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亲临东周 > 分节阅读 197

分节阅读 19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只能出奔,开始到了宋国,最后来到了晋国。

这可是亲妈啊

难道我是您充话费送的

卫灵公立蒯瞆的儿子辄为世子。

据说孔子在卫国,也遭到了南子的注视。

传说中的圣人来到了卫国,南子能充耳不闻

南子派人邀请孔子,想和孔子见面。

单是南子的名号就够孔子吃惊的了,一个视礼仪廉耻于不顾的美女,你可以说她任意妄为,也可以说她追求自由。就看你怎么评价。

可是孔子居然去见了南子

据说这是由于南子派人转告孔子,四方君子不愿行你的道,那你还不来见我吗

的确,南子在卫国有绝对的权威,她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卫灵公不答应的。

但是南子的名誉的确不太好。

所有的弟子都认为孔子是不会去见南子的,说不清楚你能说清楚和南子见面之后都做了什么

可是孔子还是去了。

这不能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来解释,当日在鲁国,阳虎也曾经费尽心机,想让孔子前去拜访,孔子不是巧妙的拒绝了阳虎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吗所以孔子去见南子,只能说是他心甘情愿去见,至于他到底是慕色前往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说不清了。反正后来面对子路的指责,孔子赌咒发誓的说,自己和南子没什么不然就让老天处罚

一天,卫灵公和南子乘车外出,让孔子陪同。在市井中有人问,同车者是色吗跟随者反而是德吗

这句话真是让人无奈又伤心,孔子只能回答,君之好德未如好色

难道所有的君侯都一样,只能喜欢美女,不喜欢有德之士

这和在鲁国有什么区别

孔子离开了卫国,前往宋国。

在宋国,孔子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上课,学习礼仪。

宋国更厉害了,宋景公的男宠,宋国司马桓魋直接派人伐倒了大树,甚至准备杀掉孔子。

为什么

桓魋刚达到说一不二的境界,难道让孔子抢了自己的权威

孔子没办法只能仓皇出走,来到了晋国。

刚到了晋国,就听说晋国赵鞅杀死窦犨、舜华的事件,而后面这两位都是晋国有名的贤臣。

孔子明白,晋国也不是久留之处。

没地方能去,孔子只能又来到了卫国。

第三十二章君子固穷

能被世人尊为圣人,说明孔子当时已经得到了世人的承认。

既然都是圣人了,为什么还到处碰壁究其原因,孔子之所以走了那么多国家都不受欢迎,无非是太过贤明。

贤明不好吗

贤明的确很好,但孔子太过贤明,他的治国理想在一些娱乐型君主那里根本没有市场。试问您是能帮助君侯鉴赏美女啊还是能鉴赏宝马娱乐知识这方面您太过缺乏,勉强弹个琴吧,还得整出一大堆道理。试问哪个君侯爱听没事儿给自己找一老师这事儿恐怕没几个君侯愿意干。而所有国家的奸臣、弄臣又都视孔子为天然的敌人,您这样的要是来了我们国家,我们喝西北风去啊好容易开发的市场

百般无奈的孔子又回到了卫国。

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其实孔子万分尴尬。

您不是说这国家的君侯好色不如好德吗

那您这么高尚,还回如此好色的地方

没过多久,卫灵公去世,世子辄即位,是为卫出公。

而卫出公的父亲,也就是被驱逐出境的前世子蒯瞆也在晋国的支援下,和阳虎袭击戚地,并且将之占有。

这可混乱了,卫灵公到底是不是蒯瞆的亲爹,恐怕只有南子知道,但是蒯瞆肯定是卫出公的亲爹啊卫国如今形成了父子争国的形势,而且两个人背后还都有靠山,齐国支持卫出公,晋国支持蒯瞆。卫国的这场内斗,从更高层次上看,演变成了老牌霸主齐国和晋国的竞赛。

孔子对此非常厌恶。

孔子推崇的是礼制,如今这卫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

的确混乱,一旦人类利欲熏心,造成的混乱岂止丢人

这地方实在呆不下去了,孔子觉得在这里喘气都费劲。

反正走了不止一次,天地之大,难道还没有我孔某人容身之处吗

这一走,发生了孔子绝对意想不到的事情。

孔子先到了陈国,估计陈国也是一团混乱,于是又准备前往蔡国。可是还没启程的时候,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专门派人前来聘用孔子。

这是好事儿啊,可是楚昭王的使者一道,陈国和蔡国可就翻脸了。

所谓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楚昭王要是有了孔子的帮助,那陈国和蔡国还能有好还不得让楚昭王给欺负死

孔子前脚刚走,陈国和蔡国后脚就发兵,将孔子包围在了野外。

这一包围可就时间不短,孔子师徒断粮三日。

据说这三日,孔子虽然断粮,但是弦歌不绝。

这也是一种斗志,有些人是什么都打不倒的

可是单凭唱歌也唱不饱肚子啊没听说谁每天通过唱歌就能吃饱的。根据论语的记载,子路非常气愤地问孔子,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淡定的说出来一个无数后人为之叹服的定理:君子固穷。

君子穷困,这是君子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间难以获得机会的尴尬局面。或许孔子也为此感到尴尬,所以他没有论证君子穷困的原因,而是告诉子路,君子面临穷困应有的态度。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在穷困面前也无所畏惧,但是小人由于穷困就会胡作非为。

关键时刻,楚昭王派出使者率领军士前来解围,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孔子师徒终于可以说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他们顺利来到了楚国。

传说中的圣人来到了楚国

楚昭王一激动,就准备用千社之地册封给孔子。

君子也有发达的一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