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特工之回到清朝 > 分节阅读 13

分节阅读 1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刘丽川面无表情的,冷笑道:“我洋人拿不得,难道连你们这些狗腿子也拿不得吗”说着也大喊一句:“兄弟们,今天谁要踏出这厂门半步,就都给我拿下。”衙役们齐声应诺,手里的家伙也亮了出来。双方剑拔弩张,这就要开打。

“妈拉个巴子的,小的们,把这些个白吃朝廷干饭的家伙都给我拿下,放走一个军法论处。”原来的向荣在叫喊。刚来的时候,向荣就派手下的亲兵去驿站把自己的护卫队叫来,也就是用杨一买的那些洋枪装备起来的200多号人,刚才在一边听刘丽川说话,心里那火早就冒起来了,只是由于自己的人没到,他也就没说什么,眼下自己的手下杀来了,此时还不发威更待何时。

两百条洋枪顿时就把这十几个衙役围了起来,刘丽川心道不妙:怎么跑出这么些官兵了,脸色也变了:“你们居然敢包围朝廷衙役,难道想造反吗”

向荣大怒骂到:“你个王八蛋,朝廷的衙役要都象你,天下早他妈乱套了,你小子勾结流氓收保护费,你以为老子是瞎子吗也不看看地方,杨先生的地盘就是老子的地盘,就凭你们这些下三烂也敢来闹事,今天老子就要代替这上海县整治你们这些污吏。”说完多着手下的兵丁们说:“都给我听好了,三声之内,他们不缴械投降,格杀勿论。”在向荣看来,当差的收点保护费不过分,他自己就没少收,只是收钱也应该看对象,姑且不说不知道杨一是他向荣的朋友,但就这一厂子的洋人也不该来这捣乱嘛,洋人是你们惹的起的吗这不是存心给朝廷添乱吗看来这上海县令是不想干了,才任这帮无法无天的手下乱来。

当、当、当、向荣一声令下,当兵的也一起怒吼,惊的衙役们手里的家伙纷纷落地,直接就放弃了抵抗。

看见向荣的手下杀到,杨一也就放下心来,对向荣说上一句:“大人,这些人就交给你了,我得料理厂里的事。”说着一拱手,向荣回道;“先生尽管去忙,县衙那边有我。”向荣带这手下押着衙役去了上海县衙。

留下的杨一急忙一面安排受伤的人去看医生,一面让人把厂里收拾干净,还好厂子里损失不大,只是砸坏了一些门窗。忙完厂子里的事情,回到家里,发现向荣已经在那等他,原来向荣是来向杨一告辞的。

“杨先生,皇命在身,不敢多留,县衙那里我都处理好了,你就等着他们的回话吧。”杨一把向荣送到管道上,道一句:“大人一路顺风。”这才挥手告别。

咸丰三年1853八月,刘丽川等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创立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首领为刘丽川、周立春等。刘丽川,广东省香山县人,农民出身,曾做过伤科医生,道光二十五年加入天地会。道光二十九年到上海,与福建人陈阿林、江苏人周立春、潘启亮等联合兴安会馆董事李仙云、嘉应公所董事李少卿、上海商董徐渭仁等建立上海小刀会。对外称“义兴公司”,主要成员为农民、城市劳动者、失业船夫以及受外国侵略者排挤的中国行会商业资本家。咸丰三年七月十三日,嘉定农民千余人在徐耀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一度占领县城。随即与上海小刀会周立春等联合,于八月初三日再次攻占嘉定。初五日,刘丽川率上海小刀会起义响应,占领上海县城。杀死知县袁祖德,活捉苏松太道吴健彰。刘丽川在上海建立“大明国”,后改名“太平天国”,自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并上书洪秀全,表示愿意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小刀会起义军纪律严明,又于上海全城遍贴布告,痛斥清朝及外国侵略者罪行,阐明起义宗旨为“反清复明”,故从者甚众。不久相继占领宝山、南汇、川沙、青浦,并计划与苏州小刀会起义军配合,夺取苏州。小刀会占领上海,使围困太平天国天京的江南大营之主要饷源江海关税收陷于停顿,且势必影响到即将到来的海运漕粮,故清廷大为惊恐,急调江南大营军队前来镇压,八月二十日,清军攻入嘉定,周立春被捕,死于苏州。小刀会退出青浦等地,集中力量守卫上海县城。从此,小刀会起义军从进攻转入防御,继续与清朝统治者及外国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关于小刀会刘丽川的描写,与历史多有出入,这也是应故事情节的需要而篡改的,大家理解。

