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官声 > 分节阅读 90

分节阅读 9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前途无量,手里有了权力,就能做更多的事情,不是比我们这些穷记者强得多”

马晓丽嘻嘻一笑,“你们别扯淡了,再不过去,抢不上镜头可别难堪反正,我一会跟小安说说,一定要让杜书记接受我们滨海晨报的专访”

王雅丽讶然一声,赶紧小跑着跟了上去。

张伟瞥了马晓丽一眼,一边快步跟上,一边大声道,“我们才是市委机关报,杜书记要接受专访的话,也应当由我们滨海日报来做,怎么能轮到你们滨海晨报”

马晓丽撅了撅嘴,匆匆跑了过去,只撂下一句话,“市委机关报很牛啊,咱们等着瞧”

杜庚还没有靠近张庆旭家的小院,大大小小的官员就都围拢过来,握手的,问好的,献媚的,一时间场面乱成一团。一开始杜庚还耐着性子跟他们握手寒暄,但到了后来,他就有些不耐烦,不由沉声道,“同志们先让一让,哪位是老张师傅”

官员们这才分开,让出一条道来,露出站在后面神色激动的张庆旭来。张庆旭今天穿上了一身新衣服,灰白色的中山装也不知道在衣柜里放了多少年,如今拿出来穿上,还发散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他活了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这么大的官。但他毕竟也是一个当过车间主任的人,瞬间就平稳好自己的心情,伸手跟杜庚紧紧地握着手,大声笑道,“杜书记,杜书记,我就是张庆旭,感谢杜书记,感谢杜书记”

杜庚任凭张庆旭握着自己的手上下摇动,回头扫了安在涛一眼,哈哈大笑起来,“老张师傅,你谢我什么”

“没有杜书记,我们二毛这么多下岗职工怎么能重新上岗杜书记,我老张也是党员,有您这样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书记,是我们滨海人的福气啊”

张庆旭说着说着,神色就有些激动,眼圈一红,竟然流出两行老泪来。

杜庚赶紧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道,“老张师傅,为老百姓办实事是党和政府的职责问题的解决,是市委市政府的集体决策,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对了,今天是年三十了,你家里的年货准备得咋样”

杜庚在张庆旭家里转了一圈,也没有坐下就准备离开,然后相关部门的领导赶紧送上过节物资和慰问金。这种慰问本来就是一种形式和走过场,政治意义大过实际价值。

但杜庚一行刚要离开,却见一大群人从后面的几个楼间奔了过来,被外围的公安局民警死死给拦住。安在涛看了一下,大体有数十人,看那样子,都在40出头的年纪,应该是重新上岗的二毛职工。

杜庚扫了一眼,讶然道,“小安,过去看看,他们这是要做什么”

安在涛点了点头,大步走了过去,越过几个民警的身前,向一个似是领头的40多岁的汉子大声问道,“这位师傅,你们这是”

这汉子身上竟然还带着一个油乎乎的围裙,他正在家里忙活突然听说市委书记来慰问老张头,就冲了出来。而站在他身后或者身边的几个工人,有的甚至只穿着毛衣和拖鞋,都面色拘谨地望着安在涛。

汉子一把抓住安在涛的手,“同志,我们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当面谢谢杜书记”

民警放开“围堵”,一群神色涨红的工人匆匆一起走了过来,还没等杜庚和众官员反应过来,这群工人就一起向杜庚鞠了一躬,带头的汉子颤声道,“谢谢杜书记,谢谢杜书记”

杜庚眉梢一跳,赶紧过来想要跟那汉子握手,但那汉子刚要伸出手去,突又觉得手上有油渍,便又使劲在身上擦了擦,这才握紧杜庚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一群衣衫不整的工人包围着穿着黑色大衣的杜庚,记者们手中照相机的闪光灯接连闪烁着。灯光的反射中,杜庚那张温和的笑脸在一众表情不一的面孔中显得分外醒目。

