78方策所载,莫不尊君卑臣,强干弱枝春秋之义,天不可雠大圣著经,资父事君民生在三,奉之如一而许废立之事,开不道之端,下陵上替,难以训矣俗儒沈沦鲍肆,困於诡辩,方论汤武为食马肝,以弹斯事者,为不知权之为变,贵於起善而不犯顺,不谓反理而叛义正也

79而前代立言者,不析之以大道,使有此情者加夫立剡锋之端,登方崩之山,非所以延年长世,远危之术虽策命暂隆,弘赏暴集,无异乎牺牛之被纹绣,渊鱼之爱莽麦,渴者之资口於云日之酒,饥者之取饱於郁肉漏脯也而属笔者皆共褒之,以为美谈,以不容诛之罪为知变,使人悒而永慨者也

710或谏余以此言为伤圣人,必见讥贬余答曰:“舜禹历试内外,然後受终文祖虽有好伤,圣人者岂能伤哉昔人严延年廷奏霍光为不道,於时上下肃然,无以折也况吾为世之诫,无所指斥,何虑乎常言哉”

作品相关

道德经

更新时间 20111113 18:41:12 字数 25066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目录

基本信息

终南山下老子著道德经的传说

函谷关著道德经

道德经数据统计

道德经原文

社会评价

国际影响

其他信息

展开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老子的经典道德经dàodéjg

道德经1,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