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孤臣孽子 > 分节阅读 22

分节阅读 2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去去寒气,然后用力拉绳子,把箱子拉出水,拖到岸边然后把金银一箱一趟推到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打开箱子,把箱子里面的水都排出去,把箱子都弄干净,码到小推车上,这才擦干净身体,穿上衣服,喘息一会,再喝口酒,得意地推起独轮车上了大路,来到旅馆附近,朱慈悲看附近没有更夫,这里离淮安还有十多里,就在这个小镇边的水塘边找了个看鱼的窝棚,冬天了,养鱼的已经把鱼都捞出来卖了,鱼塘窝棚里都没人,朱慈悲把金银放到窝棚旁的狗窝里,然后回旅店睡觉。

第二天一早,朱慈悲叫二冬在旅店休息,自己到淮安的城里,找了一家比较大的棉衣铺,定了五十套棉衣,五十件皮袄皮裤,五十套被褥,又去一个车店买了两套大车,又去一个酒馆买了十坛酒,到一个米店买了一千斤米,叫他们明天早上送到北门外小镇上。然后买了匹马,骑着马回到小镇,天还不黑。晚上,朱慈悲又找了条扁担,把金银挑回旅店,旅店里老板和老板娘亲热完后睡得很香,朱慈悲看无人知道,心中高兴,这次差不多了。

第二天一早,送货的来敲门,老板和老板娘还没醒呢,朱慈悲把金银也搬到车上,把两套马车套好,老板才被老板娘骂着穿衣起来,朱慈悲把房钱结清,老板跐溜就钻回房里去了,屋里还接着传来了老板娘的笑骂。朱慈悲叫醒睡得很香的二冬,赶上马车朝吕四而去。

回想着邳州到淮安,没有官兵稽查,朱慈悲突然想起师傅提起的两位义士,万寿祺阎尔梅;阎尔梅号古古山人,清兵入关建立满清王朝后,大明国人转眼成了亡朝遗民,古古山人悲愤万端,寄葬亡母,散尽家产,阴结死士,弃笔从戎奋起抗清。面对纷纷南逃的北方大明官吏,古古山人哭求王希忠留守徐州,为国披麻戴孝,对其三陈复国大计,终不答。对于投降清朝的官吏更是恨之入骨。带领义士捉逮降清县官斩首示众,以诗绝交来招降的清县令胡谦光。后被南明弘光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相招入幕,共商抗清复明大计。

公元1645年农历正月16日古古山人离家,三日后见史可法于淮安白洋河大营。备陈河北形势及中原虚实,力谏南明大军疾占徐州,西进河南,收编高杰部队加以安抚,以定军心。以徐州为中心,扩充实力,乘清军立足未稳挺进中原,控制山东、河南,成鼎立之势进可攻,退可守。大功成败,南朝安危在此一举。并愿意做南明大军前驱先锋,联络山东、河北义军相互呼应,合力抗清。史可法虽赞成古古山人的谋略,但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兵迟迟不发。面对这一切,古古山人如坐针毡,在幕僚中度日如年。以诗呈史可法,试图激励“登峰远眺客心伤,故国坟园属异乡。闲煞官军三十万,黄河两岸筑边墙。”

史可法左右认为据守徐州北进危险太大,力主退守维扬,并邀古古山人南下,欲委以重任,山人审势认为退守扬州必败,力劝无效,便留下上史阁部书和诗一首,愤然离去。“我岂从军者,登高北望寒。风来尘万里,何处是长安东虏已南下,金陵方论和。出师将半载,犹未过黄河。河南驻大军,河北尽胡服。一水不能过,中原何处复。山田自可耕,偶为征书误。因人事不成,慌却山中路。南去近君家,我家故河北。若与君俱南,伤心惨颜色。”

史可法退守扬州,徐州总兵李成栋不战而逃,徐州很快沦落在清军铁蹄之下。阎尔梅携家人避难徐州北洞山。微服往观,泪如雨下,作悲彭城诗曰:“黄河奎塔倚河隈,旗鼓高悬戏马台。九里山前堪列阵,临期不见一来人。万顷春田麦秀匀,官军东来踏成尘。侦他胡骑来多少,向导前驱二十人。”

徐州失陷,清军南下,攻占两淮,直扬州。未几,扬州城破,史可法遇难。清兵大开杀戒,制造了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古古山人闻信痛哭史可法,哀作惜扬州。此时南明将军刘泽清、田仰在淮安拥重兵,古古山人率河北壮士前往,欲与二人划战守策,二人不听却东逃海上。

万寿祺在吴县集结人马,与太湖农民和渔民组成的赤脚张三取得联系,又与阎尔梅相约,起兵抗清。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万寿祺和朋友于六七月间在几个地方同时起兵,会合于太湖,配合赤脚张三进攻清军。由于各路人马战斗力不强,斗争持续三个多月便告失败,万寿祺被捕。

朱慈悲和小二冬讲起这些,不由得阐发议论,假如当时史可法锐意进取,以战求生,而不是被动挨打的话,南明怎么会如摧枯拉朽一荡而平其实未必没有一战之力,而是往往上面就未战先怯,这样的队伍怎么会有士气,不敢进攻的部队不就是一堆挨宰的肉吗往往怯懦的将军越是不放心自己的部队,越加强什么纪律,可是在他加强纪律,强调不许逃跑的时候,越是在官兵心中强化逃跑的暗示,而真正的将才,绝不会去靠鞭挞逃兵,来强调纪律,打了胜仗还用靠忽悠振作士气吗要证明跟着将军能打胜仗,会打胜仗,会有如山的战利品在等着你分配,会有荣誉,会有尊重,会有一切的一切。

冬天到了,天越来越冷,不知道窦大哥那情形如何,是需要一场胜仗来振作士气了,战士的信心要靠胜仗来鼓舞,自豪感要靠被打败者的乞怜来滋润,一群为自己的战绩而骄傲的战士,是现在慈悲的渴望,他决定了,他要奉献给他脚下这片热土的是光荣和敌人的鲜血。

一路上,他注意到,沿途清兵并不活跃,一只小股精锐部队完全可以在这水网地带游刃有余,起事造反不需要成千上万的声势,那都是唬人的,关键要有核心的精干武装,只要避开大城市,就如同这次劫银,绝对是如入无人之境。假如建起几只这样的武装,那就完全可以控制整个江宁地区,在伺机消灭几只敲诈勒索的官兵,就会打开更大的活动空间,假如官兵大军围剿,小股部队可以撤到海上,去舟山,去厦门,只要根基不动,随时可以杀回来,这也是满清的掳掠政策,十三副甲马起兵,靠征战掳掠慢慢掏空的大明的生命力,最后大明消耗尽生命力灭亡。

慈悲正在冥想将来,二冬激动地跳下来,到海边了,到海边了,吕四海边有点奇怪,没有强劲地吹向大陆的海风,这边是否能成为朱慈悲的砺刃之地呢

大明孽子二十八章还我中华

清军入关,凡烧杀三十九年始定。当时全国各省都爆发了抗清斗争,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众,而且具体数目已难以统计出,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推算。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有人口6069万,但因当时按照人丁收税,故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明朝人口顶峰在一亿以上,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教授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由于明末的瘟疫、大饥荒和农民起义导致了大批人死亡,因此清军入关时的人口应在8000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而清军入关战争后数十年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人丁数仅2464万余,当时的总人口也应在6000万左右,所以估计清军入关导致至少5000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死于战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