第一部 第十八章 庐州

1853年对大清朝来说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春节刚过,正月初二太平军就从武汉顺流而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克沿江重镇九江、安庆、芜湖,威胁苏皖,兵指金陵。

杨一和他的女人们在一起过了他来到这个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后,第一届“丽人”集团董事大会正式召开,出席的有董事长杨一,副董事长霍夫曼,董事齐横波、李香柔、霍小玉。在会上杨一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发展经验,提出了新的一年里,兵工厂要尽快加紧员工的培训,一旦钢材到位,就可以投入批量生产,该项由霍夫曼负责。鉴于南方局势动荡,化妆品市场的工作中心将北移,争取“丽人”系列产品占领北方各大城市的市场。霍夫曼带来的织布机也开始投入生产,眼下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即将组建的团练服装用布,进而才考虑投放市场。

同时杨一还宣布,他将放弃集团执行总裁的职务,由霍夫曼接替,杨一今后的主要工作是尽快组建起一支能打仗的队伍。

大年初二,杨一选择了和太平军出动同一天,踏上了前往安徽庐洲的旅途,这次去安徽,杨一是以向荣军募兵守备的名义去安徽招兵。几个女人见杨一要出门,都有些舍不得,问杨一怎么不就近招募兵员,杨一解释说他不是不想在上海一带就近招募,但考虑到江浙一带民风素来柔软,重文轻武,难以快速形成战斗力,而两淮一带民风强悍,那是个招兵的好地方。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杨一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这个名字一直以来和一系列卖国条约联系在一起,倍受国人唾骂,但在杨一看来,李鸿章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兴办洋务,建立水师,送幼童出国留学,李鸿章心中何尝没有一个富国强兵的梦想,只可惜他处在一个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朝代,他能做的他都做了,不能做的他也尽量在做,只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上有荒淫无度的慈禧太后,下有腐败的百官,外有列强环顾,内有民变四起,李鸿章空有一腔振兴国家之心,却难酬壮志,最终落了个在一片骂声中郁郁而终的下场,一代名臣,只可惜生不逢时,徒之奈何。

历史上大概过些时候,李鸿章应该跟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安徽组建团练,杨一要赶在他们前面拉起一支队伍才行。还有就是要赶在太平军占领金陵前回到上海,时间紧迫,买来马匹,杨一带了两个伙计充当随从,马不停蹄的向庐洲赶去。

一路走来,迤俪北上,经苏州,镇江到金陵,满清入关一百多年,虽然在江南制造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但在康熙,乾隆历代皇帝的刻意弥补下,在儒家思想的浸泡消磨中,中国的百姓们还是很快被奴化,在这一点上杨一感到漫长的封建社会的里程,民族思想的僵化,闭关自守的国策,给中华民族的崛起带来太多的阻力了。自康熙起到道光数代,江南历来都是朝廷的税收大户,一百多年的平静造就了无数繁华的印记,眼下虽然发贼作乱,但这金陵城内却看不到一点紧张的气氛,秦淮河上依旧是处处笙歌,风流依然,城墙上爬满的藤蔓也似乎在诉说这百年的宁静带来的腐化,难怪太平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会惊慌失措,几乎没什么抵抗就拱手相让,历史上这金陵城在杨一的记忆中好象也没有成功的防御战例,看来在美丽的秦淮河的确是消磨英雄气概的温柔乡。

鸦片战争,英国人率先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机器生产的廉价商品冲击着传统的手工业,中国的民族工业的萌芽先是被清政府的政策压制,后又被西洋列强扼杀。土地的兼并,大量的民间手工业者的破产,加剧阶级矛盾的恶化。

经过一周的跋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