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唯我独裁 > 分节阅读 65

分节阅读 6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恢复出厂时的船。

尽管李鸿章大力对北洋水师各舰进行升级改造,但由于各舰多年缺乏维护和保养,设备老化严重,很多军舰即便改造过后,其船也无法达到当时出厂时的标准,而扬威号甚至一半都达不到,最终拆除武器沦为训练舰。

政治方面。王士珍主要向王辰浩汇报了清廷最新的决策。自从王辰浩将美国大规模抛售白银的事情告诉给了朝廷之后,朝廷便展开了准备工作。光绪和翁同龢研究之后,觉得这是一次掌控朝廷财政大权的机会,因此光绪和他的帝党集团们极力主张实行金本位制,这个呼声得到了英法美德俄五国的强烈支持,同时光绪新扶植的康有为、梁启、谭嗣同等人也开始主张仿造日本变法图强。

光绪主张的意见一向会被慈禧反对,而这次又是明显的夺取财政大权,慈禧自然不愿意。而列强们看好支持的意见,又一向被朝廷的一批顽固守旧派所反对。

这样一来,光绪和列强们都赞同的金本位制改革便成了争斗焦点,在慈禧和一批守旧大臣们的阻挠下,金本位制改革计划泡汤。不过慈禧和那些守旧分子们也知道这次危机关乎朝廷大半的财政收入,一旦贬值一大半,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会给本就脆弱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于是争论当中,慈禧和那些守旧大臣们也试图另外寻找一个办法度过危机。

考虑到白银不可能无限制下跌,因此双方最终达成短期协议。朝廷暂时由原本的银铜本位制转为金铜本位制,短期内撇开白银以便应对银亏危机,等到白银价格稳定后再改回来。

这个折中最终被各方所认同,于是朝廷下令将户部和各省存留的白银向英法美德俄等国兑换成黄金,以便暂时执行金铜本位制。与此同时,民间赋税拒收白银,使得民间放弃收集白银转而向国内外商家银行兑换黄金来保值。

甲午风云第118章远东金融风暴2

历史上,1894年以前,清帝国经济总量还是世界第一。1895年时,清帝国因为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导致经济濒临崩溃,使得美国经济总量过清帝国成为世界第一。

如今,王辰浩的出现改写了甲午历史,蝴蝶效应有了一定的影响。1895年时清帝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保持了平衡,各占135并列世界第一,而第三位的则是英国的82。但因为清帝国的经济支撑是以农业房地产为基础,而美国和英国却是以工业为基础,至1896年3月,美国的经济总量达到142,清帝国继续下降至127,英国升至83,美国过了清帝国成为世界第一,英国第三。但这只是假象,清帝国的人口是英国的十倍,总量却不到两倍,生产力和生产效率5:1,使得清帝国依然是极其落后的贫弱国家。

清帝国虽然贫弱,但怎么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一个级经济体,其用于市场流通的货币规模极其庞大。

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年,世界白银年产量达到12亿盎司,约合34oo吨。这些白银基本上消耗在少数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内,中国、美国、墨西哥、日本和沙俄等国。而清帝国作为一个级经济体,又是实行银铜本位制的国家,按照其每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2o计算,其国内白银流通量将达到四亿两。

一开始,国内外的各大银行商们还微笑着接受清帝国官府和民间的白银兑换黄金的请求,但是清帝国的庞大白银流通量,四亿白银蜂拥套现黄金,使得大多数的银行黄金储备迅枯竭。由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金本位制,该国纸币和黄金等值兑换,因此很快国民又开始蜂拥套现各国纸币,造成各国在华银行的金融储备急剧下降,吓得他们立即停止兑现兑换,甚至关门。

而握有黄金最多的则是欧美国家,英国汇丰、德国德华、俄国俄华道胜、法国东方汇理等为代表性的国际大银行商们同样明白美国抛售白银将给国际银价带来巨大的银亏问题,因此他们很快拒绝对华白银套现黄金或者纸币。

光绪责令总理衙门负责跟各国银行商们交涉,希望各国银行继续开门兑换。2月15日,在英国公使窦纳乐的撮合下,汇丰、德华、俄华道胜、东方汇理、丽如、正兴等三十多家欧美银行商们组成银行团同总理衙门谈判。

英法美三国出于想要继续控制清帝国的海关,因此他们提出支持清帝国暂行金铜本位制进而转变为金本位制,不过他们要求清帝国向他们借款12oo万英镑1亿库平两白银作为支撑金铜本位制暂行的保证。以九五折扣95交付,年息五厘,限五十年还清,不得提前或一次还清;以海关收入作担保;偿还期限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必须由英国人充任,五位副税务司中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美国人,从而使英法美三国获得了控制中国海关行政五十年的保证。

德俄两国一直想插手中国海关,他们支持英法美三国提议,不过条件是要求把德国和俄国加进去。

除了政治考量,各国列强们经过研究认为,美国废除白银收购法案大量抛售白银肯定会影响国际银价造成银亏,各国商议的结论是白银和黄金的比值将由现在的1:15降至1:28,然后银本位制国家将面临大笔的银亏,为了扭转银亏,银本位制国家将会由政府出台法案重新回购白银,从而未来几年的白银走势将先跌入谷底的1:28,然后逐步恢复到现在的1:15,银价恢复稳定。就等于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变相的转为所有银本位制国家共同的白银收购法案。

这个结论得到大多数银行家和金融家们的赞同,作为国际大财阀们,他们认为可以左右白银走势的。因此各国大部分银行商们在对华开放白银兑换问题上达成一致。但有些银行不想承担太大风险,他们提出要清帝国将兑换比例由现在的1:15降至1:22才肯继续兑换,也就是变相的剥削清帝国的白银价值,提前造成部分银亏。这个提案最终在各国银行团内部达成一致,最后窦纳乐作为代表将他们的条件通知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认为一旦以1:22跟各国银行团兑换的话,还不如不换。现在市面上的银价虽然在跌,但是还没有跌倒1:22的程度上。此前不过是王辰浩危言耸听的提出这个银亏问题,到底能不能真的银亏到王辰浩所说的1:335,这谁都不敢肯定,尤其是几十家外国银行商们一致认为不可能降至1:335那个地步,因此朝廷方面开始犹豫,到底答不答应列强们的提议。

如果王辰浩是对的,那么1:22这个条件可以接受,比起跌至1:335时,清帝国将减少至少一亿两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果王辰浩是吹牛,列强们的金融家们的判断才是对的,那么清帝国恐怕立即会损失四千万两。一个是长远之计,一个是当前困境,对于不怎么懂国际金融运作的清政府来说,这个决定非常难下。

光绪帝命总理衙门和地方督抚疆臣们都表个态,到底该答应是不答应。

恭亲王府,作为总理衙门的王大臣,奕犹豫不决,呆在书房里闷了一整天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