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 分节阅读 939

分节阅读 93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次婚,休息一个月的应当的。嫂子千里迢迢、离乡背井地进京待嫁,又赶上国丧,耽搁这许久,很是不容易。趁着这暮春时节,不冷不热的,非磷带嫂子好好逛逛京城也好。”

蒋坚想起即将进门的小妻子,眼中也多了分温柔,道:“既是如此,这些日子,我就偷懒,使大人受累了。”

曹颙笑笑,打发他回去待客,自己则溜达着回府。

经过兰院,就见几个婆子提着大食盒进去。看着那食盒,不像是府里常见的,倒像是外头的样式,每只足有三层,两尺多高。

曹颙好奇,移步跟了进去。走到廊下,就听到屋子里传出李氏的声音:“实是太破费了,又不是旁人。倒是借着他的光,今儿咱们也热闹热闹。”

这会儿功夫。已经有丫鬟看到曹颙。少不得曲膝见过,扬声通禀。

曹颙桃帘子进去,就见堂上摆了一溜的食盒,进了里屋,李氏正拿着个单子,与初瑜同看。

见曹颙见来,李氏笑着说道:“今儿咱们跟着吃喜酒呢。”听了这话,曹颙才知道是蒋坚从饭庄里订了席面送过来。

他接过菜单子瞧了,是鲁丰堂里出来的上等燕翅席,几个大菜,是芙蓉燕菜、扒燕脯、三丝鱼翅、黄月鱼翅、葱烧海参、凤凰鱼肚、蛤蟆炮鱼、红烧熊掌、金钱驼峰等。

就是曹家这样的人家,这些山珍海味,也不是经常吃的。

“倒是叫非磷破费了,这样的席面,一席怎么也得二十两银子。”曹颙常在外头应酬,知道行情,随口道。

李氏听了,笑道:“这个蒋坚,实是外道了。看来,明儿新娘子过来,咱们得准备大封,要不然可好不意思拿出手。”

曹颙道:“只是老太太喜欢就好,不过是尝个新鲜。这个鲁丰堂,就在海子边上,是吃鲁菜的好地界。他们家不比寻常堂子,掌勺的师傅,是曲卓孔府里出来的,鲁菜做得最是地道。而且还洁净,我与同僚也去过两遭。”

李氏使人去接了东府兆佳氏婆媳与孩子们,又接了高氏,热热闹闹地用了席面。

一时之间,李氏情绪颇高,似乎李家待罪的阴霾已经不在。曹颙与初瑜见状,不觉轻松,更添忧虑。

席间,李氏多吃了几盅酒,等到众人散去时,她已经带着些许醉意。

曹颙与初瑜服侍她躺下,她长吁了口气,对曹颙道:“园子那边收拾得如何进了四月,我就带着你外祖母过去住。八福晋来了两次帖子,下回怕就要直接上门了。”

李家正月里问罪。现下已经过了两个多月,用不了不久,案子就该查得差不多,李家众人,就要发落。到时候,纷纷扰扰的,怕就要瞒不住。

李氏月初就让曹颙收拾海淀园子,要带高氏过去避一避。

“母亲,还是等圣驾移驻畅春园再说吧。到时候,儿子也过去,咱们都在那边过夏,省的京城暑热。”曹颙道。

李氏摇摇头,道:“早些过去好,那边比城里清静,你外祖母也是爱在那边待的”说到这里。她转向初瑜,有些迟疑,道:“你若是舍不得孩子,我就将天宝留下”

初瑜见婆婆语气中带着不舍,道:“在老太太身边,有什么舍不得的只是四月里天宝要抓周是在园子里办,还是在府里办。还请老太太示下”

“自是在府里办。园子离城市又不远。想要回来,也不过一两时辰的功,只是长生,现下正是淘气的年纪,留在这边读书,得你们这做哥哥嫂嫂多操心了。”李氏道:“我屋子里的绣鹦年岁不大,却是个老实稳重的,就让她去长生院子里侍候。”

