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人人都爱马文才 > 第466节

第466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梁国得到洛阳的情报时,元叉已经死了数月了。

元叉一死,元叉的父、兄皆反,徐州刺史元法僧也跟着响应,杀死了朝廷派去的使臣张文伯,举起了反旗。

其余曾经受到元叉提拔的宗室与将领人人自危,拥兵自重,呈观望之局。

一时间,魏国疆土处处燃起烽火,好似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然而没多久,因为朝廷将倒行逆施的元叉诛杀,曾经被元叉谋害的清河王、任城王麾下将领皆感怀恩德,纷纷起兵,协同朝中军队铲除元叉余孽。

清河王曾经庇护的胡族豪酋数部,在听闻元叉死讯后,在用割面流血的礼仪哀悼过旧主后,聚集起族中的军队,挥军伊阙,为无辜冤死的清河王复仇。

与任城王交好的柔然可汗阿那瑰,在得到洛阳消息后,挥军十万南下,协助魏国一同平叛,直指元叉父兄支持的六镇边境。

有了柔然的出兵支援,魏国立刻腾出手来,派出安乐王元鉴率领大军逼近徐州,讨伐叛臣元法僧。

已经自封为帝的元法僧没料到朝廷会这么快就调派大军前来征剿他,眼见得朝廷的征讨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一下子慌了手脚。

他知晓自己不敌朝中的军队,也顾不得什么“帝位”了,派出儿子元景仲到南梁请降,愿以徐州为礼、献与梁国,归为附庸。

第384章 徐州之争

元法僧的献书到建康时, 徐之敬和萧综的队伍还没有走。

萧综是有封国的成年皇子, 萧衍又不曾亏待过儿子们,他的王府里人数不少, 就连侍卫也都是军中挑选的精锐, 这一番要远去别地领军,萧衍不但又给他增添了不少人,甚至还准备调动北府兵护送。

这一番变化, 但凡是个人都看得出, 皇帝是想要儿子去挣前程,而不是“流放”的,于是一时间二皇子府上门庭若市, 更有不少人毛遂自荐, 而萧综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以前府中的那些老人也跟着水涨船高。

萧衍现在督领南兖、兖、青、徐、冀五州诸军事,其职权和当年领着军权的临川王萧宏没有两样, 更别说元法僧准备献北魏的“徐州”时,整个东宫的人都几乎疯了!

梁国让萧综统领的五州, 说起来很多, 其实只是说起来好听,和汉至魏晋时期的五州完全不能比,由于常年南北对峙, 这片区域其实大部分都在魏国疆域里, 但是南朝一直沿用之前的政治划分, 只是以“南徐州”、“南兖州”这样的名称区分, 一旦战争过后收归了故土,那些领土就是“北徐州”,没被收回时,便还是南北之分。

从刘宋之后,南朝对北方的战事有输有赢,这五州的领土也经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萧衍将五州的军事督领分给了萧综,不过是名头上好听,萧综手再长也伸不到魏国去,便是封了他“洛阳王”,难道他还能去洛阳当王?

最多不过是边境要突起战事时,萧综有调兵和决策的权利罢了。

说到底,萧综的一大堆封号里,唯有南兖州刺史是实职,他要去的地方也不过是离建康极近的南兖州而已。

然而如今元法僧要献徐州,那可是实打实的徐州,徐州辖七郡二十四县,按后世的地理位置看,据鲁、豫、皖、苏要冲,历来是军事重镇,更别说魏国还在这里囤积了几万大军。

萧综被封的诏书在先、献书在后,一旦梁国收归了徐州,那萧综就从一个刚刚起步领兵的宗室一跃成为真正手握军政大权、守卫边境的实权王爷,这一连串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还不是萧综从哪里争来的,纯属意外!

在一些笃信命理的人看来,这萧综运道好到吓人,他刚被赐持使节督领五州军事,这徐州就要南归了,这不是天命所归,什么是?

