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高太尉新传 > 分节阅读 169

分节阅读 16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虽然苏轼早已不是学士,但时下街头坊间众人但凡提起苏轼,必定以学士称之,所谓地苏学士府也就成了惯例的称呼。那高府车夫本就是一直跟着伊容的人,不知去过多少次苏府,闻言也不加劝阻,一甩马鞭便绕上了另一条路。

伊容一进苏府厅堂,苏过妻子许氏闻讯便匆匆迎了出来。两相厮见之后,许氏便照例引着伊容去见苏轼,口中却不免为自己的丈夫抱屈了几句。苏轼虽然已经回京,但苏过却由于父亲的缘故而久久不得任官,只是虚有一个承务郎的虚名。听到这几句话,伊容不禁陡地生出几许警觉,莫非,正是有人利用了元祐旧人的这一心理么

“老师”

见苏轼斜倚在榻上,伊容连忙侧身行礼,上前问了几句近况之后,不免露出了踌躇的表情。苏轼见状立刻领会了其意,挥手将家人都屏退了,只留了儿子苏过一人,这才微笑着问道:“怎么,是伯章有事要说”

伊容沉吟片刻,便将自己刚刚听到的话照原样转述了一遍,末了才解释道:“老师,我原本不该拿这些事情来让您忧心。若是他亲自进言,便是考虑到了情势允许,自然是好事。可若是事情有旁人提出来,那就不一样了。”

“我明白。”苏轼缓缓闭上了眼睛,待再度睁开时,目光中已经闪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睿智。

“我虽赞成改革,但并不完全赞同熙丰新政,后来又因种种缘故不容于旧党中人,自然知道两党之间没有什么中路可走,所谓的兼容并蓄不过是一句空话。即便圣上有心从中转圜,建中靖国的时候也曾经试行过,结果也并不见好。其实,我已经老了,就算圣上肯用我,我也未必能够在别人的钳制下有什么作为。只不过,像叔党这样的年轻人荒废了未免可惜。元祐旧臣足有数百,若是因此缘故而让他们的子弟都不能用于朝廷,未免也太过分了。也许,这才是有人鼓动进言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 经略 第七卷 都堂新贵 第三十章 忧困境同舟共济

“老师真的这么说”

听到伊容的转述,高俅不由紧紧皱起了眉头。他对于新旧并没有多少执著,所以对熙丰元祐乃至绍圣元符年间那种酷烈的党争相当敏感。在他看来,宋朝士大夫原本还算是尚可的操守,便是在新旧之争的情势下完全败坏,原本只是政见的分歧,最后完全变成了互相攻击,只要一沾着新旧的边就斗得不可开交,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国力。

“怪不得前些日子还有人提出要列元祐党籍,并拘管所有元祐党人的家属子弟,原来竟是这么一个由来。”此时此刻,他第一次觉得一个头两个大,要是事情真的是蔡京手笔,那就算得上是其执政以来最大的一次清算了。而倘若不是,那反而更加可虑,毕竟,站在蔡京的立场,对于此事应该是乐见其成的,推波助澜的可能反而更大。沉默良久,他最终转头说道:“伊容,最近你最好少进宫,此事另有蹊跷,郑氏刚刚进封淑妃,她那边目标太大了,对你和她都不好。”

伊容脸色数变,最后点点头答应了下来,但心中却不无忐忑。她似乎看到,一场席卷朝堂的风暴似乎正在酝酿之中。

这一日夜晚,一个灰衣人影匆匆闪入了高府后门,而后在一个家人的陪同下径直来到了高俅的书房。落座之后,他方才解开了半掩其面的头巾,露出了自己的脸孔,正是曲风。他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匆匆说道:“今天午后,御史中丞钱遹上了奏疏,上头说元祐旧臣变神宗之法,是为不忠不义。应该开列元祐党籍昭告天下,并建议编管其家属,宗室子弟不得和元祐党人通婚等等。圣上与此不置可否,应该是觉得太过苛严。不过”说到这里,他突然觉得口干舌燥,连忙拿起旁边的茶盏润了润嗓子。

听见不过两个字,高俅顿觉心中一跳,连忙问道:“不过什么”

“尚书右丞张相公的折子也在这个时候送到了,上头竟然竟然说元祐党人即便有罪,其子女未必有罪。朝廷既然已经开赦了大部分元祐党人,则不应该以出身限制其子弟入仕,而且政不分新旧的话是圣上曾经向天下人宣布过的,不应该”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是张天觉说地话他不是最最坚定的新党中人么,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醒觉过来”

高俅霍地站了起来。脸上尽是惊愕。确实,如今虽号崇宁,但赵佶的宗旨就是政不分新旧,人只论贤德,但是,在选拔进士的时候用这一条并不代表着就能完全赦免那些元祐臣子,毕竟,那些人“毁谤”的是赵佶的父亲神宗皇帝的法度。无论是从皇位的正统性和子继父业的角度来看,赵佶都不能在即位只有三四年的时候恢复这些人地名誉和地位。最最重要的是,那个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的张商英。会突然倒回去帮元祐故臣

如今的尚书右丞张商英不仅仅是新政的坚决拥护者,当初他曾经因元祐时那些掌握大权的官员不用自己,而在哲宗亲政之后极力攻击,甚至伙同内侍试图追废宣仁太后。除此之外,此人还在章惇等人上台后说什么“愿陛下无忘元祐时,章惇无忘汝州时,安焘无忘许昌时。李清臣、曾布无忘河阳时”,以这些人在元祐时地恶劣处境来激起他们的怨恨。从这些方面看来。张商英与元祐旧党之间有着难以磨灭的仇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上这样的奏折。

“高相说得没错,圣上看了之后勃然大怒,随后便命人去查档。几次复核下来,结果发现笔迹虽然极其相似。但奏折似乎并非张相公所写。为此,圣上甚至召见了张相公,张相公在看完奏折后当即顿首明志,说自己绝对不可能写这样的奏折。如今,圣上已经下旨命皇城司暗查,我也是晚间方才偷空跑出来给高相你报信。此事非同小可,圣上必定会召集政事堂中人合议,另外,张相公已经在圣上面前因此事请辞了。”

“这一次真的多亏你了。”高俅向曲风点了点头,心中着实感激,“既然知道事情原委,我便能够预先考虑对策,至少容易应付过去。”

同一时间,蔡府之内也发生了同样的一幕,只不过前来通风报信的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年长内侍,送上了一封密函便匆匆走了。

“这真是我大宋朝开国以来最大的笑话”

蔡京趁夜叫来了叶梦得,把密函扔给他便冷笑了一声道:“除非他张商英疯了,否则绝对不可能做这样地事情。栽赃陷害也得看人,那个下黑手的人还真是目光短浅,莫非他真以为圣上是那么容易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