长生如今有了自己的院子,就在李氏的院子旁边。

曹颙与初瑜应了,李氏说了几句话,醉意上头,昏昏沉沉睡去。

曹颙俯身。给她抚平被角,又同初瑜两个放下幔帐,才放轻了脚步,出了兰院。

天上圆月当空,撒下满地清辉。

曹颙与初瑜两个没有提灯笼,在月色下,并肩回了梧桐苑。

梳洗完毕,夫妻两个都没有睡意。

“李家会如何呢”初瑜轻声问道:“老太太虽没说什么,心里定不好受”她也走出嫁的女儿,想到自己对娘家那边的牵挂,多少能体会到婆母的无奈与辛酸。

“有些眉目了,还是从织造府亏空这边查起。名面上,不会太重的罪名。李鼐虽不在织造府名册上,但是这些年李煦老迈,他这做儿子的少不得要帮着打理织造府事,怕是难脱罪。几位头面上的管事,身上都有些不干不净,也会问罪。家眷儿女,少不得被牵连。具体如何,还要等等看,若是亏空额度太大,惹恼了皇上,就不是抄没家产那么简单”曹颙想了想。道。

“八婶正四处请托。只是如今,九叔去了西宁,十叔去了蒙古,十四叔在景山,除了咱们家,她也寻不到旁人。”初瑜说道。

“既是来了两次帖子,你就代老太太过去瞧瞧吧。告诉她,不要让她再四处折腾,刺皇上的眼,这样闹腾,只会让皇上更厌恶李家。还是等南边审查完了再说。”曹颙道。

“嗯,我明儿就过去走一遭,八婶心疼养女,固然可悯,只是这般大张旗鼓地为李家关说,倒显得咱们冷清,使得老太太与额驸的立场尴尬。”初瑜道。

“八福晋是真性情的人,我不如也。”曹颙道。

与他相比,敢爱敢恨,不惧皇权的八福晋,更像是三百年的后的人。

“是啊,八婶虽口碑不好,行事却重情义。八叔虽不在了,八婶还不忘在惠妃娘娘处进孝。听说其他王府都上折子请太妃们就府荣养,八婶也叫弘旺阿哥上了折子。就说这一点,也当称赞的。”初瑜叹道。

曹额倒是不担心八福晋会像后世历史上记载的那样,生前休归母家;死后挫骨扬灰。

八阿哥已病故多年,与雍正结怨有限。就算雍正记恨,也不会含了脸面。太严厉地处置寡居的兄弟媳妇。

次日,曹颙早早起了。

今日,虽不是朝会之日,却是轮到户部当值,所以他早早就赶到东华门外,随着户部几位堂官进宫。

除了户部堂官,御前当值的。还有几位大学士,与三阿哥、十三阿哥两个王大臣。

雍正的心情大好,手中拿了个折子,是河南巡抚所上。

河南部分府县去年大旱,然去年冬今年春,百姓安定,没有冻死之骨,也没有流民。原因无他,就是因这几年推广玉米与番薯,使得百姓手中有积粮。偶尔有地方,百姓缺粮的,也从临近府县调了粮食过去。市面上,粮食价格稳定,没有出现往年粮价上扬的现象。

雍正举着手中的折子,朗声道:“河南地界,山地丘陵多,又挨着黄河。不是旱,就是涝,十年里,倒是有七年需要朝廷赈济的。如今,却是因推行了这两种农物。使得百姓在天灾之年得以果腹。先皇仁政。惠及万民,社稷幸甚”说到最后,他已经带了几分激动。

他是夸着先皇,但是谁都晓得那时候是他执掌户部,掌管民生经济。大家自是乖觉,一边附和雍正的话,一边拍着用雍正的马屁,说什么皇上圣明。

这个时候,才不会有不开眼的,说一声。这玉米与番薯在河南的推广,也有九阿哥的功劳。当年,这两种农物网推广时,就是九阿哥去河南府负责的。当然,那是他主要负责的是卷烟,这两种农物的推广是顺便。

只有曹颙,熟悉这段,想着被前几日被强行押送出京的九阿哥。心中多少有些古怪。

早先他还觉得在康熙诸子中。九阿哥习商贾事。与社稷民生无益。现下看来,总有过些许贡献。

这个时候,雍正的目光已经落到曹颙身上。

旁人不晓得,他却是记得清清楚楚,这玉米与苞谷之所以在河南得以推广,还是曹颙丁忧时农耕引起的因果。

现下,面对这济世之功,曹颙却面色平静,没有半分得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