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人人都爱马文才 > 第130节

第130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没什么。昨夜进了贼,先生为了安全,改了路线。”

马文才叹气,又看了眼眉开眼笑扒在车窗上的祝英台,气叹的更深了。

梁山伯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身边的马文才,没有追问。但很快,梁山伯就明白马文才为什么要叹气。

出行的队伍往往拉的很长,如何行走、往哪里走全靠领头的那辆车带领方向。原本他们应该一路向北直到吴兴,再在太湖坐船直到延陵,一路向淮南境内前进。

可现在却不是从钱塘往北,而是出了北门后绕了个大圈,往东进发,方向完全不同。

而且越往东走,鼻端越是能闻到一阵江南特有的水腥之气,只不过队伍人多,那味道若隐若现,并不引人注意。

他们的队伍径直到了一处亭舍处停下,还未入亭,老远就有亭吏出来招呼,引着车马队伍在亭外指定的位置暂驻,又有人捧出新鲜的瓜果,安排他们在亭内暂时休息。

马文才和梁山伯等人都下了马或驴,被热情的亭吏们涌入亭舍里,马文才还好,下了车的祝英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下来就问:

“这是怎么了?我们才出发,怎么就要休息?”

昨天可是赶了一整天的路,路上就休息过两回!

祝英台跑出亭外,看了看悬在亭舍大门外“褚公亭”三个字,越发茫然。一般大城官道旁十里一亭,其余便是要紧的交通要道上设亭,这亭不是后世那种小亭子,而是有着屋檐和极少客舍的暂时休息之所,有亭长管理,相当于后世的汽车旅馆,有亭说明还没离开钱塘多远,再远点都是大的驿站了……

她出了亭,听到外面有各种喧哗之声,内心的疑问加上对外面的好奇,让祝英台怔怔地往外又走了一会儿。

拐了一个小弯,祝英台猛然一下驻足,对着面前开阔的水面张大了嘴巴。

就在亭舍不远的地方,一个巨大的渡口显现在了祝英台的面前。

这渡口分成两段,上段中客船商船来往不绝,每有大船只到了渡口附近,便有纤夫或犍牛上前将船拉入泊船的岸边,要出发时,再用人力或牛将大船推入下段,是以来往航行有条不紊,没有密密麻麻挤在一处的嘈杂感。

祝英台前世虽住在南方,可也从未见过这样浩大的泊船场景,当即看的目眩神迷,连眼珠子都舍不得眨一下。

“当年东吴起初建都在京口,利用太湖流域的航道便联系京口到东南诸郡的航道,后来改都建康,南北航道断绝,只能用大江江流联系建邺与东南诸郡,可江面不如原有的河道平静,尤其是丹徒路段,常有风涛之险,运兵运粮之船动辄翻覆,所以孙权便‘开水道立十二埭’,沿途开辟了新的河道航线,避开江面最容易翻覆之处,再入大江。”

马文才清晰温润的解释声在祝英台耳边响起,立时解决了她心中的疑惑。

“这样的埭口利润丰厚,如果来往船舶不绝,普通的埭口每年能有百万钱的税收,所以历朝历代的天子都爱修埭,三吴水道极其发达,‘南方行舟,北方行车’便是如此。”

祝英台点了点头,回答身边跟来的马文才。

“确实是叹为观止。”

丹徒便是镇江,那段水路极为凶险,所以后来才将那地方改名为“镇江”,同理还有“海宁”、“宁波”这样名字命名的地方,祝英台一听就知道当年修建这些埭渡一定是极为不容易的。

一个国家要改都城,又岂止是一城一地之事。

梁国的政治中心在建康,也就是江苏的南京,可经济中心却在浙江和苏南地区,要将南方的鱼米粮帛运到北方的建康,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心血。

“这里是柳浦埭,若要往北,便走这里;南下,则在对岸的西陵牛埭。”马文才看着还在望着水面发愣的祝英台,微微叹气。

“所以祝英台,我们要改走水路了。”

“哦,要走水路啊……”

祝英台随意点了点头回应,等意识到他在说什么,眼珠子顿时瞪得滴流圆。

“你说什么?走水路?!”

她刚刚把车轮子包好了,得意于能够减震,突然告诉她要走水路了?

那她吭哧吭哧和梁山伯他们累的跟狗一样到底是为什么?

“你要走水路怎么不早说!”

祝英台气的柳眉倒竖。

“我看动了这么多车马,还以为要长走陆路,麻烦了那么多人包车轮,我一个人辛苦就算了,还让……让他们都辛苦……”

“我知道你肯定会生气,所以才跟来。”

马文才微微弯腰,低声在她耳边说道:“昨夜进了贼,还不知道会不会一路跟着等着好暗中下手,先生为了安全考虑,昨夜便做了安排,让我们兵分两路,人和细软及贵重之物走船运,辎重走陆路,在义兴郡汇合。”

“什么贼这么心黑一路跟着?我们又不是什么豪富巨奢。”

听说也许有贼沿路跟着时不时翻墙行窃,祝英台也有些紧张。

“总有人为财铤而走险,小心为上。”

马文才肃容道。

听到马文才说的这么严重,又是那位沉稳大叔提出的建议,一向尊重长辈的祝英台只能看着开阔的渡口,认命地叹了口气。

“罢了罢了,反正还有人走陆路,虽然不知道我那车便宜了谁,但至少到了义兴还能坐。”

马文才见祝英台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心中也是一松。

“你能想明白就再好不过了,这种事情在路上也许发生的会很多,毕竟我们出门在外,有时会错过宿头,有时会遭遇意外,并不是总能顺遂人意,今日走水路,明日也许就走陆路,甚至有可能风餐露宿,所以我当初才告诉你,跟着我去淮河南岸,并没有那么容易。”

祝英台看着一脸感慨的马文才,错愕地问:“听你的口气,你难道经常在外走动吗?还有这柳浦埭和西陵牛埭,你也如数家珍,难道你也来过?”

看着惊讶的祝英台,马文才傲然一笑,在水面吹来的清风中负手而立。

“我年少时便将《五经》倒背如流,十二岁后由家人陪同游学各地,三吴之地的有名的县府,我皆去过。”

三吴是吴兴、吴郡和会稽,即便是搁在未来交通方便,这样大年纪的孩子走遍了苏州、杭州和常州周围大部分地方已经让人吃惊,更别说古代交通不便,从十二岁开始游历,至今才过去四年,已经走了这么多地方……

“那上虞和山阴?”

祝英台试探着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