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孤臣孽子 > 分节阅读 61

分节阅读 6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屡败屡战七十八章热血热土

做贼的心虚,侵略者其实也都是胆小鬼,都是开始试探,在试探,只有确认主人懦弱无能软弱可欺的时候,才敢嚣张的烧杀抢掠。

因为满鞑子把东北的人全部征召进八旗,进关烧杀抢掠,东北才空虚,可是现在进关的满清八旗,已经满足于花花世界,再也不愿回到东北的冰天雪地,这才十多年的时间,就完全毁掉了一群勇武的战士,真是应了那句话:宴安鸠毒没关系,八旗兵腐败了,还有大汉子孙,来自黄淮腹地的榆园军后代,他们会合来自各地的流人流民,在东北辛勤耕耘:顺治十四年,安徽桐城的方家,方拱乾率四个儿子被流放到宁古塔,后来四年后方拱乾带儿子方玄成被赎回五十年后,1713年,方玄成的儿子方正玉又因为南山集全家一千多口流放发配齐齐哈尔,从此扎根在这黑土地上。

还有诸如陈梦雷,吴兆骞,郑尽心,。

曾经是满族发祥地的宁古塔,在清朝初期,由于清政府把大批的八旗子弟征调入关,到南方各地去作战,使宁古塔地区一度出现了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荆棘遍地、柴草丛生、豺狼虎豹横行的荒凉景象。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把大批流人发配到宁古塔。他们来到宁古塔后,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仅重新开发了这片肥沃的黑土地,而且把中原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富有华夏特色的民风民俗也带到了宁古塔。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使宁古塔重新出现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使宁古塔成为东北重镇之一。

在众多流人中,对宁古塔的发展和繁荣最有贡献的当属杨越。

杨越,原名杨春化,流放宁古塔后,改名杨越,字友生。因世居浙江山阴安城村,晚年又号称“安城”,其意在于不忘故土。其父杨蕾,早年曾是个教书先生,在浙东一带弟子很多,声望极高,有相当的影响,后来弃笔从戎,官至京口副总兵。杨越小时候读书很刻苦,记忆力极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长而重气节,好交游”,“慨然有济世之志”,后又“散家资结客”,说的是他富有很强的民族气节,怀有报国之志,为了结交朋友,可以散尽家财,故而“豪杰盈门,不论远近闻之投之结交”。

1659年顺治十六年在南方的江浙一带出现了很强的反清复明势力,其势力最大者为明朝大将郑成功。他率领部队沿长江一带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破了镇江,围困江宁今南京市,收复了4府、3州、24县。沿江各地反清复明的志士,纷纷响应,与郑成功结义联盟,有的声援,有的支持,有的直接参与。杨越不仅与郑成功取得了联系,还变卖家产,为郑成功筹集军饷,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清政府为了统一全国,镇压反清复明的势力,不得不从东北调入大批军队进行征剿。

经过几年的征战,郑成功兵败,退到海上,清政府对留下的“明党”,大兴“通海之狱”,凡是与郑成功有牵联的人都给定了“通海罪”,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处。其首要分子都被抓住斩首,骨干分子被流放到关外宁古塔,杨越就是其中之一,并告之永不准回归。

1662年康熙元年10月,因浙东“通海”案被牵联的100余人,从浙江东部踏上了流放之路。流人及其家属和随行人员,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历尽艰辛。特别是出关之后,正值隆冬,关外天气特别寒冷,“雪花如掌,朔风狂吹”。过了松花江,便进入了绵绵群山,滔滔林海,真是“万木排比,仰不见天”,雪深过膝,举步维艰,豺狼虎豹,吼声惊人。面对这种形势,大多数人望天兴叹,有的甚至还吓得“失色”,“恸哭”,腿脚酸软,不能前进。杨越却不畏艰难,率领家人,踏冰跋雪,一往直前,有时还“揽辔支策,掉头吟咏”。他勇于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坚强的意志,给家人和同行者带来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1663年康熙二年2月,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了宁古塔的旧城西门外蛮子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满城村。

