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 分节阅读 955

分节阅读 95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煦老迈,插手公务。谎支所致,李煦“失职。失察”。

盐政衙门亏空,李煦任内,自康熙四十五年所得各种商贾余银,因俱以急用预支,故以七十两为百两。或以八十、九十两为百两不等弹兑。李煦替商人赔垫,皆用足银。如数弹兑。此项装秤少秤共少给银三十七万八千八百两,商人理应补偿,还清国常。

涉案四人,李煦,当革织造职解任,卸户部侍郎衔儿,削世职,发遣西宁军前,房屋、铺子、土地、家人俱都列册充公,填补以上所欠钱粮;李煦长子,候补知府李鼐。插手织造府公事,杖一百,革去功名。徒三年;李家家人钱仲熊、相公沈毅士,杖一百,流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李煦的罪,议得不算轻。

发遣军前,这是重刑罚,仅次于死刑。

几位总管,都有些吃惊,却也没有多言,就在十六阿哥的折子上朕名。

十六阿哥将折子递到御前时。雍正正看苏州过来的另一个折子。

折子是苏州织造胡凤墨所奏,提及康熙三十二年二月一笔两千两银子的买米钱,已经报销讫,所买米石并无存贮在仓。

雍正既已决定放李煦一马,再看这折子,就只觉得好笑。三十年前的账本,都能查得出来,这胡凤墨不可谓不用心。

虽说是奉旨勘察,但是做到这个地步。有咄咄逼人之态,雍正并不觉欣喜。

他想起年羹尧的性格,也是如此。不给人留转圈余地。这胡凤翼如此卖力地查李家的罪证,到底是忠君。还是因年羹尧与曹颙的私怨,要替年羹尧出气

年羹尧执掌西北,是雍正的用意。雍正愿意为他撑脸面,让他在西北树威,却不愿他插手到其他事务上来。

想到这些,雍正心中有些烦躁。

看完苏州的折子,再看十六阿哥的折子,他就觉得心中舒坦多了。

他将此事转交内务府,除了给李氏与曹颙母子留脸面外。还想看看十六阿哥会如此处置。

毕竟论起来,十六阿哥才是李家的血亲。

这个折子,却是不显私心,很是合雍正的心意。

“李煦七十了,发遣军前也不堪驱使,流盛京吧。”雍正拿起朱笔。在折子上加注几字,而后批了个“准

十六阿哥听了。心中松了口气。

虽说旗人有规矩,“五刑不加身”轻的改鞭、改枷,重则直接处死。但是也没什么人获罪,若是皇上亲自过问的案子,即便是旗人身份,该权也要杖,该流也要流。

盛京又没有宁古塔的苦寒,没有新疆的遥远,流放盛京,算是千里之流,算是轻的了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亲戚来了

“侥幸”曹颙得知李煦父子的案子定下来,长吁了口气,对于李家的下场,他只记得是下人卖了一年,因在旗无人敢买;另外就是李煦流放宁古塔,冻饿而死。

现下看来,李煦只流盛京,雍正对李家也不像是深恶痛绝的模样。

他不知道,李煦现下,实不算侥幸。

历史上的李煦开始时只是革职抄家,等到曹家抄家后,才又翻起李家的案子,再次入狱,而后查出与结交皇子等罪状,雍正五年才流放宁古塔的。

现下,李煦的流放时间提前。

私交皇子这一项。

随着八阿哥的早夭,十四阿哥不成气候,雍正也没有发作到明面上。

可是,曹颙不知这个,心中早已作了最坏打算。

现下这个结果,已经比他预期得好上太多。

早年永庆也曾流放过盛京,那边距离京城不算太远,天气也比宁古塔好的多。

他回到府中,直接去兰院,将这消息告之李氏。

保全了性命,还没有牵连到家眷身上,李氏只有念“阿弥陀佛”的。

她一刻也等不及,带着曹颙去苔院,将这消息告之高太君。

高太君含着泪,道:“结案就好,结案就好”正说着话,就见初瑜过来寻曹颙。

是前院的管事郑虎传话二门,有事情回禀。

曹颙闻言,站起身来,对高太君与李氏道:“外祖母,母亲,我前日使人去通州候着舅舅家家眷,既是有人回来,看来是到通州。”

高太君与李氏听了,都带了几分幕色。

竟似比方才更迫切。

虽说她们牵挂李家,但毕竟不是无知妇人,对于李煦心中也是有怨的。

自然是关注李家妇孺一些。

曹颙见两位亲长如此,便使小丫鬟去二门叫郑虎过来回话,也省得她们着急。

他是估摸李家家眷将到差不多该到了,三天前就使张义与郑虎去了通州。

因李煦罪名没定,原也没指望能将李家家眷接出来,曹颙只叫他们多带金银,想着疏通一二,不要让李家众人受罪。

毕竟有女眷在,不好太难堪。

少一时,郑虎到了。

正是李家家眷到了,因今日回城不及,现在通州码头驿站安置,明早启程,中午便能到京城。

张义留在驿站,已经打点妥当。

高太君听着,眼泪已经止不住,滚落下来,扶着李氏的胳膊,道:“淑卿,淑卿,真是你侄儿媳妇她们要到了”

李氏也红了眼圈。道:“是啊,总算到了。您就安心些。调理好身子,才是我们的福气。”

曹颙示意初瑜劝慰,自己带郑虎下去。

“去了王瓜园没有那边情形如何”曹颙问道。

“张义昨儿去查了,还去通州衙门查询了备档。”

李家在通州的庄子虽不但只有十顷登记的是祭田,其他的是李煦后添置的私产,已经收没入官。

那十顷祭田长房使人打理,除了每年祭祀的银钱外,剩下的收益则按七份,长房两份。剩下分给李家其他五房。

“那看坟茔地的是李家老人,八十多,是早年在李家老太爷身边侍候过的。因老太爷恩典,放了出身。是良民,所以没有被官府拘拿。”郑虎道。

曹颙心中大致算了一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