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汉贼 > 分节阅读 244

分节阅读 24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日前,河东盖军开始大规模渡河,同时劝降信不断送入董军大营。若非意外接到樊稠使者,凉州诸将就要承受不住压力了。

凉州诸将猛攻三日夜后,第四日夜,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为了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甚至亲自登上墙头,一夜混战,郑县宣告失守,皇甫嵩战死,其长子皇甫祚战死,只有其侄皇甫郦等少数人突出重围。

换句话说,一日之间,大汉国朝堂两大名将,相继战死沙场。

不过相比于杀死朱儁的轻松,皇甫嵩,无疑让对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董军十万大军,死伤过四万,司马阵亡三十余,都、校尉阵亡九名,河东太守杨定在最后一夜丢了一条胳膊。凉州素来信奉弱肉强食,杨定固然乃凉州大人,军中资历亦深,战功无数,但统统没用,一个残废,有何资格领兵,破城后即被剥夺兵权。

郑县嵌于长安、弘农间,为必经之路,兼且皇甫嵩于城中屯兵近两万,凉州叛军固然有十万之众,分兵不可取,多留则无力进攻长安,少留则有战败风险,视而不见更不可取,必须攻下来,只是令凉州人没想到的是,代价会是这么的大

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喜临门

盖俊改变“驻马河东,以观成败”的既定策略,变得更加富有攻击性,关羽亲自赶赴前线,三日后,蒲坂、风陵渡相继传来捷报。此次南下,盖俊降杨奉,击董卓,终于将河东郡十九县全部纳入体系,臧洪的河东太守这回才算是名副其实。

然而盖俊并未显得多么开心,左路军出了一点状况,父亲盖勋和杨阿若没有按照他的指示,入据左冯翊治所高陵,陈兵渭河上游,观京师事态,反而遵天子营救皇甫嵩的诏令,挥兵向东,进抵莲勺、重泉一带。此二地在渭河北,渭河南即郑县。

盖俊当时听说后勃然大怒,直斥杨阿若无能。

其实他也知道不该过分责怪杨阿若,后者就算手握军权,也拒绝不了上司加丈人盖勋的固执己见。

盖俊对父亲盖勋颇为无奈,今年父子晋阳一会,自己向他“吐露心声”,欲为桓、文之事,盖勋也对他的“大志”予以默认,父子二人成功解开多年心结,关系大为缓和。本以为,此番南下,盖勋定会依照他的命令行事,不会掣肘

看来,是自己想的太过天真

严令返回不对,过河不对,驻守原地似乎也不对,对于这支状况外的西路军,盖俊一时竟不知该拿它如何是好。

紧接着,郑县陷落,皇甫嵩战死的消息传回河东,诸方大受震动,盖俊手捧情报,感慨万千,回忆早年同皇甫嵩共事的日子。

说来,他也算是后者的故吏、故将,两人关系一直不错,虽天各一方,时有通信,只是后来盖俊通过战功,步步高升,特别是董卓入京后兵逼三辅,双方才断了往来。

皇甫嵩为国朝第一名将,他的死,对长安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对盖俊虽有一定影响,却不大。在他眼中,凉州诸将纵然击破郑县,也是拴了绳的蚂蚱,跑不了。因为,盖军已于同日攻破桃林塞。

桃林塞是弘农最后一个障碍,盖胤围攻甚久,近来又有庞德率兵相助,已是进入到最后阶段。关羽攻破风陵渡,稍作休整,旋即渡河,与盖胤、庞德并力,数日即下。即三河河内、河南、河东之后,弘农郡也落入盖俊之手,司隶七地,已占其四,下一个目标,当然就是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了。