1666年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驻地由旧城迁往新城今宁安市,杨越及流人也随之迁往。杨越虽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但意志十分坚强,从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他在数九寒天里,率领家人进山伐木、采石,终于在宁古塔城的东门外路北,建起了数座房屋,有了安身之地,从此在宁古塔开始了他30来年的艰苦生活。他知道自己没有返回故里的机会了,将在宁古塔度过余生,于是下定决心,把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投入到宁古塔的开发和建设上,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宁古塔的面貌。

当时的宁古塔还属于“蛮荒”之地,各方面都很落后、很原始,人们普遍没有文化知识,不知书为何物,书有何用。农民种田自然采用“火田法”,“一岁锄之犹荒也,再岁则熟,三四岁则腴,六七岁则弃之而别锄矣”。意思就是把一片荒地放火烧后,就进行播种,也不讲什么铲蹚和管理,秋天收多少是多少,头一年种荒地,第二年种才能收些,三四年能多收些粮食,六七年后就得扔了,另外再去别处开荒种。

居住的房屋也十分简陋,大部分都是地窝棚和马架子。至于穿着更是寒酸,“富者缉麻为寒衣,披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自从有流人来到此地,几千人口的宁古塔城内,一时间办起了十几处书屋。还有不少流人办起了私塾,专以教授学生为生。四乡较大的村屯也以城镇为榜样,一些家庭富裕的也请流人办私塾。杨越、吴兆骞、李召林、胡子友、吴英人、王建强等名人都被官宦之家请去担任家庭教师。巴海将军经常向杨越请教治理宁古塔的一些办法。在杨越的影响下,巴海将军出资办起了官学“龙城书院”,广泛吸收满汉子弟入学,流人中的名士们轮流到书院讲学,传授各种文化知识。满族人聪明好学,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论贫富,都送子女入学,一时间宁古塔便兴起了办学和学习之风。孩子们的学习也影响了大人们。有人愿意学,也就有人愿意教了。从此以后,中原的一些先进文化、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开始不断地融入宁古塔,使这片荒蛮之地开始了文化的进程

杨越在宁古塔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宁古塔的商贸发展,繁荣了宁古塔的经济。他们初到宁古塔时,宁古塔的满族人不懂贸易,吃、穿、用等所需物资,大都自力更生解决,创造生产不出来的东西就不用,创造生产出多余的东西,自己用不完就扔掉废之。杨越面对这种形势,就极力倡导“满汉人耕与贾”,贾就是做买卖,主张既种田又经商。满人不知怎么经商,杨越就把自己从中原带来的布帛丝绸与满族人进行交换。当地江河湖泊都有莲花,产藕较多,但当地人不知藕能食用。杨越就教人采回来去城里出售,用卖到的钱再买所需用品。

当时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叫做“关东城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关东城就指宁古塔一带,宁古塔是人参、貂皮的主要产地,但没有出售人参、貂皮的场所,杨越带头在宁古塔城内开设了一处收购、加工、出售人参、貂皮等当地土特产的店铺,同时积极地向巴海将军建议开办店铺。巴海将军极为重视这一建议,给予开办店铺的方便条件。在杨越等流人倡导经商和亲自以身示范的带动下,一年的时间,宁古塔城内就有了32家经销宁古塔土特产的店铺,其中直接由流人担任掌柜的就有22家。

由于宁古塔城内开办了大批店铺,吸引了周围的人们参与。他们把采集来的人参等名贵中草药,以及猎取来的名贵皮张拿出来出售,同时把北京、盛京沈阳、乌喇街吉林以及江南的客商也引了进来。这些商人不仅从宁古塔采购走了大量的人参、貂皮等名贵土特产品,还把中原的丝绸、棉纱、书籍、陶瓷、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大批地贩进宁古塔,这就使宁古塔的经贸十分活跃地开展起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