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官声 > 分节阅读 61

分节阅读 6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生意气,你会吃亏的从政不比你当记者写新闻,不能这么直接哟算了,你听不进去,我也懒得说。好了,我们马上要结业了,我们今天吃个饭聚一聚吧,顺便也介绍个人你认识,也是我们青干班的学员,跟你一样是记者,是我的老同学。”

安在涛心里一动,张口问了一声,“不会是经济日报的记者刘彦吧”

张欣有些惊讶,“你们认识”

安在涛呵呵笑了笑,“见过几次面吧,不怎么熟。”

中央党校门口有一家涮羊肉的老店,规模虽然不太大,但吃饭的人很多。张欣拽着安在涛两人去了这家羊肉馆,刘彦早已等候在店中。她似乎早已知道有安在涛,倒也不怎么吃惊。三人坐了下来,要了一个锅,点了些青菜和几盘据说是来自内蒙大草原的纯正羊肉,张欣打了个哈哈,“本来是想给你们介绍一下的,毕竟你们是同行,可结果你们竟然认识,看来我有些多此一举了。”

刘彦的嘴角微微一晒,扫了安在涛一眼,“张欣,这顿饭我请了,我早就想请安记者吃个饭了来,安记者,虽然我对你文章的观点很不以为然,但是你的救命之恩,小女子还是没齿难忘的我敬你一杯。”

刘彦很是豪爽地一饮而尽。

安在涛无奈,也只得笑着喝下了这杯酒。他平时不怎么喝白酒,这一杯二锅头下了肚,腹中顿时火烧火燎的,很是难受。

张欣讶然,“兄弟,你跟刘彦之间还有英雄救美的故事哈哈,说来听听。”

安在涛笑了笑岔开话去,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这个时候,刘彦包里的手机响起,她掏出这个年代还较为昂贵并没有普及的手机来,接起电话就皱起了眉头,有些不耐烦地跟对方说着话,匆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

见刘彦的脸色有些“不善”,张欣哈哈一笑,“刘彦,还是那小子我说这小子也够较劲的,追你追得挺紧不过,这小子比你小那么多,我看你们这出姐弟恋不怎么好收场。”

刘彦和张欣显然很熟。但似是因为安在涛在场,刘彦也不愿意说太多,哼了一声就没接口,埋头涮起了羊肉。

第三卷入仕 第111章一篇文章的力量与波澜三

这顿饭吃得比较无趣,气氛一直比较沉闷。只是在张欣无意间说起安在涛这回写的稿子来,刘彦这才竖起了耳朵。听说安在涛又是在跟自己“唱反调”,她心里就微微有些不爽,她斜着眼扫了安在涛一眼,“安记者看来是准备跟我论战到底了,你说我怎么就遇到了你这样一个犟蹶子明明是很好的事情,你非要唱唱反调不过,别怪我没提醒你,你前几次那么做还可以讨讨滨海市委书记的欢心,这回可是要捅马蜂窝。”

安在涛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刘记者你怎么这样说我只是就事论事,并非是针对刘记者你本人。至于说到写歌德体拍领导马屁那么,我显然这回就没有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了,大不了跟在刘记者的后面鼓鼓掌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了。”

刘彦一怔,心道倒也是呵,这家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如果说他就是天生阿谀奉承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轻重,要知道撰文对青城模式提出不同意见,是有可能引起政治风险的,但他却就偏偏认死理他,难道他就是为了跟自己“作对”那么,他难道他

刘彦心念百转,脸色不禁一红,突然她又想起那天安在涛跟那个气质高雅的女人亲亲热热的样子,又记起安在涛的未婚妻夏晓雪来,蓦然脸色就变了,心里哼了一下,难道是一个花花肠子

安在涛没有料到他一句话竟然会引起刘彦如此之多的“心思”,也没有在意,继续跟张欣寒暄着客套着。他不是一个古板的人,他知道自己即将进入官场,必须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人脉,张欣此人并不简单,他心里有预感,此人身后应有背景。出身好且还没有纨绔习气的青年干部,如此八面玲珑,怕天生就是一个当官的材料了。

说着说着,张欣就将话题绕到了男女关系上。他嘿嘿一笑,“兄弟,有女朋友没有如果没有的话”说着,他向沉吟不语的刘彦瞥了一眼,伏在安在涛耳边意味深长地小声道,“刘彦不错哟,你如果没有女朋友,可以追追她。”

声音虽然小但还是落入了刘彦的耳朵,刘彦瞪了张欣一眼,但也没吱声。

安在涛笑了笑,“我已经有未婚妻了。”

听安在涛这样说,刘彦心里就没来由地泛起一丝莫名其妙的反感,“张欣你净瞎操心,人家安记者这般青年才俊,身边还能少了女人你大概还不知道吧,人家的未婚妻是滨海副市长的千金”

安在涛从刘彦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丝“怨气”,心里倒是有些惊讶,只是他不愿意在这种自己的私人问题上牵扯下去,就主动岔开了话题。

刘彦的报道中,青城模式最为成功的一个改制范例是青城农用车厂的改制。青城有一家国营农用车厂,效益一直不错,就是规模比较小。后来,某大型民营汽车制造商跟青城县达成合作协议,500万全资收购了这家企业,然后又由全体职工买断参股之所以这么低廉的价格,是因为这家大集团承诺会在一年中投入1000万的投资用在企业扩大规模上。果然,当年这家集团就投入800多万进行规模扩张,到第三年末,这家企业为青城县贡献税收200万以上,成为当地重要的大企业和纳税大户。

一时间,青城农用车厂的改制成为一个经典案例,成为青城模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刘彦的报道中引用了这个案例,而安在涛文章的发力点也主要以此来展开。

他在文章中算了这样一笔简单而直接的经济账,来证明自己反驳完全国退民进式改革的个性论点

“改制后的农用车厂产值增加、产能扩大,效益提升、职工收入增加、纳税提高,这些改制的效果应该肯定。但是,必须要看到,本来价值800万以上的国有资产贱卖了500万元,而且头二年县政府还给予优惠政策不交税,仅企业所得税一项就少交纳了数百万元,另外还有利润调节税这几年也大约少缴纳数百万元以上光是以上的财税损失以及无形的资产流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是改制后的私有企业,以后每年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等诸多财税十几种税费,不同程度地都会低于国有企业的税收,统统加起来,国家的损失就更大了这样一来,可谓是盘活了一个企业,但是却让国家遭受了大量不必要的损失。”

在文章的最后,安在涛很是婉转地提出,“当时的农用车是紧俏商品,在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价格往往上涨10倍以上。青城县这个厂后来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和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当地政府的全力扶持,不能简单地将之现在的做大做强都归功于“私有化”带来的活力”

安在涛的稿子交到了中央党校教研部本次青干班培训的日常管理老师那里去,没有多久,这篇稿子就被送到了主抓本次青干班培训的李副校长案头上。看完这篇文章,李副校长立即给中组部的冯老打了电话,并让秘书将稿子给冯老送了过去。

安在涛的稿子从中央党校转到中组部,又从中组部被复印了好几份,呈到了好几位中央 领导的案头上。

最后一天的课程终于结束,但在今天的课程结束后,中央党校教研部的张老师突然宣布了两条消息:第一个,后日也就是12月19日上午10点,召开结业典礼;第二,本期青干班学员安在涛今明两天不得擅自离校,随时在学校候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