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我要做皇帝 > 第四百零六节 诏书与三老

第四百零六节 诏书与三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乡饮酒礼,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

最早能追溯到夏商时代,但有明确记载和制度仪式的乡饮酒制度,始于西周。

礼记:乡饮酒义记载:乡饮酒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这里的所谓豆,并非指的豆子,而是西周的一种用于盛放肉酱与腌菜的器物,造型类似高足盘,中部是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

简而易之,乡饮酒礼最初可能是我们的先人庆祝一年丰收,犒劳一年辛苦的原始礼仪。

至西周时,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礼仪。

礼记:王制中就说的很明白乡饮酒礼习射上功,习乡上齿。

同样是礼记中的另一个篇章地官中的党正篇中说的更为详细: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

说白了,乡饮酒礼在周室属于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统治地位,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政治礼仪。

就跟后世天朝的党校,年年都要强调学习xx同志讲话精神,深入贯彻xx精神,为了xx目标而努力奋斗,但其实与会众人大都只是来嗨皮的

但是,时代在变化,礼仪也相应的开始了变化。

经历了春秋战国后,到秦代,乡饮酒礼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秦作为一个古典军国主义制度的政权,痛恨一切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秦律无所从不包,连老百姓吃饭睡觉喝酒交朋友都想管

譬如秦律规定:无故三人以上群饮者,罚金四两

在这样的局面下,周代的乡饮酒礼,在秦短暂的统治时期内,只办过一次,连马甲都换了,变成了所谓的大酺。

所谓酺,通布。大酺的意思,就是王者布德于天下而令吏民合聚饮食之令。

这样一来,乡饮酒礼就彻底的从之前的民间行为变成了国家的政治活动。

汉承秦制,所谓汉律其实就是把秦律改了个名字换个记录的木头规格和行文方式。其他在最初大体完全就是一模一样的。

因而,实际上,最初的那十几年,刘邦与吕后的执政时期,对民间的私自聚会饮酒。是实现极为严格的管控制度的。

即使到了今天,刘彻上台后,许多地方,对于民众私自聚会,依然十分敏感,动辄就是出动郡兵予以抓捕、处罚,基本上就跟后世的派出所抓赌抓嫖一样,在汉室,抓小老百姓小地主阶级私自聚会饮酒,也是大多数地方官府的创收项目之一。

刘彻前世在河间为王。对这个现状是很了解的。

要说普通百姓最痛恨的律法是那一条

这条禁饮令至少可以列入前三甲

当然,汉室天子不是秦代的那些榆木脑壳,不懂变通。

有秦一代,总共只实行过一次大酺那还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那一年秦始皇下令为了庆祝统一四海而特许民间大酺。

除此之外,一次也无。

而汉室,则是每有嘉庆。

譬如说皇帝登基,千秋,立后、立太子、太后寿,都会下令民间大酺。与君同庆。

现在,摆在刘彻的面前,就是这些历代天子下令天下大酺的诏令和法令。

从这些藏在石渠阁中的诏令和法令上就能看出来,汉室实现的大酺的传统。源自刘彻的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即位的那一年。

当年,这位从代王变成天子的新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在政治上开始展示他的声音。

这道大酺令可以算是这位天子早期政治举措的典范。

刘彻审视着这道记载在竹简上的诏命。

边看边点头,对他这样的新皇帝来说,这是极为难得的学习素材。

将这些诏书看完,刘彻就对王道吩咐:“去。请丞相、御史大夫入宫议政”

汉室实现的制度跟后世略有不同。

后世,尤其是宋明的皇帝,几乎天天要上朝,但汉室的皇帝不用如此。

一般来说,假如没有突发的重要事故,是五日一常朝,每逢朔月一大朝。

剩下的时间,皇帝可以充分利用,游山玩水也好,嬉戏也罢,没人会有意见。

前两天刚刚开过常朝会议,因此,今天并非上朝日,大臣们基本都在官衙处理政务。

“诺”

王道领命离开后,刘彻就命人拿来一张纸,在其上草拟起了诏书,一边写,他还一边看自己祖父的那道诏命,进行参考。

半个时辰后,当周亚夫与晁错出现在刘彻面前时,刘彻差不多将诏令的内容琢磨好了,初步写出了个条程。

“陛下”周亚夫与晁错联袂鞠躬,然后问道:“不知陛下唤臣等入宫有何差遣”

刘彻将手中的白纸命人递给周亚夫和晁错,道:“两位爱卿先看看朕的这道诏书草稿”

周亚夫与晁错恭敬的跪着接过递来的纸张,作为丞相周亚夫先看了一遍,然后递给晁错。

花了大概一刻钟时间后,这两人才算看完。

周亚夫与晁错对视一眼,然后两人都拜道:“陛下倡导孝梯,赤子之心,感人肺腑,臣亚夫等伏维顿首,为天下谢”

这封诏命,刘彻基本上就是对着他祖父当年的那封诏书,稍微变动后的产物。

任谁都挑不出错来。

刘彻点点头笑道:“吾汉家向来以孝治天下,既然丞相与御史大夫都称善,那这大酺诏书就这样了”

“来人”刘彻命令道:“录诏”

一直站立在刘彻御阶上的几位尚书连忙走下台阶,匍匐在地,叩首道:“臣等在,请陛下喻示”

“朕闻之,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朕承先帝遗命,获保宗庙,至今以半岁有余,不时使人存问长老。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俱为令”刘彻早已打好腹稿。此刻慢慢道出,台下尚书连忙跪着用刀笔,将这诏命刻在竹简上。

汉制,皇帝诏书或策书,都是一式三份。

一份交给丞相、御史大夫。一份留存在石渠阁档案馆,作为备案,还有一份,则是交给受诏人或者执行该命令的官员、贵族、有关部门。

任何诏书,假如,在石渠阁中没有备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