安在涛心里暗暗叹息,其实底层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不用住豪宅、开小车有美女相伴,只要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只要能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很知足了。

能够再次重新上岗,杜庚就直接成为这群下岗职工心里的恩人。

安在涛站在一旁,清晰地看到杜庚的眼圈微微有些发红。但这瞬间的感动其实对于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当然,他这张瞬间被感动的面孔,明天肯定会出现在滨海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上。

自来水公司,热力公司,滨海热电集团,公交公司,从张庆旭家离开,杜庚带着一众官员又按照预定的路线到几个与民生关切度最高的公用事业企业走了一圈,指示他们要注意安全生产,确保节日期间的平稳运行,确保全市人民渡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云云。

行色匆匆,无非是企业方面事先安排好几个职工,跟杜庚握握手说说话,让媒体拍拍照而已。

最后一站是滨海市管道煤气公司的煤气气源厂。滨海的管道煤气工程92年3月开始建设,94年1月正式投产供气,正式结束了滨海没有管道煤气的历史,液化气罐从此慢慢退出了滨海人的视野。

煤气厂建在滨海开发区的边缘地带,所谓人工煤气就是焦炉煤气,工业冶金焦炭生产的附生品。用后世的眼光来看,这实际上是污染源,大量的煤炭被投进焦炉,那高高挺立百米高的大黑烟囱每天都在冒着滚滚黑烟。

谁都没有料到杜庚会在这个空气并不好的气源厂停留达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只有安在涛心里微微一动,猜出了杜庚的心思。

管道煤气工程是高洋在任的政绩工程,而随着滨海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现有十万吨焦炉的产气供气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早在前两天,安在涛就发现杜庚在翻阅一些煤制气的相关资料。

杜庚带着一众官员饶有兴致地一路步行来到人工煤气厂的一座焦炉跟前,看着那黑乎乎的焦炉和来往不停的推焦车和熄焦车,杜庚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不住地向管道煤气公司的经理大声询问着什么。

他要扩建滨海的人工煤气气源厂这或许是一项很寻常的经济建设工程,但人工煤气工程非比一般工程,如果是要扩建一座或者是两座年产十万吨焦的焦炉,必须要将现有煤气厂的范围扩大一倍。

因为仅仅建设焦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相关的输配管线、回收处理、煤气提纯等一系列辅助工程,还要建设容量达数万立方米的储气柜,更要扩建相应的焦场煤场等等。

这就意味着将要大量的征地。安在涛对这一带的地方很了解,向北不行,那已经是高速公路,向东是滨海石油化工厂,而向西则是滨海新建的大马路,显然也不行。剩下的就只有向南扩展,如果将煤气厂的面积扩大一倍来测算,起码要向南扩展出数百米去。

而南边的一块地皮,正在土地局土地储备中心挂牌销售,路兵的民泰房产也参与了竞标。这是前不久路兵跟安在涛闲聊时说起的事情,还托安在涛帮他打探一下政府的底线。

虽然煤气厂再扩建也占用不到这块地皮,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如果一个商品房小区建在一个污染源的门口,有谁还愿意买而随着之后几年市民环保观念的加强,恐怕就更难有人来买这样的房子。

安在涛举一反三,旋即想到了这其中的“奥妙”所在。他暗暗拿定主意,一会一定先给路兵打个电话,赶紧让民泰房地产放弃对这块地皮的竞争。用不了一年,这块地皮肯定大幅贬值,成为无法建设的工业废地。

见杜庚转也转了,慰问也慰问了,还亲自跑到推焦上看了一圈工人的现场操作,安在涛知道时间差不多了,便给老赵打了一个电话。

老赵其实早就跟在了两辆中巴车的后面,随时侍候着杜庚上车赶往房山过年。

果然,杜庚见老赵的车开了过来,便跟管道煤气公司的经理再次握了握手,又跟几个滨海的头头脑脑挥了挥手,朗声笑道,“同志们哪,天也不早了,大家都各自回去过年吧我也要赶回老家过年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