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衙内 > 分节阅读 1321

分节阅读 132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达城市,是被房地产绑架了城市经济,而原南,是被造纸厂绑架了城市经济。这样很危险。我仔细了解过,五年前,原南市的干部队伍,远不如现在庞大。仅仅五年时间,原南市各种工作人员,增长了将近一倍。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造纸厂。有了造纸厂提供的大笔财政收入,原南阔气了,能够养更多的闲人。可以说。五年来,原南以森林大量砍伐、河流严重污染为代价,换来的这些财政收入,基本上没有用在老百姓头上,全都被各种公款消费的名义消耗完了。人员严重超编,就是最大的公款消费。兴平,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让你担任原南市委书记的决定,就是错误的。是a省省委,是我和刘飞鹏书记的失职。”

随着柳俊平缓低沉的话语,吴兴平只觉得浑身冷汗淋漓。

“兴平,治国先治吏。原南市的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也很陈旧。这才是原南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作为市委书记,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方面,认真的思考一个方案出来,逐渐的将这个不合理的干部结构消除掉,逐渐的将大家的思想观念改变过来。这是你最大的任务。只要把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具体的经济建设,不愁抓不起来。集众人之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团体中每个人的力量,是一把手最应该关注的大事,也是检验你个人能力的标尺。”

柳俊双手背在背后,一边缓步前行,一边不徐不疾地和吴兴平做倾心交谈。

吴兴平嘴里连声答应,脑袋里翻江倒海。

瞿浩锦离开a省之后,吴兴平私下里与汪国钊走得比较近。不是因为汪国钊平易近人,而是因为吴兴平觉得汪国钊有本事,不但是经济建设的强人,官场权谋手段更是了得。吴兴平希望能够经常得到汪国钊的指点。

汪国钊也确实没有令吴兴平失望,私下相处的时候,时常会点拨吴兴平几句。虽然每次均是语焉不详,点到即止,吴兴平还是悟出了很多道理。一些看上去乱糟糟的事情,经过汪国钊轻轻一点,似乎就变得简单起来。拨开云雾见青天了。

除了汪国钊,柳俊是吴兴平又一个佩服的人。只是双方“阵营”不同,吴兴平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和柳俊的距离,不敢和他走得太近,至于说到请教,更是不会了。

然而今晚上,柳俊平缓地给他说的这一席话,却在吴兴平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恍惚之间,吴兴平见到了另一番天地。如果说,汪国钊每次给他的指点,都只能归结到“术”的范畴之内,那么,柳俊这一番话,就是“道”是他在立身官场的根本所在。

柳俊明白告诉他,一把手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明白了这个道理,吴兴平的思想境界,立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从来没有主政一地经验的吴兴平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兴平,就具体的经济工作而言,原南也不是没有优势的。原南最大的优势,就是充足而且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把这些人全部组织起来,输出去,以前是可行的。但是现在,可以不必这样了。沿海,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城市,现在都面临着招工难的困境。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会再出远门打工了。所以,你要在这个方面多开动脑筋,争取把沿海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一些到原南来落户。这样,不但解决了财政收入的问题,也解决了很大的就业问题。这一点,省政府会给你们一定的支持。就是我个人,也能给你们牵线搭桥。承接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可以作为你们下一步经济建设的重点来抓。”

“是,省长,我记住了。”

吴兴平恭谨地答道。可以听得出来,他的恭谨是发自内心的。

第一千七百五十章银监会主席很难做

五月份,柳省长现身京师。出现在中央党校。

这一回,柳省长是来报名的。他报的是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修班的博士课程。周先生已经同意再次将他收录门墙,允许他在职读博。

这些例行的手续,柳省长原本也可以委托别人代办。以柳俊在京师的人脉,要在中央党校找个熟人帮他把手续办了,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柳俊正好要到国家部委跑几个项目,也就不托人了,直接自己报了名。

至于先生那里,自然是要去拜访的。

周先生请来的那个庞大的专家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考察调研,完成了在a省的工作,六名社科院院士和数十名大牌知识分子,联手“出品”了一个洋洋洒洒数万言的调研报告。报告中对a省的经济现状,做了详细的评估,也分别给出了对策。算得是一个a省经济发展的总纲。

柳俊专门组织了省政府常务扩大会议,学习这个调研报告。理论联系实际,制定了a省今后数年的经济发展大方案。又将这个报告和省政府常务扩大会议的学习结果,发了单行本,全省副县处级干部以上,人手一份,要求大家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进一步搞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发展工作。

根据这个调研报告和省政府常务扩大会议的学习讨论内容来看,基本上体现了柳俊的思路。就是坚决拥护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政策,走综合发展的道路。不冒进,不激进,按部就班,把基础打牢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全省经济。

见到这份综合了调研报告和学习讨论内容的文件,刘飞鹏很是郁闷。柳俊这是从理论上抢占了制高点,以六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的名义,占据了先机。刘飞鹏今后要“鼓动”下边的地市领导,和省政府唱反调,益发的不容易了。

事实上,洪天敬出事之后,很多地市的主要领导干部,就已经在心里栗栗危惧。一些地市原本向安丰市学习,不待省政府批复,便先将新开发区建起来再说。既然安丰市可以先斩后奏,其他地市也可以有样学样。不料洪天敬就此覆灭,大伙胆战心惊之余,纷纷偃旗息鼓,不敢造次。

刘飞鹏感觉,柳俊正在依照自己的思路,逐步展开他的执政理念。对于他刘飞鹏可能采取的一些手段,柳俊自然也会提高警惕,但却不会因为顾忌而停止自己实现执政理念的步伐。

党政分家,在柳俊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面对这种局势。刘飞鹏又是焦虑又是无奈。

柳俊,俨然已经成为他从政以来,最强大的对手。

专家团返回首都不久,柳省长便开始了他的“博士之路”。实话说,柳俊并不认为这个博士学位对他的工作而言是必须的。只是处于这么一个注重文凭的大环境,能够在工作之余,攻读一个博士学位,也未尝不可。再说还有理由,不时聆听先生的教诲,也是一大美事。

如果是拜在别的老先生门下,柳省长首次登门,自然是要恭谨客气。重归周先生门墙,却是洒脱自如,不必理会那些繁文缛节。师徒两个,谈笑风生。

柳俊和先生约好,主要是通过函授讲课。先生将一些必要的资料,给他邮寄过去。但每个月,至少抽两天时间,亲自在先生座下聆听教诲。

该修完的课时,是一定要修完的。

尽管周先生对他十分溺爱,不过做学问就是做学问。太马虎了可不行。不然周先生给他发放那个博士文凭的时候,可不是那么心安理得。

除了跑项目,读博士,柳省长在京师,也还有其他好多事情可做。白杨、何梦莹以及小小和南方,均在首都,柳省长也需要尽尽丈夫和父亲的职责。父母膝下,也要承欢。

所以说,每次一到首都,柳省长便是异常忙碌,甚至于比在a省的时候,还要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