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唯我独裁 > 分节阅读 265

分节阅读 26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集中营奴役一事曝光后,英国在欧洲政治上被完全孤立。

反观中华帝国则不同,经过中西战争、中俄战争过后,中华帝国已经崛起为世界强国并未欧美列强所承认。同时,中华帝国的外交政策灵活,同德意志帝国结为三年同盟,拉拢了欧洲同盟国集团站在中华帝国一边。妥善的跟俄国建立了军事缓冲区,跟法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谅解,安抚住了协约国集团。

同时,开战前,中华帝国大肆制造舆论优势,抨击英国是侵略者,为中华帝国发动对英战争提供了一个“被迫抵抗侵略者”的道义制高点,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

这样一来,中英开战前,英国就已经在外交上输了一招了。

中英两国互相宣战后,英国政府紧急向世界各地的英国殖民地发出了战争警告,并进行战争总动员令。

对于英国海军亚洲舰队在新加坡遭到偷袭后受到的严重损失,英国海军部电令莱昂斯元帅,命他集合剩余主力舰队,寻找中华帝国海军作战,要求他找回场,挽回英帝国海军的颜面。

海军部的命令于11月3日下达到新加坡亚洲舰队司令部,莱昂斯跟参谋长比尔中将经过研究,在英国亚洲舰队全体官兵们的报仇呼声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一些行动来稳定军心。

此时,新加坡港口已经被中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封锁,英国亚洲舰队被困港内。

莱昂斯为了避免被中华帝固海军封锁在港口内,失去制海权,造成被动防御局面,于是集合亚洲舰队主力战舰主动寻找战机,试图突围。

尽管英国亚洲舰队遭到重创,不过庞大的英国亚洲舰队实力依然很强。

莱昂斯重新编组了各分舰队后,新的亚洲舰队主力编成如下:战列舰分舰队:第一分队:反击号、决心号、活力号、高尚号第二分队:汉尼拨号、火星号、凯撤号、壁垒号第三分队:共和国号、新西兰号、印度人号、纳尔逊号第四分队:快速号、凯旋号、巴弗勒尔号、百人队长号巡洋舰分舰队:第五分队:勇士号、科克伦号、纳塔尔号、牛头怪号、防御号、香农号第六分队:én默斯号、贝德福德号、多内加尔号、贝里克号、肯特号第七分队:布雷克号、布伦海姆号、坎伯兰号、康沃尔号英国亚洲舰队的前三个分队是名副其实的战列舰分队,都是由305主炮和厚装甲的战列舰编成。第四分队的四艘战列舰主炮口径只有254

毫米,属于二等战列舰,其中快速级的装甲只有217毫米。

第五、第六、第七巡洋舰分队基本上都由一等巡洋舰编成,莱昂斯认为英国的二等和三等巡洋舰已径过时了,根本不是中华帝国海军的对手,所以他把14艘正义女神级二等巡洋舰,5艘光明女神级二等巡洋舰,搬马拉松级三等巡洋舰等从主力舰队分离出去,编为港口防御舰队,负责防御港口。

尽管这样,莱昂斯深深明白,他手里的英国舰队固然可以跟中华帝国海军打一仗,但是取胜机会不大,因此他的突围计划是准备等到印度洋舰队赶来增援时,里应外合跟中华帝国海军来一次决战。

中华帝国同英国的核心利益冲突区就在香港岛,因此一旦中英开战,香港岛的争夺战必将是重点。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殖民地的历史。

香港全境的两个部分香港岛,九龙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两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只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在中华帝国全面推行禁烟禁毒之际,在香港的中〗国人却依然遭受着鸦片的毒害。在190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对香港是这样描述的:“香港娄维多利亚港常给人一个生气勃勃的印象,在一日之内曾经有多达240响礼炮鸣放,首府「维多利亚」人口超过166000,其中6000是欧洲或美国人。鸦片仍然是香港注小镇的经济命脉,因为香港没有制造业。”尽管中华帝国跟英国多次交涉香港主权和鸦片等问题,尽管废除了大部分中英不平等条约,但是英国方面一直拒绝交出香港岛和九龙两地,更是拒绝在香港禁烟缉毒,由此也成为中英矛盾的焦点问题,大战的导火索。

早在两年前中英关系紧张开始时,英国香港总督府就根据1903年香港岛防卫大纲规定,由1903年2月起,香港便开始展开其预算高达五百万英榜的防御计划。1904年底,刚上任的港督艾斯顿爵士

tn认为香港难以防守,曾建议香港列为国际公共租界区,作为不设防城市,依靠国际力量阻止中华帝事入侵,并停止所有防御计划,但遭英国议会好面派的反对,认为香港一定要保卫。

所以,香港的防御计划继续进行。1905年7月,越来越紧张的中英关系,导致港英政府通过了紧急条例,表面上保持跟中华帝国的联系,实际上积极备战。

港英政府开始规定英藉成年必需入伍保安团,又通过条例港督可随时征用市民财产,主要包括楼宇及汽车。10月末加拿大来了一船援军,因其军队训练不足,对防卫香港作用不大。不过,虽说加紧备战,幅度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在艾斯顿爵士上任港督的时候,香港仅有英兵和印籍英兵约11000人,再加上本地保安团1387人。此外,在他上任以前,英军驻远东三军总司令曾向英国首相请示,要求增兵香港布防,但英国首相认为香港根本无险可守而加以拒绝,由此可见,香港在中英战争爆发前夕,防守仍然十分脆弱。此后艾斯顿爵士亦未有任何进一步的增兵行动。

香港的防御计划包括香港岛及九龙多处,以及维多利亚港的东西入口,并均建立了多座重炮及口径16寸的巨炮,港岛沿岸建立70多座机枪堡,港岛沿维港北岸满布铁丝网,大海也满布铁链,只留青洲琉璜海峡供船只出入。香港岛的山头亦建立了多座碉堡及掩蔽体,例如渣甸山上有搪机枪堡,对阻挠中华帝前进发挥了很大作用。

就在中华帝国海军偷袭新加坡港后数小时,即光华5年190511

月1日香港时间早上8时,由段芝贵所指挥的中华帝第23军以工兵及步兵作先遣部队一共五万军队从深圳进攻香港。负责防守香港的包括有英国、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华人保安团,总共约一万五千人。

然而英军自始即处于非常不利的的位置。中华帝不单在陆上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拥有飞艇和战斗机参战,英军的空中力量异常单薄,只得五架从中华帝国进口的侦察机可以使用。海军也只有一个巡洋舰分舰队驻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