于是乎,豫章王府的声势一下子高涨到东宫都不可小视的地步。

元法僧的献书到了梁国之后,萧衍立刻就召开了御前朝议,梁国流内、流外的文武官员都齐齐到场,一干皇子也均都到场,共同商议这徐州收不收的问题。

南朝这么多年都没有将徐州打下来过,能将徐州收归梁国实乃不世之功勋,没有人会对这样诱人的馅饼不动心,萧衍也不例外,然而他才刚刚起了个头,便有三四位重臣出来反对。

“陛下,元法僧虽然提交献书献上徐州,但元法僧不过是魏国的宗室,又不是魏国的皇帝,这献书只凭他一人之意,如何能作数?”

左仆射徐勉躬身道:“如今魏国大军已经快要抵达徐州边境,元法僧叛国又要南投,军中怕是早已军心浮动。臣担忧吾等去接收徐州的人马还没到徐州,徐州就已经易了主,到时候我国骑虎难下,难道要拿着元法僧的献书去向魏国皇帝讨要徐州不成?”

徐勉提出的意见也是大部分官员的疑虑,萧衍也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大,微蹙着眉没说话。

另一位站出来反对的是征虏将军、竟陵公曹皎,他的祖辈曾是刘宋时期的徐州刺史,父亲是梁国名将曹景宗,此时亦有发言权。

他忧心忡忡地说:“陛下,魏国虽有内乱,但一直都是宗室内乱,之前魏国接受我国的结盟请求,更是派遣了使臣来到我国,如今接受元法僧的献书,乃是背信弃义之举。”

曹皎顿了顿,又说:“如果我们接受了献书,便等于魏国宣战,两国刚刚和平没有多久,就又要再起刀兵,苦的只是两国的百姓。臣更担忧的是,一旦我国和魏国宣战,魏国必定先一致对外,那些原本的矛盾和动乱会被转移到我国,倒解了魏国现在的燃眉之急。”

魏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仗打,鲜卑贵族为主的军中得不到升迁和发财的机会,六镇也穷到要活不下去。

如果举国而战,军队势必要重新崛起,魏国本就国力昌盛、兵强马壮,这一番岂不是给了魏国上下一心的机会?

“陛下,现在是农忙之时,怕是不适合这时候出战啊!”

“陛下,元法僧素无治干,又贪婪暴虐,这样没有德行的人投效我国,是祸不是福。更何况徐州身处魏、梁夹地,周边又有萧宝夤的大军虎视眈眈,一旦我们得到徐州,便要派遣大军防卫周边的魏军,得不偿失!”

一时间,朝中反对之声越来越大,好似那元法僧献上的不是徐州,而是什么一碰就炸的妖物。

萧衍默然不语,冷眼看着这些人据理力争,一个个一副恨不得肝脑涂地的样子,心中却有了冷意。

尤其当秘书监王筠提出“没有德行的人没有资格投效我国”时,萧衍心中的不悦终于到了顶点。

这些不愿意接收献书的,都是东宫一派的官员。为什么如此反对,他心里明镜一样的清楚。

若是一些小事,萧衍为了太子的地位和权威,多半也就应和一番,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可这件事事关徐州,他却不想和往常一样。

而且“没有德行的人没有资格投效我国”这样的话,根本就不是治国的人该说出来的话。

王筠是他挑选给太子的东宫侍官,他出身琅琊王氏,在东宫之中身份极为清贵,学问也好,无论诗书还是绘画都有极高的造诣,对德行也特别看重。

太子年幼时,萧衍不希望儿子学坏,就将这位对操行要求极高的清要臣子赐给了萧统,任职太子家令,行劝谏之事,结果萧统确实长成了谦谦君子,可似乎也被这些人教过头了。

东宫出声反对的这些人里,除了徐勉和曹皎对军事有所了解,其他人反对的原因都颇为扯淡,根本说不到点子上,明显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萧衍也就越发不耐烦。

在场的都是老臣,萧衍不悦自然被发现了,于是附和声越来越小,到最后,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进献徐州之事,在这一片争执之后,从国家大事,变成了二皇子和东宫太子的博弈,大部分中立的臣子都不愿趟这浑水,原本有意见的也不愿提了,束手旁观不予发言,这倒更显得满朝都是太子一家之言,在一旁候着的新任南兖州刺史兼五州兵马督领的萧综也越发孤立无援。

待到声音终于静下来了,萧衍这才冷哼出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