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亲临东周 > 分节阅读 7

分节阅读 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定会撤兵回宫,到那时公孙滑可以不战而擒。对于保卫国家政权,公子吕从来是明大义,舍小义。说通俗点,就是做事干脆到底,心狠。

郑庄公也不希望和卫国兵戎相见,毕竟曾经是一同勤王的诸侯,况且两国相邻,于是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大概将郑国发生的事情陈述一遍,说明自己并非是无故杀弟囚母,实在是被逼无奈。如果自己居心不良,如何会将京城封给太叔段呢而且现在自己已经将母亲武姜迎回新郑王宫奉养。您实在是被公孙滑欺骗愚弄了我当然是不希望和您作战,还请您仔细考虑,勿伤唇齿情谊。

卫桓公接信一看,大吃一惊,这太叔段实在是大逆不道,自取灭亡,我这兴兵不是助纣为虐吗公孙滑这小子拿我当猴耍啊的确,在好心帮忙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实施情况。因为只听一面之词,难免为人左右。就算卫桓公能够帮助公孙滑打入郑国,恐怕也不为郑国百姓所容,更将为天下诸侯耻笑。想到此卫桓公气愤不已,急令收兵。

没想到公孙滑为父报仇心切,还没等卫侯使者到军营,已经攻下郑国癝延。郑庄公闻讯大怒,怎么还说不明白了,都告诉你我们有理,公孙滑忽悠你呢,你还发兵打我们啊还以为我们郑国怕了你们卫国不成郑庄公这边命大夫高渠弥出车二百乘,来争癝延。等高渠弥到了癝延,卫兵得到命令已经撤回卫国。公孙滑一看,自己这几个人根本不是郑国大军的对手,赶紧跑吧还是跑回卫国。当时公子吕正在军中,公子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国家除恶务尽,当下乘胜追击,直到卫国郊外。

卫桓公一看这可捅了马蜂窝了,不过也的确是自己做的不对。朝堂之上,征求大臣意见,我们卫国处理不当,已然将郑国整急眼了。现在大军压境,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公子州吁不屑一顾道,“主公何必担心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郑国到了我们卫国边境,我们就发兵打他去”

大夫石碏连说不可,郑国之所以出兵都是因为我们卫国助滑为逆,那过错在我们卫国。之前郑庄公曾经有书信来此,主公不如写封回信,引咎谢罪。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可退郑师。卫桓公说我看行,这信就由石碏你来写吧

这封信看似平常,但是却暗含很多内容。从写信对象来看,俩人都是一国诸侯,部分地位高低,但是卫国这边理屈,力求不必词穷。还得不卑不亢,给自己找点面子的同时,让郑庄公熄火,不然人家也不能撤兵啊

所以石碏在写的过程中大费心机,基本意思是先阐述寡人是由于误信公孙滑的谗言所以兴兵伐郑,看到您的来信讲述了事情原委,实在悔不当初马上我们就撤兵了,如果您能原谅,我们肯定把公孙滑这小子绑了送到郑国,重修旧好。

要说这郑、卫交战,最闹心的其实是武姜。为什么呢太叔段谋逆因武姜而起,儿子已经丧命,公孙滑就是武姜最心爱儿子的唯一传人,她的亲孙子。她实在是不能再看见家族血亲之前的拼死搏斗了。于是武姜亲自去求郑庄公,请你看着他爷爷郑武公的份上饶公孙滑一命吧这时候就不能提太叔段了,越提太叔段郑庄公越火大。

郑庄公之前已经说了是被迫逼死弟弟太叔段的,此时如果还揪着公孙滑不放,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何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孙滑的确孤立无援,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浪。于是郑庄公给卫桓公回信,言明只要卫国撤兵即刻言归于好,至于公孙滑,还请就让他留在卫国,让太叔段有个后代,能够绵延祭祀。

