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唐朝公务员 > 分节阅读 137

分节阅读 137(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呃”,孟浩然闻言。像喝水被呛住了一样地哽了一下,随后才哭笑不得道:“就有名也是恶名,若是别的行当倒也罢了,士林容不下这个”。

说完之后,孟浩然又沉吟了一会儿,猛然停住脚步正色看着唐成道:“唐兄,我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见孟浩然一脸地郑重,唐成停住了步子,“朋友之间有啥不能说的。你说就是”。

“唐兄求名之心太切,余以为此实非好事。世间万事东流水,名利不可不求。却也不可求之太切,否则必将心智不稳,小则影响学业,大则迷坠心志,我兄不可不戒呀”。

唐成不防孟浩然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但再想想他的心性及诗风,复又觉得他说出这种话真是再正常不过了,这话还就是孟浩然应该说地。

唐成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求名,他的目标很明确。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及生活要求后,如今正在为人生更高意义上的自我满足而奋斗,这种更高意义的满足就是理想。而当下求名就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第一步,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更强的穿越人,他并不觉得自己追求理想有什么不对,但作为朋友,唐成也同样感动于孟浩然的诤言。

诤友才是最值得结交与珍惜的朋友。

哎求同存异吧,朋友相处之道大可“和而不同”,唐成笑着点了点头。没跟孟浩然争论,而是换了一个话题道:“孟少兄,你刚才听到结果之后真不生气”。

“当然生气,不过还是那句话,气之何益”,尽了为友之道后,孟浩然欣慰地笑了笑,“诗坛大抵便是如此,唐兄见的多了也就自然习惯了”。

“诗坛就是如此”。

“啊。对呀”。见唐成一脸讶色,孟浩然很温润的笑了笑。“唐兄以前很少参加文会吧”。“这是第二次”。

\奇\“这就难怪你今日气怒如此了”,孟浩然笑着解释道:“其实文坛与别地行当也并无什么不同,声名越大随利也就越大,由是新进之人便极力想要出名,但前面那些已经出名之人却又不愿就此退下,如此以来说不得就有了矛盾,久而久之,文坛之内便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名之路”。

\书\“嗯,有道理”,这话虽跟唐成设想的不一样,但他去不得不承认孟浩然所说的确是有道理,“那要按着这成名之路走的话,又是如何”。

“譬如唐兄你现在已经进入道学,拥有道学学子的身份即会被道城文坛接纳,此时,唐兄你若是想成名的话,循着正路就该是多参加文会,先与何仲达这些宿老及其他人结交上,这是第一步,这个阶段万万急躁不得;待你与众人熟识之后,文会之中再听到他人的诗作时便该多言称赞,如此以博得众人好感,尤其是对那些宿老之诗就更是如此”。

孟浩然一边走一边侃侃接续言道:“当然,这还不够,唐兄你随后还需在宿老之中找到一个最合脾胃,或者是最欣赏你的人与之刻意结交。譬如他若要集诗付刊,那这校对及联系雕版社,诗集刊印后广而告之等杂事你就要主动承担下来,多跑多忙;再譬如宿老若设有蒙学,那你平日也该多留心去帮着授授课及联系蒙童等等。除了平日殷勤探看之外,逢年过节时,该备地随礼也疏忽简略不得。如此日复一日下来,那宿老自会对你青眼相待,再遇文会时便自会对你之诗作大加赞赏,与他人交往或是书信往还时也会刻意提及你的人品及才华,如此以来,你的名声自也会慢慢传播开去,若然能做到这一步,那你即算是从同侪中脱颖而出,成名不远了。至于最终能得多大名声,这却就要看你的才华了”。

“先混个脸熟,再给人抬轿子说好话,然后再找一个靠山侍候他舒服了。再然后才是由他提携着成名,这就是求名的正规路径,孟少兄,我总结的可对”。

“轿子是何物”,孟浩然不解的问了一句后,点点头道:“正是如此。当然,若是家势贵盛又或士林大家子弟出身,那就另当别论了”。

“若循此路以求成名,那得多长时间”。

“这却要看你所找的宿老或是引荐者心性苛与不苛,若遇着那等心胸宽大爱提携后辈的就快,若然不是纯靠水磨功夫去磨地话,三五年,七八年,甚或十来年也尽是有地。便是花费十年能成名也是值了。唐兄且想想看,一年一年新进文坛的学子有多少这些人无一不想成名,但最终能成就一些名声的又有多少这就如同礼部科试一样。参加应试的士子数千,但每年最终能身登金榜的却也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

言至此处,孟浩然扭过头,“所以我适才才会劝唐兄求名之心不可太切,单为一个名字,千载以还,磋磨了多少人,甚或又逼疯了多少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哎这本就是急不来。也急不得的事啊”。

一边听着孟浩然说话,缓步而行地唐成心中边迅速转动,看来这文坛里的情况还真跟他以前设想地不一样,并非凭借两首好诗就能一夜之间名满天下地。以前的那些想法还真是太天真了

不过仔细想想也是,譬如那号称诗书画三绝地王维十五岁即离家赴京,但直到二十一岁上才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之所以能成名并在当年科试中高中进士科头名状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一个极其强力的引荐人玄宗皇帝的亲弟弟歧王李范;同样地情况是诗仙李白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已然豪兴揣飞,但就是李白这等的天纵之才,也得由当时地文坛领袖贺知章赞誉过后,方才使得“谪仙人”之名远播天下;同样遭遇的还有白居易,他的成名乃至中举皆因长安名诗人顾况的推重,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唐代的诗歌发展史上可谓是史不绝书,譬如韩愈之于贾岛,令狐之于李商隐等等等等

这并不是说没遇到赏识之前的李白及王维、白居易等人诗写的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太过于人微言轻。由此也就愈发显出引荐人的重要性来。

想到这里。唐成继续往下穷索追问,引荐人为什么重要指导写诗狗屁以上这几对里面。若论作诗,除了韩愈之外,其他如歧王李范、令狐,甚或同为诗人地贺知章、顾况比之王维、李白、白居易和李商隐都差得远了。抛开这个不论,那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掌握了在文坛的话语权。

简而言之就是这些人因为他们的身份,所以他们说话有人听,而对于初出茅庐的王维等人来说,即便诗写的再好,没人愿意听你的诗也是白搭,好酒最怕巷子深,巷子太深走不出来的话,再好的酒也给捂臭了。

由孟浩然所说想到引荐人地重要性,继而由引荐人想到话语权,最终唐成准确的把握住了成名所需的本质因素发声渠道。

若让他去走孟浩然所说的传统路子,唐成还真是敬谢不敏了,说好话,给人当跑腿办私活,年节送礼,这事儿听来就头大,对于他这等自我意识空前强烈的八零后穿越人而言,想都别想。就不说这个,求人的滋味岂是好受的

既然不愿走这条路,那就只能自建发声渠道了,只要有了受自己掌控的发声渠道,再要求名就是易如反掌,不仅能想什么时候出名就什么时候出名,而且是想让谁出名谁就能出名

何仲达等人为什么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