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人人都爱马文才 > 第534节

第534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陛下让我们护送北海王回魏国,本就是为了扶植一个听话的傀儡政权对抗尔朱荣控制下的北魏朝廷,使其有所顾忌无力南侵。我们如今已经得了睢阳,之前攻下的江淮地区也会纳入国中,只要北海王不想只当个睢阳城主,总要继续往北进入洛阳的。”

“那为何我国到现在也没有增兵,也没见有人来接管我们打下的城池?”

马文才的疑问成功让陈庆之脸上的从容之色僵住。

“怕是陛下命我们监督北海王、以防他过河拆桥之外,北海王也承担着一样的任务,以防我们拥兵自重罢!”

他接着嘲讽道。

陈庆之默然不语,可心里已然明白,这并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白袍军一直向建康传递军报,但事实上北海王也有自己的渠道向梁帝送信,而且这渠道还是皇帝给的。

这一路上,无论大小战役,白袍军会传递大胜的捷报而回,北海王也会同样用信件回禀,两方若叙述一致自然是千真万确,要是不一样呢?

之前北海王需要白袍军的实力,自然是哭穷、哭兵力不足、哭敌人难以攻克,现在不用倚仗了,他还会如此吗?

陈庆之在皇帝身边担任文书多年,并不是不懂政治,如今被马文才如此揭破,他也明白了过来,脸上表情一沉。

“更何况即使陛下想要现在增兵,时机也不对了。现在刚刚拿下睢阳,投降的魏军惧怕白袍军的势力,正是两方最能相安无事之时,可一旦陛下增了兵,睢阳方的势力不会轻易允许,一旦因此事矛盾激化,我们之前几番险胜得到的战果很可能毁于内讧。”

马文才长于政治,所以便从政治方面逐条分析。

“所以我送回战报时,稍稍将消息滞后了一点,先让北海王的消息回去。”

梁帝是个英主,先看了北海王的奏报,再看到白袍军的,他素来见微知着,一看自然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知道北海王忌惮陈庆之与白袍军,他反倒能对白袍军征战在外放心。

“我能得佛念为参军,实乃上天之幸啊。”

陈庆之也意会了过来,感慨万分,“若不是得佛念提醒,现在我等怕是外有北海王貌合神离,内有陛下猜疑不定了!”

马文才却一点都不觉得前途乐观,虽然他早已经预料到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军事上面的问题,接下来更多的,要靠各种手段来维护现在岌岌可危的合作关系。”

陈庆之已经正襟危坐,身子微微前倾,做出洗耳恭听状。

“该如何做?”

“北海王现在能用的,皆是元魏宗室。等拿下了考城,那元晖业是济阴王(拓跋晃四子)一脉,而北海王和元鉴是文成帝(拓跋晃长子)一脉,血统皆是尊贵,未必能维持平衡。”

马文才顿了顿,又道:“哪怕元冠受据守睢阳等人来投,会来投奔的也只会是仇恨尔朱荣的宗室,这些人能投北海王唯一的原因,便是期望着北海王能回洛阳‘匡扶正室’、报了尔朱荣血洗宗室之仇。所以……”

“逼他称帝,断了其他人的念想吧。”

第462章 同甘共苦

马文才的话不是危言耸听, 事实上,他从一开始就不认为白袍军能建立什么“功勋”, 无论是外在条件还是内在条件, 白袍军都不具备北伐成功的可能。

也许能在南北之间搅动风云,若陈庆之是个枭雄, 大概还能趁机兴起一个寒族武勋阀门, 不过陈庆之毕竟不是司马懿一样的人物, 在打仗上有鬼神莫辩的才华, 在政治上却没有建功立业的可能。

这也不能怪他,他出身寒门, 又是从皇帝的侍童起家的, 从未掌管过大一点的势力, 也没有经历过复杂的政治倾轧, 就连白袍军, 若不是一直得到了马文才在资金和内务上的经营,就凭他一个杂号将军, 散尽家财也养不起这么一支军队。

但他无疑是个能举一反三的聪明人,当马文才向他提出解决的方略后,他立刻就能领会, 并立刻向北海王提出了“称帝”的要求。

北海王是浸淫在各种争斗氛围里长大的, 自然明白了陈庆之这么做的意思,也打从心眼里不愿意称帝。

现在称帝, 几乎就直接和洛阳所在的朝廷杠上了, 哪怕尔朱荣扶植的皇帝再怎么不靠谱, 也是祭天奉诏过的皇族血脉,他在这里一“称帝”,打什么匡扶正室的旗号都没用了,妥妥一个乱臣贼子!

可如今这个局势,由不得他说不。

元鉴和睢阳投降的那几万士卒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连黑山军都懒得理他,无非就是觉得他只是个梁国的傀儡,没地盘没兵马,就连这个“北海王”的称号都是不明不白的,元颢才是北海王,死了也得向朝廷上表才能封袭。

睢阳的守军以前是“王师”,没多久就成了“叛军”,他想拉拢谁都得有让人信服的理由,莫说陈庆之,就连元鉴都是希望他能“称帝”的。

在各方推动和逼迫下,北海王元冠受心不甘情不愿,可还是不得不在睢阳城南登坛祭天,即位称帝,还立了年号为“孝基元年”。

只是这登基简陋的可以,恐怕还比不上远方茅山上加冠的祝英台,连观礼的人都没有多少。

等北海王“称帝”了,自然也要给“功臣”们大肆封赏,最大的功臣自然是陈庆之了,被封了“镇北将军、护军”等一堆官位,就连马文才也被封了“前军大都督”,不过都是叫着好听。

他还把身边那些原本是北海王府的门人都封了官职,这个是将军,那个是大夫,弄的像是孩子扮家家酒,让马文才私下里嗤笑过好几次。

只是无论怎么说,这一步是成了,元冠受除了继续打仗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原本恐怕还有“被招安”的那种隐秘心思,也被彻底打碎了。

花夭也被封了个“虎贲将军”的杂号,大约是知道她祖上曾领虎贲军,有意讨好。

可惜花夭从北海王那除了得了个杂号什么好处都没有,手底下人吃的喝的用的全是从马文才手里挣来的,自然对这种“讨好”兴致缺缺,赐封的诏书下来时,她看都懒得多看一眼,没兴趣陪北海王扮家家酒。

解决掉“封帝”以后,元冠受彻底又蔫了,变成了之前什么事都乖乖听陈庆之和马文才的那种样子,听说要攻打考城也不反对了,反倒督促元鉴听从陈庆之的调令,做好攻城的准备。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也只能寄希望于白袍军能“武运昌隆”,一口气打到洛阳去,把那个位置给他打下来坐上,否则他这一辈子也只能当傀儡了。

陈庆之听从马文才的计策解决掉了心中顾虑,可谓是春风得意,手握考城的地形图,不过两天的时间就替花夭制定了战略。

考城位于睢阳以北,梁国从未打下过睢阳,这四面环水的考城防范的自然也不会是南朝,而是各地经常造反的山胡、杂胡部队。

胡人不善舟楫,也不会水战,野战可能是勇猛无比,但对于如何攻打这种水城毫无经验。

但陈庆之就不同了,南朝边境城镇十座有八座都是这样的城寨,更何况环绕着考城的“水”和浩荡的长江比起来实在算不得什么,之前元鉴修建工事又留下了不少材料和船只,陈庆之没有废多少的功夫,就在考城上游的水面上建起了不少浮垒。

就在众人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在考城上游建造浮垒时,陈庆之又命人造了不少木筏,竟是准备让花夭的人强行渡河。

“这,这是不是太危险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