卫桓公接信即刻撤兵,郑国也令高渠弥收兵回郑。

太叔段的儿子公孙滑,此后老死于卫国。

第十六章辞职未遂

清晨,一道晨曦透窗而入,映照在郑庄公熟睡的脸上。自从平定太叔段的一系列阴谋,郑庄公一直睡的很踏实。前所未有的安心、安定的感觉,穷苦人翻身做主人的感觉真好。再也不是那个被母亲嫌弃、被弟弟觊觎的倒霉蛋了,真正成为郑国的主人。忽然一声呼啸,一只信鸽在窗台上扑棱着翅膀,发出咕咕叫声。郑庄公忽然从梦中惊醒,径直奔窗前,这雪白翎羽足下果然系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竹管。他取出里面的布条,不看则已,一看顿时勃然大怒,急命准备车驾进京。

布条上的信息来自郑庄公安插在洛邑的眼线。虽然郑国内乱未平,但他时刻记着,自己是郑武公的儿子,是大周卿士。所以他一直在大周安插眼线,洛邑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从这一点可见,郑庄公不是简单子承父业的一介诸侯,只是凭父亲开创自己的事业,他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野心的。而这也是他开创自己的事业的动力之源,往往依靠父母的人,都不能开创更远大的前程。好比小松树,如果离大松树太近,只能被遮住阳光雨露,身量矮小。

眼下洛邑能让郑庄公怒不可遏的消息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人要动摇他在大周卿士的地位。这是郑庄公在洛邑唯一的牵挂,也是他开创日后事业的基础,所以他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失去。

能动摇他卿士地位,敢动摇他卿士地位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周平王。这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太叔段之乱。由于太叔段谋逆,郑庄公将全部精力都留在郑国国内,所以根本没去洛邑赴任。这事没处理完,假如再去洛邑,那将会失去郑国的根据地,这不是给太叔段机会么

他总不来洛邑,周平王有很多国事就不能和自己的大臣商量。郑庄公此刻既未辞职,也没办理停薪留职的手续,就把洛邑的一大摊子事儿丢给了周平王,周平王对他也小有意见。可见在和领导沟通方面,郑庄公还是有提高自己水平的空间。

既然心有不满,当然会有所想法。正巧这时候虢公忌父,也就是之前虢公石父的儿子来觐见,周平王觉得和他说话非常投机,于是就直接告诉虢公,说你看这郑庄公久不来朝,我很欣赏你啊,准备将政务交托给你,你千万不要推辞

虢公一想,郑庄公父子辅政四十多年,那是一句话就能说不要的吗再说,郑庄公收拾他弟弟的手段,那叫一个狠。没我事我还招惹他干嘛于是果断推辞,并且告诉周平王,您如果这么做了,郑庄公不但要埋怨我,还得埋怨您呢言下之意,这位不是您能收拾的住的,您快歇了吧没几天,虢公回国,说是要退守臣节。

贸然换人的周平王,看来对自己的手下真是没有什么了解。但是接下来的事情,让他对于权臣,有了深入的认识。

这件事情发生没几天,郑庄公入朝觐见。一见面就提出来自己能力有限,实在辜负领导期望,想拜还卿士之位,退居郑国。周平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还劝说,寤生啊,你那么久没来,我特别惦记你啊,怎么一来就说辞职的事儿呢

郑庄公一看行啊,装,是不索性把话挑明了,说前一段时间呢由于我们郑国国内有些事情,您也知道,我那个弟弟,对,就太叔段那小子,实在够呛。这不是国内的事情我处理完我是快马加鞭,星夜兼程的往洛邑赶啊,怎么我路上我听说您准备委政给虢公了我这才能真是不能和虢公相提并论,所以赶紧请辞,我怎么敢得罪您呢

这番话柔中带刚,既说明了自己久未来朝的原因,又暗中指责周平王喜新厌旧,听得周平王脸红心跳,如坐针毡,不得已还得解释一番,说我知道你有事,就是暂时让虢公代替一下,等你来了还得你干啊虢公也不替你,这功夫都回国了。这你还怀疑啥

郑庄公一向是得理不饶人,安慰周平王您可千万别这样,这国家大权当然是您说了算,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周平王实在没招了,说那既然这样,你要实在不相信我,干脆让太子狐做人质,去郑国,你看如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