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 分节阅读 1216

分节阅读 121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却是自视甚高,睚眦必报的形象。故而那些因种种思量而对人所作的“亲近”,分外虚伪。加上从草原乌吉力世子,到宁春永庆之事,再到后来的“死鹰事件”,始终有其隐隐约约的影子在。阴蜮鬼魅,实在令人恐惧。

十六阿哥,少年时代极其讨人喜欢。登场之初便显出的活泼、放肆、敏锐对曹颙说“你一自称奴才,牙齿就打颤,我听了忒不自在”;与苏赫巴鲁的倾盖相交,跟一匹马“斗气”;为曹颙过生日讨恩典,要金银贺礼,真心实意相助;相助曹颙买地置产,时疫之后给他在九阿哥面前辩解;无论在山东的惊马,还是京城李鼎的暗箭,知道别人要计算曹颙的义愤对待曹颙,也算是两肋插刀,难得的好兄弟了。而在康熙面前的活泼跳脱,无欲则刚的自在随性,又透出本性的通透和聪颖。然而,到谒金门、游龙舞,这些少年的灵性渐渐失却,虽然与曹颙仍旧极好,彼此间话题却再难离开“女人”二字安分自在的闲王固然是聪明选择,但用这样的方式展现,由最初的轻佻、好风iu,到后来满嘴的女人、女人这样的十六阿哥,让人放心,但,同样让人失望。

十七阿哥,与十六阿哥情况类似。但他本身性情,前文更加不显。呈现出来的便是胸无大志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作为普通的一个人,作为身处一群优秀哥哥身后的汉妃所出的皇子,无可厚非。然而,终究显得意气消沉。

而最让人伤心的,为十三阿哥便是困龙,终究是龙而不是虫。一次又一次的意气消沉抑郁苦闷,让人怀疑他究竟如何撑过那一段岁月。骨子里最为坚毅刚强的“侠王”,究竟英气消磨到何种程度时疫一节,“莽十三”令人击节赞叹,敢为浮一大白。然而从此以后,再不见这般豪气意气。

于是,从太子二废,康熙的这一群皇子,再无一个让人眼前一亮。

六,康熙。

当儿子们消沉,个个显出阴郁气息,康熙,也渐渐失去前文的风采。

前八卷的康熙,纵有帝王心术天威难测,可以说,不失英明神武,更不失仁心人情。对待子孙后辈,怀抱的是一种长者真心的宽宏和慈爱:南巡时候特别点出曹颙,“逗他说话”,板出脸来问话,内心却是真正喜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因爱才,所以欣赏曹颙的乖巧,也为曹寅有儿如此感到欢喜。对讷尔苏,曹颙被打后二人设计,讷尔苏入宫叫屈,康熙想到太子之事,又想到他从小没有父母,有委屈也无人作主,“心中一软”于是召见。也真心地喜爱十六阿哥:虽然十六阿哥年纪小,但若不是有心纵容,又怎能够在他面前放肆。因常有“慈父心怀”,才会令十六阿哥并不拘谨,也敢于如为曹颙做生日的“胡闹”这样的康熙,让人感觉亲切、生动、可爱。纵是皇威森严,天心莫测,不时有小题大做借机发挥敲打皇子臣下的,依然收放自如,掌握随心。

可是,到谒金门,再到游龙舞,康熙的形象,迅速由英明不失人情的威严君主,向多疑、专断、神经质,软弱与狠毒两个极端并存的老人转向。太仆寺卿一个位置,连最忠诚纯粹的曹寅都被揣测怀疑,其想法偏激之处令人恐惧。自叹沧桑孤寂,忌讳别人说自己老;动辄发作臣下,梳理朝廷势力:借“得麟案”清除太子余党,借着老太妃的事情申饬臣子、发作宗室,借“常名案”扫荡八爷党,又借喀尔库狠狠发作然而表面上严厉,私底下宽容,臣子们敢实际欺老,下头一群也是大胆糊弄。“帝王的眼中,愚钝的臣子,永远比聪敏的臣子更能倚重”岂是如此。康熙早年,朝中杰出臣子辈出,难道不都在统领之下若生此心,却是对君主自身实力、控制力的怀疑:不能凭借帝王的威德和才智赢得臣子恭敬顺服,却要靠诡计小道来牵扯辖制这样的皇帝,已经不是所了解所熟悉的那个康熙。晚年多疑,喜怒不定,但到底是多少年的帝王,怎么会有这么慌惑浮躁,脚步凌乱

而对于皇子,竟然让人生出仿佛阿猫阿狗的想法:“稀罕了,便逗弄两下,给快骨头;不稀罕了,关笼子的关笼子,懒得搭理的不再搭理,想要踹一脚撒撒气的,便狠狠地踹上一脚,哪管你疼不疼”其实,若不是做儿子的先不恭敬安分,失了人子的分寸,父亲怎么就对亲生儿子挑眼父子君臣,父慈子孝,君明臣忠,若臣子做不到忠孝,怎么好怨怪君父心狠只是,当初那个纵容十六阿哥胡闹的“慈父”,已经再回不来。对待一群不安分,甚至怀抱天下之大不韪的儿子,皇帝的直觉也好,生存的本能也好,都是不允许他继续宽仁想到这里,如何不让人心酸而无力。

