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人人都爱马文才 > 第491节

第491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而最大的受益者便是使用各种方式“化暗为明”的马文才,他几乎是游走于几方势力之间,用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了各方的“输血”,疯狂地壮大着自己,却又有着最合理正当的身份。

如今,已经在天下大势里有一争之力的马文才,却从陈庆之身上学到了谨小慎微,即使得到皇帝的信任依旧不骄不躁,每每上朝也只静听,很少发表什么出人意料之语。

但只要皇帝对他有所征询,他往往也能迅速给出应对之法,渐渐在朝堂上站稳了自己的位置。

这一次也不例外。

褚向回京,并不是单纯的述职,而是和以往大部分时候一样,来向皇帝要人的。

“陛下,两国第一次开放互市,很多规矩还未建立,朝中却迟迟不给准确的说法,只能以约定俗成之法交易,长此以往,必出乱象。”

只见褚向立于群臣之前,不卑不亢地诉说着自己在互市中的难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人少大臣都露出赞赏之色。

“既然是互市,交易的方式、收受的赋税、有关的条律,都因有所规定。除此之外,来往货物品种繁杂,小宗交易不利于管理,臣建议以类别区分,统一交易,由专人申报、计算、核对,对于不需要的品类,可以设立限制。”

互市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易,不过也有大部分商人趁机在边关进行私下交易,只要缴纳了税费,这种举动是被允许的,但是有些交易应该受到限制,比如战马等战争物资。

互市当时是匆忙开设的,很多事情都不完善,即便褚向还算能干,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皇帝虽然起用了褚向,却不会坐视他壮大实力,不愿拨给他朝中精干的官吏,他再怎么能干,一个人也撑不起大局。

若不是萧宝夤替外甥约束着魏国那边的商人,这互市早就已经出了乱子。

但褚向现在也已经到了勉力支持的边缘了,皇帝再不拨派人手,互市就要回到最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那这个互市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边境开放的一个大型集贸市场罢了。

萧宝夤还想通过梁国管控马匹和兵器来获取更大的利益,成为最大的输送方,要是不设下限制,很快全魏国的投机分子都会带着良马和物资涌向边境,这并不是他想见到的局面。

褚向在朝会上据理力争、直斥如今的互市只是徒具其名,他如今已经加冠,越发风姿端丽、眉目如画,即使不言不语,也为众所瞻望,一旦慷慨其词,更添风度,没一会儿,殿中就议论纷纷。

互市攸关两国外交,但说实话,南朝根本不重视马政,除了白袍骑,没多少人对战马上心,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来自西域的珠宝玉石、香料奇物,所以褚向虽然说得严重,但没几个在乎,反倒在该收多少税上说个不停。

萧衍坐在庭上,被殿中的讨论吵得脑仁子疼,再一看队列中的马文才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顿时心头一动,点了他出来。

“马文才,朕看你眉头紧蹙,可是有什么想法?”

马文才刚刚心头只是闪过一个念头,此时被皇帝点了出来,心头那个念头渐渐完善,终于成型。

他走出队列,向萧衍行了一礼,思忖着开了口。

“陛下,如今听闻互市开启而涌入马头城的商队越来越多,早已经不是当初刚刚开设之时,而规模扩大的同时却面临着管理混乱、缺乏人手的问题,时日久了,确实会有各种弊端出现。”

他斟酌着句子,又道:“臣以为褚监令所言有理,朝中应当确定需求货物的种类、每种货物的价格和商税,除此之外,这般大宗的交易,也确实应当有相应的人手核算成本、税收,以补充国库之需。”

萧衍没想到马文才会替褚向说话,他本就没把互市当做长期开设的有司,只不过想在设法迎儿子归国之前多条路子,可再一想,互市发展到现在,也确实日益繁盛,确实不能随便应对,不免更加头疼。

立章程、登记入册、核算税收等等工作,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都是实务,需要大量精通律算和管理的能吏方能胜任,而朝中士族大多是清官,这些长于管理和计算的能吏和干臣都是精心培养出来的庶人,说实话,萧衍一个都不想给褚向,替萧宝夤养虎为患。

但不调用这些人,哪里去找这么多可用之人?

