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 分节阅读 896

分节阅读 89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准格尔十几万人口扰得几十年不太平,喀尔喀人口数倍于准格尔,若是南下只有长城天险。

不能再放任蒙古人了,要防患于未然。

四阿哥眯了眯眼睛想着该如何计较。

泽卜尊丹巴胡图克图是知趣之人,心向朝廷没有野心。要是换做其他人,在喀尔喀又这么大威望,若是有不臣之心那朝廷就极为被动。

此时的曹颙已经同李卫离开会场寻了处安静地方说话。

“大人您不是后日才过来,么怎么今儿就来了。”李卫才想起这个问道。

田尚书身子有些不舒坦,御前禀过后先回城了,我就提前过来轮班。”曹颙道。

对于那位御史出身的老尚书,李卫到底真心敬重,听了唬了一跳。

“没事吧。老爷子今年是七十二还是七十三。都是坎儿年。”

“来牧场前,我到尚书府看过,瞧着还好,太医也去瞧过,给下了方子。”曹颙回道。

这位老尚书平素安安静静的没有在左督衙门时的咄咄逼人。但是他的影响力却是不知不觉地渗透在户部上下。

若是没有他的支持,李卫这个站着户部肥缺却不知好歹的家伙,早就牺牲在人事倾轧中,曹颙这个户部侍郎也没有成为尚书的传声筒,年纪虽轻、资历虽浅却能得以独掌一面。

曹颙的愿望就是希望田从典能在户部多待几年。有一位能保护下属,不与属官枪功的上司这是幸事。

李卫想来也想到这些,道“要是老尚书能年轻十岁多好也,不用每年冬天都叫人提心吊胆的。”

康熙朝的臣子相继老去,对于即将到来的雍正朝,曹颙很是没底。

他侧过头看了李卫两眼很是羡慕他。

李卫民人出身,挑出八旗权贵圈,更容易让四阿哥放心。

曹家这些年虽经营八方,但是这好处也是坏处。

自己除了在农事上能有建树外,还能做出点什么政绩,来稳定家族稳定。

曹颙摸着下巴陷入沉思。

李卫见曹颙不说话,也转过头来看着他,道:“要是老尚书能熬上两任,大人也资历够了就能接掌户部。”

曹颙听了直摆手,道:“我在户部已经数年,只盼着能尽其责就好。至于尚书之位倒是不敢想。要是有朝一日升正堂,我倒是宁愿去礼部养老。可惜的话,我又没有进士出身,想要讨那个轻省也不能。”

李卫听了不由失笑,“大人还不到而立之年,怎么就想起荣养来。就算是熬十年大人也不过是年将不惑,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候。”

曹颙没有说什么,只是想着十几年后,就是乾隆朝了,自己岂不是成了三朝元老。

十六阿哥六子与十四阿哥嫡长子同名都是弘明。

第十二卷 奉天运 第九百七十一章 围场中

南苑行营,御帐。

魏珠与赵昌一道,站在帐门口内听差。

表面看来,魏珠行事不动如山,仿佛已经接受既定的命运,陪着自己侍奉的君王慢慢地走向死亡;实际上,他是极怕死之人,为了抓住那半点希望,不惜主动出击,以身犯险。

以康熙现下的性子,要是发现身边人同皇子阿哥勾结,怕是没有好性子,听人巧言令色,直接就送到警察局去。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心里说不出上心焦,就因为皇上对赵昌越来越器重。

赵昌二十多岁,原是内务府的掌案太监,被钦点到御前,做了传旨太监。

按照规矩,后宫太监不得识字,但是太监中不乏识字之人。

因为太监入宫的年纪不同,有的十几岁入宫,在外头识字也没法子。这样的人,通常不能在御前侍候,多是在敬事房、内务府这些衙门当差。

赵昌就是识字的太监,但是出身又与外头那些穷苦人家过不下去净身为侍的不同。

他是粱九功的侄外孙,襁褓中失父。梁九功当时正是御前当用第一人。在宫外也有私宅,想要过继儿子养老。

老家亲戚中,推了不少少年出来。

这赵昌之母,是梁九功的亲侄女。

梁九功听说侄女孤苦,直接使人将赵昌母子接到京城。而后见五、六岁赵昌小年纪就晓得孝顺母亲,对了梁九功的脾气,梁九功就断了收继养子的心思,直接收赵昌为养孙。

而后没两年,赵昌之母因病身故,剩下爷孙两个,感情渐深。

不想,没过多久,梁九功因参合皇子夺嫡之事,犯了康熙忌讳,被拘押在景山。

这世上,最不乏落井下石之人。梁九功失了圣心,以无翻身之力。谁还会同他客气。

赵昌当年十五,见祖父问罪,有人惦记祖父的外宅产业,不是他螳臂当车能阻拦的,到是干脆,直接将产业尽数变卖,折了金银在手,半数用来打点宫里,好让梁九功在景山少遭些罪,半数孝敬到十六阿哥跟前,不求旁的,就求进宫侍候祖父。

梁九功虽获罪,但也是御前风光三十多年,对王嫔也多有照拂。十六阿哥怎么会收这份银子,也不赞成赵昌入宫。

赵昌是个好的读书苗子,已经考取秀才功名。这样的人进宫为内侍。实是太可惜了。十六阿哥觉得那是造孽,怎么也不肯点头。

赵昌年纪虽心志却坚,花银子直接净了身,调理好了,才二次求到十六阿哥跟前。

这份孝义,使得十六阿哥也只能选择成全。

只是赵昌手上那批银子,是梁九功御前当差攒下的家底,十六阿哥才不会沾手,让赵昌存进钱庄。留着做梁九功的养老之资。

十六阿哥执掌内务府,收个小太监也便宜,就直接安排的赵昌去景山西园听差了。梁九功拘禁之地,就是景山西园。

梁九功见最疼爱的养孙净身,却是欢喜不起来,气了个半死,亲自执鞭子,将赵昌打了个半死。

赵昌只是跪受,最后还是梁九功下不去手了,收了鞭子,嚎啕大哭。

这以后,赵昌就成了景山西园的小太监,每天里的差事,就是看守犯监梁九功。

梁九功从御前第一太监,到高墙里的囚犯,加上最疼爱的养孙绝了人事,打击之下,就中风病倒。

赵昌床前侍疾,把屎把尿,从不言半点辛苦。

不知梁九功心中何想,就是当时听闻此事的魏珠也都觉得不可思议。

既是这般有主意的少年,又把着梁九功的家底,就算京城不得安身。离了京城就去,竟做到这个地步。

谁说太监六根断绝,得善终者少。梁九功有这样一个孙子,就算老死南园,也是有福之人。

梁九功这一病就是三年,赵昌做了三年床前孝子,梁九功才从病榻上起身。

虽说赵昌只有十八岁,又是无品级的小太监,但是景山当差的太监中。都对他敬重三分,连带着连梁九功的日子都好过。

做人要留三分余地,有赵昌这个孝孙在,谁都要思量。就算将他们爷孙逼死,落在外人眼中,也是妄作恶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