然而,康熙对儿子们虽然冷酷,却非绝情,更不是将儿子视为猫狗若如此,又置自身于何地惟有爱之深,期望之厚,失望才会愈重,责之也才愈切。太子为康熙最钟爱,多年亲自教导,却得一不忠不孝,如何不伤透老父心肠然而即便废黜,也看顾废太子生活,不使有他虞。大阿哥为什么要严惩因为大阿哥最先与太子争储,不臣之心开启恶例,是为首恶;再者,牵连到明珠,朝廷上不仅与太子分庭抗礼,更有威胁皇权、逼迫君父之危,身为君主,康熙如何能够容忍而到八阿哥,因为出身与排行,要争储,便只能从“贤”字入手。然而其宽容仁和一旦成为印象定式,则不能革新除弊、激浊扬清。康熙如何不深知朝廷文恬武嬉、国家弊病丛生,但为自己的全始全终,势必要后人去除旧弊,奋起整治,而非虚饰太平,苟延残喘。然而这些理由既不能公开,用出身低微和不能齐家两项打击,自然最是方便和有力。康熙,终究是君王,如果将其表面上的严厉冷酷简单视为父亲的无情,则必然看低了这位千古帝王,他的冷酷必然是经过了冷静思考的。再有,经过二废风波,朝廷其实已渐渐平稳,并有贤臣如张廷玉等见用。康熙晚年又陆续召回早年信任的臣子,逐项安排后事,这岂是怀疑臣子忠诚的模样臣子的心意,能用与否,心中清明如镜,而行事极有章法,怎么是小说中表现出的这般偏激

康熙晚年的政治动荡,其实是必然的。满族权力继承遵循丛林法则,康熙不可能也不愿意压制皇子们的争储,而这势必导致种种混乱。但,这种混乱必须在皇帝控制之下,所以触犯了底线的大阿哥和八阿哥必然遭到康熙的严厉惩治。即便是被誉为侠王的十三阿哥,这一点上也是犯了不轻的错误的,才会遭遇康熙的漠视。这里姑且不去考虑皇帝是否想要保全十三阿哥,却不能说康熙的处置做法有什么错。父子君臣,康熙没有必要去体谅他们的苦衷,这是符合礼法的思想。认真说起来,在全始全终这一点上,康熙做的比历代贤明君主都要好得多。

七,。

这个“”,包括了很多人。很多在前文出彩,在后文或不见踪影,或光华渐渐暗淡的人物。曹颙初入京时候的侍卫同僚,纳兰富森、德特黑等,个性爽朗而诚挚。宝雅,活泼可爱;苏赫巴鲁,憨直豪爽;就是塔娜,最刁蛮可恨,却也有天真、可怜的一面。宁春夫人,钮钴禄氏,刚烈决绝,遭遇惊变不改颜色;完颜永佳,如冰霜寒梅,嫁与简亲王为继福晋之后,既没有谄媚讨好夫婿,也没有越礼私情,只将少女情意隐藏在心底,这样的女子实在值得敬慕。而这些人物都慢慢淡去了。小满的活泼伶俐,为主人家也为自己倔犟要强,然而这些性格越到后文却不见显,连淘气耍宝都不多有。魏珠,作为小太监,也算难得的真性情,但到后文几次被曹颙、十六阿哥教训,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还有,出身不凡的“富裕之家”,马车看着平实、却用的是上等楠木的韩江氏,早年珍珠会,那是何等的手笔气魄。而与魏信等洽商合作,也半点不让人;事后计算利弊,母族、夫族、曹家的势力,斟酌往来,处处可见非凡。上京后,盘算继续借助曹家势力,但对于魏信的拆伙,也是在商言商,并不十分贪婪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前文出色的女子,到了京城决定长久的营生时,先想钱庄、再思茶行,对点心铺子看不上眼,以为“委实利薄”,半点没有先前的目光精明,计虑深远。这样一个女人,京城里无依无傍,难道真会不探过水深水浅就想插上一脚无法相信会是如此。而如果是说因为曾在江南经营,由此生出的十足自信,那也只能叫人感叹,女子果然成不得大事了。却是可惜了当年在江南的好眼光,好见识,好手段,好气魄。

还有官员。朝廷实官,曹颙接触的说多不多,说少,起码也走过了至少两个有实职的部门。户部底下做实事的,位低官小,却有几个好的。太仆寺那边的唐执玉,也能实心办事而不迂腐。但除此以外,却也就再挑不出其他什么真正称职尽职之人。尤其王景曾之流,自恃身份,眼高于顶,心胸狭窄,傲慢无能,所行令人齿冷。伊都立出身高贵,领着差事,不能说尸位素餐,但也不是个安心做事的。而再下到地方官员,曹颙任过的山东东衮道,所接触上上下下官员,几乎脑子全不在实务,都在巴结权贵,惦记皇子间站队山东民乱此当为乱源之一。常说康熙末年,文恬武嬉,但地方百僚到六部堂官果然如此,岂不令人见文而义愤

最后,是曹颙。

在所有这些令人恶心、憎恨、心寒、齿冷、消沉、义愤之人之事当中“认认真真生活着”的曹颙。

胸无大志,专心“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曹颙,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但求自保,随波逐流,便是他的精神和现实状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