“马侍郎所言有理,只是你可想过,到哪里去征召这么多能写会算的能吏?要放开互市之后,来往的交易便是国之交易,从运送到统筹,再到计算,各方各面都需要人,这可不是几个人就能解决的。”

萧衍一想到这里,开口的语气不免带着几分责怪,嫌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然而马文才已经有了解决之法,不缓不慢地应对。

“陛下,其实解决之法,十几年前,您便已经找到了。”

他的目光从梁山伯和褚向身上扫过,微微一顿,在众臣的好奇之中接着开口:

“陛下难道忘了我和褚监令来自哪里吗?”

萧衍一时没有意会过来,倒是殿中的谢侍中微微一怔,脱口而出。

“马侍郎难道指的是五馆生?”

第414章 政治白痴

萧衍刚刚建国时, 和大多数才打下天下的统治者一样, 也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境况, 世间士庶分别已久,士人都以担任“浊官”为耻,而立国之初需要大量精通实务的官员和吏人,只会吟诗谈玄的士人弥补不了这样的空缺。

然而即便萧衍又是下令征召草野遗贤、又是命人举荐各方才士, 能用的人还是少,尤其是缺少干实务的年轻人,于是五馆与馆学生应运而生。

然而随着士族和皇权的博弈,士族也担心庶人因此崛起,国子学便被重新建立起来,看起来似是萧衍输了,然而高门擢选家中子弟大量入国子学,却用另一种方式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

这些年幼的高门子弟并没有担任实务的才干, 但他们出身高贵,一旦出仕往往带来家中大量的门客、幕僚, 他们的主人占据高位,他们也就相应的起到辅助之能。

这些门客和幕僚大多是经验老到的政客和治才,高门知道皇帝需要人,便借由这种方式不失优雅的向皇帝低头,用高门中培养出的人才迅速支撑起了国家的复苏, 并且和皇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萧衍要的是结果, 并不在意过程。他急着用人, 高门豪族向他输送了可用之人, 他再利用国子学挑选可用的门阀派系,再用起家官职“回赠”高门的善意,由这种方式,迅速的进行了又一轮的洗牌,逐渐形成了如今梁国朝堂上层的格局。

褚向入不了国子学,不得不去会稽学馆就读,便是被“洗牌”掉的那一群。

在解决了燃眉之急后,萧衍并没有放弃培养可用之人,五馆便一直存续下去,他一边举荐贤能,一边着手培养、提拔可用之才,原本因为前朝几任帝王昏聩而隐逸起来的贤士纷纷出山,于是国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意,南朝也迎来了百年来少有的治世。

然而即使萧衍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在五馆生身上,刚刚被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抵不上随主家出任官职的那些幕僚和门客们,能做一地县令的都是极少数,能独当一面的更少,这种“速成”出来的学生往往在经验上还有极大的缺陷,不能马上胜任自己的位置,渐渐的,萧衍也就对五馆生的期望低了很多。

随着政务越来越繁杂,萧衍放在各处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这么多年来,五馆之中没有出过什么惊才绝艳到引世人侧目的人物,在萧衍发现“拿来主义”比重新培养更加容易后,惰性产生了,五馆生也就渐渐走向末路。

只能出任算吏、书吏这样低微官职的五馆生,成了贫寒子弟“包食宿”混日子的地方。

历史之中,寒门的迅速崛起往往都跟随着朝堂和国家的动荡、皇权的无力,然而萧衍这么多年来一直很有力的掌握着各方的平衡,高门也都支持这位勤政有为的皇帝,萧衍对宗室的“宠溺”使得大部分宗室都失去了斗志,连封地都不去就在京中过自己的富贵日子,内斗都少,于是在士族和皇权和睦的情况下,国家飞速的发展着,五馆生注定也要被遗忘。

但马文才现在却将五馆生重新显现与众人面前。

“是的,臣指的是五馆生。”

马文才欣然点头。

“臣在会稽学馆就读过,了解五馆的现状。如今互市需要大量精通计算、律例和书写的低级官员,从他处都很难一时征召这么多吏官,但五馆中曾培养出大量精通这些的学生,陛下可以下令五馆的馆主举荐贤才,以充互市之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