随之,盖俊接到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樊稠联合韩遂,全歼朱儁、徐荣部数万众。

长安朝廷精锐尽失,顿时陷入十数万叛军的包围。

形势急转直下

暴跳如雷,当即写信杨阿若,言辞之激烈,尚是首次,就差没破口大骂了。

也难怪盖俊会如此生气,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早在今年初,杨阿若返回北地时,盖俊就握着他的手殷殷叮嘱,对凉州韩遂加以监视,其有动作,务必回报。他是怎么监视的韩遂跑到三辅他都不知道

杨阿若被骂得哑口无言,这事,他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可是,他心里也有一些委屈,他是正儿八经的汉代人,和熟知三国历史的盖俊不同,他哪里知道董卓今年会死,三辅会陷入混乱,以为盖俊让他监视韩遂,是警惕对方偷袭北地郡。事实上从杨阿若掌握的情报来看,韩遂确实有进攻北地的意图。然而随着盖俊高举勤王大旗,杨阿若成为西路军主帅,奉命南下,注意力自然转移向关中。

同时,盖俊给父亲盖勋的信中,隐晦地提到若是按照他的指示,屯兵高陵,必不致长安有此危险。话里话外意思,长安落到如今这等险境,是盖勋一手造成的。

盖勋看罢书信,心情沉重,起身缓缓走出大帐,顾视西南,那里,是长安的方向。他的眼神不复坚毅、锐利,反透着一股茫然。扪心自问,自己,真的做错了吗

韩遂军事才能一般,手段却极高,而今他率众杀入京兆尹,兵逼长安,使盖俊颇为被动,再不敢耽搁,一边征集司隶所有船只,自将河东大军,日夜不休的横渡黄河,与盖胤、庞德、关羽三部大军会师华阴,一边命令杨阿若的西路军沿途返回高陵。

就在盖俊渡河的同一天,晋阳,骠骑将军府,主院。

蔡琬腹部高高隆起,看其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坐蓐,不得端坐,只能斜倚长榻。她眉如春山,眼若秋水,乌丝高高盘起而髻之,意态略显慵懒。

蔡琬伸出素手拿起文牍,眉目流转,细细观之。

她不仅是盖俊的贤妻,还是贤内助,盖俊常叹她若为男子,必为国士,因此每出征在外,未免臣子趁机专权,令刺史部事无大小,皆需通禀妻子。

蔡琬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她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多是建言,很少直接插手政事,并州上下皆美誉之。

文牍上面是一项人事任命,西河郡长史李进任上病故,别驾王信、治中李牷直接拒绝了太守崔均的推荐,共举孝廉、上党人陈盛为新任西河长史。

孝廉为出仕正途,盖俊当年便以举孝廉,入宫为郎进入大汉国官场。并州名归朝廷,实则自立,孝廉名额与朝廷不同,无论郡之大小,每年皆可举荐三人。而选出的孝廉,不去京师,直接进入并州刺史部,随在大吏身边学习治政之道,优者外放地方,劣者留下,乃至劝退。

陈盛这人蔡琬知道,出自上党陈氏,乃名臣陈龟之孙,度辽将军陈纪四弟。其人在刺史部一干孝廉里,表现中等偏上,既无大才,也非庸人,底子不错,加之出身背景强大,举孝廉,入州府半载有余,而今外放六百石,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蔡琬对此没有意见,遂放置一边,又拿起另一篇文牍,这是云中太守乐贺、定襄太守王邑、雁门太守郭缊联合发来的战报:夏初,鲜卑、杂胡数千骑劫掠边地诸郡县,五月中,汉军于云中、雁门、定襄边界武进一带将之围住,与战,大破之,斩首千余级。最后附上立功将士名单,以雁门郡都尉杨寿功高封首。

看到杨寿之名,蔡琬露出淡淡的笑意,其本是安定最有名的马匪,因面上密须,绰号杨大胡子。后黄巾卒起,盖俊征召凉州义勇之辈共赴关东,杨寿解散部曲,独率亲信数十人投军,多年来战功无数,对盖俊忠心耿耿,由他坐镇北方,边境无忧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