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亲临东周 > 分节阅读 158

分节阅读 15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盟誓的内容可真是秀逗,居然群臣务必和崔杼、庆封一心一意,不然就如何如何

您这江湖结拜搞到国家太庙来了,阵势不小啊

齐国太庙的列祖列宗有灵,非得跳着脚的骂死你们这些乱臣贼子不可

可是轮到晏子说的时候,出现了意外。

晏子并没有按照约定的那么说,而是说如果诸君忠君利于社稷,晏子不能和你们同心同德会如何如何。

这明显是砸场子来的。

崔杼和庆封脸色顿时变了,这不是咒我们不得好死吗高止和国夏急忙劝说,说您二位今日的举动不就是忠君利于社稷吗

我呸

这句话有效的缓解了场面的紧张气氛,崔杼和庆封的脸色慢慢正常了。

此时莒国的黎比公也在齐国,崔杼和庆封还和黎比公盟誓之后,黎比公才回国。

俨然是齐国之主。

崔杼此时才命令棠无咎收敛贾举等人的尸体,和齐庄公共同在临淄北郭下葬,甚至命令减少应有的礼仪,不用兵甲,说是恐怕他们在地下作乱。

真是岂有此理,活着你欺负,死了还欺负

可见崔杼恨齐庄公之深。

齐庄公的确糊涂,自己犯了这么大的过错,人家都这么痛恨自己了,居然一无所知,还让崔杼担任右卿之位,纯属自找。

第七十二章一念之差

人心不足蛇吞象,掌握了齐国政权之后,崔杼开始发愁,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看是没人敢说一个“不”字,但是多年以后呢

您想的挺周到,除了眼前的还能想到多少年以后的。

这事儿说难也难,悠悠众口谁能管住谁呢老百姓表面上什么话不说,谁知道会不会把这事儿父传子、子传孙的这么传下去呢

您真是做了亏心事,老百姓谁有闲心思把这事儿传下去呢

崔杼觉得要消灭证据,必须找太史。

太史的笔,那是记录春秋流传万代的。

如果有万代的话。

崔杼找到太史伯,说齐庄公得疟疾去世这事儿你记录一下子。

太史伯居然拒绝了崔杼,并且还写明是崔杼弑君。

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接下来就是太史伯的弟弟继任,要说太史伯兄弟几个真是好样的,崔杼先后杀掉了太史伯的弟弟仲和叔,到了季的时候崔杼还亲自劝告他一下,难道等着灭门吗

太史季说秉笔直书是太史的职责,如果失职就为了活着,那和活死人有什么区别晋国的桃园事件,太史不也是按照事实记录了吗赵盾有办法吗

崔杼真没办法了,看来太史这个行业出的都是硬汉子。

崔杼感叹说那我也是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而为之,就算你写我弑君,老百姓也会宽恕我的。

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太史季捧着竹简出来,正好遇到南史,原来南史是害怕太史季也被害,这段历史真的没人记录才过来的。

职业精神的确是太史最应该秉承的精神,但是这何尝不是一个社会能够继续发展所拥有的精神呢

崔杼没办法扭转太史季的心意,到底还是命令贾竖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太史季。

崔杼之后扭转了齐国的对外政策,为了避免再度和晋国发生生死之战,崔杼派庆封亲自告诉晋平公,说我们齐国老百姓啊,其实早就知道那个领导齐庄公不对了我们要是跟着他以后没好果子吃,这不是已经代替贵国声讨了吗现在我们的领导,那可是鲁姬的儿子,以后我们齐国一定会改善和晋国的关系,所有侵占的土地全数奉还。

当然崔杼也没空口说白话,还让庆封带去了很多礼品,真金白银的,所有跟着晋国准备讨伐齐国的国家都有份。

这一下子晋平公乐开了花,敢情齐庄公是因为和我们晋国作对才被收拾的

太爽了

好,晋平公发令,从此晋国和齐国友好往来。

表面上看崔杼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事实上齐国对晋国投降这却是历史必然。

首先,从实力上说,齐国远非晋国对手。之所以和晋国交恶,那主要是齐庄公的个人原因。

其次,经历了弑君事件,齐国大臣死的死,跑的跑,虽然权力重新集中,宫廷重新洗牌,但是人心涣散无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和晋国挑衅,无异于自取灭亡。

最后,崔杼明白,说出大天去自己弑君终究不为世人所容。如今拉上晋平公,不管怎么说也能打马虎眼,迷惑一段人心了。

内心深处,崔杼还是非常害怕有人伸张正义振臂高呼打倒自己的。要不然崔杼也不会和太史作对,非要太史瞪眼说瞎话了。

过于蛮横,其实是出于内心的胆怯。

真正的勇者不需要用蛮横无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齐国逐渐安定,那些说不清楚的事实,暂时被搁置一边。

可是吴国却发生了惊人的事件。

吴王诸樊再度讨伐楚国,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一次在路过巢地的时候,诸樊居然命令讨伐巢地。不料巢国的武将牛臣居然一箭射中吴王诸樊,诸樊因此去世。

而吴国大臣们坚持诸樊父亲寿梦的遗言,请诸樊的弟弟余祭即位。不过这余祭却坚持认为,自己的哥哥不是战死的,是为了将王位让给自己故意牺牲的。

巨大的愧疚感日夜笼罩着余祭,于是他日夜祷告,希望自己能够早点离开这个世界。

这道德美好的太不真实了,真要不想做吴王可以辞职啊,干嘛非得咒自己早逝呢

人总是自私的,不过太自私了恐怕也良心难安。

卫国的孙林父和宁殖联手将卫侯驱逐出境,立公子剽为君。可是宁殖在去世之前终于良心发现,他告诉儿子宁喜,当日的事件主要是孙林父主犯,自己是被胁迫的,希望儿子日后能够将故君迎立回卫国,不然自己对不起宁家的列祖列宗啊

您快过去了想起来列祖列宗了,难道迎立故君就能洗清自己的罪名吗

是不是晚了点

但是宁喜作为儿子自然悲戚中继承了父亲的遗愿。

既然这件事情让父亲在临去世之前还耿耿于怀,那一定是真的。

宁喜成为卫国的左相,可是他的目标是复国。

国家左相为别人复国

听起来滑稽又刺激。

不过卫殇公多次和诸侯会盟,孙林父又很尽责,所以宁喜居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被逼出奔的卫献公也很着急,时光不等人啊,就这么岁月蹉跎下去,不找机会谁能帮助自己

卫献公明白,要想复国必须找一个内应,此人必须忠心,还必须有实力。晋国栾盈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如果栾盈在绛城有更得力的内应,绝对不会落下那么惨的下场。

卫国目前最有实力的人,孙林父肯定不行,不是他寡人沦落不到这一步。

终于,卫献公决定,只能找宁喜了。

卫献公派公孙丁潜入卫国,说服宁喜帮助自己复国,为了让宁喜同意,卫献公也算下了血本,只要事成,将来卫国就是听宁喜的。自己主持个祭祀就行

宁喜闻言大喜,这不是和父亲宁殖的嘱托暗合了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