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汉贼 > 分节阅读 182

分节阅读 18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的影响,单说距离,河南尹与颍川比邻,从雒阳到颍川边界不过二百里,即使是颍川治所阳翟,亦不过五百里。

荀彧乃是颍川青年士子之冠冕,影响力极大,由他出马,事无不成,但盖俊心痒难耐,问道:“文若心中有人选吗如果有,为我说说。”

荀彧其实这几日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盖俊问起,张口说道:“有几个人选。颍川许昌陈文长,学识渊博,有清流雅望,命世之才也”

没想到荀彧才开口就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大才,盖俊迫不及待道:“文若说的可是陈太丘之孙,言“此儿必兴吾宗。”的陈文长”陈太丘名陈寔,字仲弓,因做过太丘县长,故云陈太丘。其人名气大到没边了,士人领袖李膺、贾彪、荀爽、韩融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其四年前过世,当时吊丧者三万余人,为天下第一盛况。不过论后世的名气,其孙陈群陈文长明显大过他,至少盖俊前世只知有陈群,而不知有陈太丘。

荀彧点点头道:“我说言之陈文长确为陈太丘之孙,陈令君之子。”陈令君即陈太丘之子,陈群之父陈纪,他同胞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和父亲陈太丘并称“三君”。陈纪初遭党锢,后董卓入京,强辟他为五官中郎将,不久又为尚书令,这也是陈令君这个称号的由来。陈纪厌恶董卓为人,知其必亡,不久前弃官归家,闭门不出。

盖俊轻抚琴弦,问道:“文若有把握请出陈文长”

荀彧笑着说道:“请出陈令君可能会有些困难,至于文长,我与他少年交好,绝无问题。”

“陈令君乃是天下士人之宗,我可不敢奢望啊。”盖俊说是这么说,眼中却有流彩闪过,明显口不对心。

荀彧自然也能看出,但他只能说尽力而为,天下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够请出陈纪。之后又道:“另外举贤不避亲,下官从兄荀悦仲豫,年十二即能说春秋。少年时家贫无书,每至人家,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今年四十有四矣,才智经论,无人能及。”

盖俊一脸茫然,不管前世还是今生,他都未听说过其人。

荀彧解释道:“其乃吾伯父,大龙之子,见阉人多用权,士多退身穷处,乃托疾隐居,人莫知其学识。”荀彧、荀悦父辈八人,号为“荀氏八龙”,荀悦之父乃大龙、龙荀俭,曾任朗陵县长。荀彧之父荀绲为二龙,曾任济南相,荀爽为六龙,名气最大,不久前病故。

“原来如此。”盖俊恍然大悟。

荀彧连荐两人,随后陷入沉默,同时面上现出一丝犹豫之色。

盖俊不由惊奇,问道:“文若何以踌躇”

荀彧道:“此人精通兵法,深有算略,智虑千里,良、平之才也。”所谓良、平,自然是大汉开国谋士张良、陈平,昔年汉阳阎忠便断贾诩有良、平之奇。

盖俊更加惊讶了,道:“既然如此,我求之不得,文若何须顾虑”

荀彧苦笑道:“其人有负俗之讥,恐不为将军所喜。”

盖俊眼睛微微眯起,所谓负俗之讥,指的是不谐于流俗而受到世人的讥议,小者酗酒、好色、爱财,大者侵占民利、鱼肉百姓、违法乱纪,好友许攸就是这样的人。

“颍川人,有负俗之讥,莫非是郭嘉”盖俊心思一动道:“这人姓甚名谁”

荀彧缓缓说道:“姓戏名伟,字志才。”

“不是郭嘉戏伟戏志才”盖俊苦思良久,从荀彧联想到曹操,隐约记得好像有这么个人,多亏了他与颍川早有交集,不然把他脑壳切开也想不起来。当即道:“文若所说负俗指的是”

“酗酒好色,放荡而不耐俗礼。”

盖俊放下心来,朗笑道:“此小节也,不失大节就好,文若只管为我请来。”

“诺。”

第三百零二章 戏志才

荀彧向盖俊推荐戏志才时,言其有负俗之讥,心中想到了另一个胸有韬略,而不治行检的人,他姓郭名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年不过二十二岁,自董卓入京后,其以弱冠之年隐匿名迹,秘密交结英隽,故时人多莫知之。反倒是同族郭图、郭援名气很大,是颍川年青一代的翘楚人物。

荀彧与郭图友善,阳翟辛评亦为至交,通过二人结识郭嘉,与之共论天下事,觉对方确为天下奇才,遂相交好。不过可惜的是,此人已身在河北,多半招之不来。

见荀彧若有所思,盖俊笑问道:“文若,在想何事可是尚有贤才欲荐”

荀彧摇摇头道:“颍川近年人才辈出,然或在长安,或在河北,余者不多,吾当全力而为,揽尽奇士。”

盖俊慨然而叹。荀彧所言一点不假,颍川才士被长安、袁绍瓜分大半,长安天子所居,是为正统,不仅有老一辈大儒名士在朝任公、卿、大夫,青中年一代荀攸、钟繇等人也在长安为官。而袁绍头顶讨董联盟盟主,名著四海,荀彧三兄荀衍、四兄荀谌、郭图、郭援、辛评、辛毗、淳于琼等皆投之。

两人又聊了些琐事,荀彧起身告辞而去。

盖俊坐台望外,目视着荀彧挺拔而消瘦的背影消失在美轮美奂的花园之中,目光没有收回,继续向远方延伸,略显迷离。时间进入四月,不知不觉间离家已三月有余,他,有些想念妻子孩子了。他想念蔡琬的贤淑,想念卞薇的温柔,想念盖嶷的懂事,想念盖谟的顽皮,想念盖霸依依呀呀的清脆稚音

次日,荀彧乘车往东南而行,盖俊则亲将一万步骑,巡视河南诸县。大军经偃师、巩县,出旋门关一路向东,来到荥阳。

荥阳境内不仅有天下第一粮仓敖仓,还产铁,建有负责冶铸的铁官机构。东汉于十三州置铁官百余,每处铁官下辖一个到数个大作坊,人数在数百至数千人不等。

河南荥阳、河内隆虑以及河东诸处,由于靠近京师,规模最宏大,亦有工官、匠官,直接锻造兵甲、器具,供应大汉国堪称天文数字的战具。

不过董卓撤退关中,显然没打算便宜了旁人,荥阳粮食被搬空,匠人也被裹挟走。

盖俊对董卓的小伎俩不在乎,荥阳根基还在,只要人力物力跟上,很快就能恢复。

盖俊自董卓进京后,入河内,争河东,再占河南,三河尽有矣。三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且因有供养京师雒阳的任务,汇聚天下最优秀的百工人才。一群优秀的匠人,可以让你的铠甲更坚固,武器更锋利,战具更精良,毫不夸张的说,足抵十万虎狼之士。

盖俊在荥阳呆了整整两日才再度起程,跨汴水而东,游诸县,直抵原武,此地距离陈留酸枣只有一线之隔。酸枣即去年关东联军盟誓之地,如今人去县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