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宋阀 > 分节阅读 480

分节阅读 48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沈择一拜:“官家博闻强记,岂是小奴可比。”

赵谌叹道:“与朝中大臣相比,徐卫还算是个实在人。他向朕阐述这桩桩件件,其实就是想说他能行,说白了,他想作川陕宣抚处置使。这种人反而可靠一些,想要什么直接说出来。朝中这些人,都自以为聪明,把朕当成少不更事的后生,哼。”

“这川陕宣抚处置使是何等要职徐卫身为武臣,恐不合适。再则,官家已经将陕西军政权力交付于他。”沈择进言道。

赵谌缓缓点头:“再看吧,日久才见人心,朕只见过他一面而已。近期,还是让王庶和他分理川陕军政,过几年王庶到了致仕年纪再说。若他能成,委他宣抚处置大权也没甚不行,若不成,再另选就是。”沈择将这些话记在心里,惟恐漏掉只言片语。

二月,李若水自河南府归朝,详细报告了此行经历。秦桧奉诏修复皇陵,果然是尽职尽责,如期完工。河南府境内,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恢复,士人军民都称赞他贤德。李若水的盛赞,并没有让秦桧得到什么好处,官家赵谌也只是指示有司嘉奖而已。

二月下旬,皇帝开公向大臣表态,现在川陕的班子足够应付,短期不考虑调整。虽然没有依从朱胜非等人的建议,让秦桧宣抚川陕,但也没有让他回朝。

许翰等大臣上奏,认为中枢缺乏地方经验丰富,且熟悉边疆军事的官员,这不利于中央作出正确切实的决策。这等于是挑明了向皇帝建议任用徐六。

赵谌心里也明白,朱胜非虽然忠心顺从,但缺乏魄力,因循守旧,确实得给他再配个能力较强的助手。遂下诏,将徐良夺情起复,结束守丧,任参知政事,与黄潜善一道,协助朱胜非处理中枢日常事务。

徐六这一上台,朝中积极抗战派大臣深受鼓舞。他们希望徐良能像清河郡王徐绍那样,强力推行新政,富国强兵,以图恢复。但徐六究竟成不成,就只能骑驴看唱本了。

再说徐卫回到川陕以后,先是在绵州停留,向宣抚处置司官员传达了赵谌的嘉奖和鼓励。随后便回秦州,立马召集陕西提刑司、转运司、常平司等机构的主官到秦州开会,告诉他们以后直接受制置司节制,又让各司长官汇报负责事务。紫金虎虽是武臣出身,但因为在陕西多年,各级官员,无论文武也无人敢小觑他。

陕西的情况确实比较具体,因为受战乱的影响,最为富饶的关中平原几乎成了战场遗址。其他各地的山区情况更糟,如果不是四川接济,陕西早完蛋了。

要重建陕西,首先就是抓农业,农业是一切的基础。而要抓农业,首先就是地要有人种。这一件,徐卫早就开始实施,数以万计的乡兵义勇已经在各地屯田。但仅靠这些人远远不够,必须得把逃亡别处的百姓召回来,让他们重建家园。

二月,徐卫直接在秦州,以川陕宣抚处置副使的身份发布命令。命令川陕两地各府州军县的行政长官,着手办理流民还乡的事情。

这是徐卫作宣抚副使以来,首次独立发布命令。这在陕西官员看来,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四川官员们就有些反应不过来了,拿着从秦州直接发来的命令茫然不知所措。

此事在绵州引起巨大争议,张浚就对王庶说,徐宣抚怎么能绕过宣抚处置司直接发布命令而且是面向川陕两地这置宣抚处置司于何地又置王宣抚于何地

王庶也觉得徐卫最起码应该主动来绵州沟通一下,再由宣抚处置司发布命令,而不是以个人名义。不过,作为徐卫的老长官,王庶肚量也不小,他安抚有异议的下属,说徐宣抚和我同为川陕宣抚副使,朝廷也没有再要求他“免签书本司公事”,也就是说他和我拥有同等的权力,因此他发布命令,制度上没有问题。

其实,王庶也不愿意因为这么一件事去跟徐卫争辩。再说,他都快退休的人了,还有什么好争的现在陕西也收复了,他也乐得洒脱,只求安安稳稳把这几年过了,然后去职养老。

不过,徐卫也会作人。他单方面发布命令,只是为敲山震虎,树立威信,并不是想把王庶压下去,自己来独管川陕两地军政。他也不愿意和老长官有隔阂。事后,他派人至绵州,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不熟悉行政程序造成的。王庶也表示不介意。甚至还向四川北部各府州县重发命令,让他们着手办理流民返乡。

陕西战前原有人口一百七十多万。但是宋代这个“口”是只计算成年男子,同龄fu女和未成年人不计入内。所以即便保守估计,陕西战前人口也应该有五百万左右。十几年的仗一打下来,就让人体会到了什么叫“锐减”。

因为现在战事结束不久,重建才提上日程,有司也还没有来得及统计。但好在徐卫为了营田,将光复区各地平民成年男子编为乡兵,就地屯垦。只要把这些地区战前人口和现有乡兵人数一比,就能大概地了解一下。

保守估计,十来年的战争,让陕西人口减少和流失了四成左右,也就是近两百万人。当然,得等到各地的流民回乡以后,才能准确地统计出损失数字。便无论如何,战争对于陕西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徐卫在皇帝面前说三年之内让流民返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陕西流民的逃亡路线,不外乎就是陕西西部和四川北部。但五年之内,陕西作到自给,却有很大的难度。战后重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说你让老百姓回到家乡,搭个草棚就了事。

重建的目的,是要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是最基本的。只为这个目的,徐卫就要列出数以千万贯计的巨额预算。老百姓返乡以后,官府要提供牲口、农具、种子、先期物资和政策支持,否则他拿什么重建。

很显然,陕西不可能拿得出来这笔钱。陕西都转运使刘赣,也就是刘子羽的老爹,把帐本拿给徐卫一翻,去年陕西税收多少三百万六十万贯,连四川的零头都不到,而且这还是受益于边界贸易,税收增长之后的结果。这三百多万贯,如今不用上交四川了,咱们陕西自己可以使用。

但用来干什么别说军费,别说重建,估计也只能拿来给文武官员们发俸禄。陕西要重建,还是靠四川支持。

第六百零二章父子大战

第六百零二章父子大战

建武六年,大宋从东到西都在埋头苦干。淮西、江西、荆湖各地扩充军备,除了招募壮士从军以外,也把各地投降招安的贼寇充入行伍,朝着小赵官家“精兵五十万”的目标稳步前进。

扩充军备最是耗钱,宋开国以来就确立募兵制,士兵的待遇普遍不错,史书上说“一人从征,全家得活”,也就是说一个人当兵,就能养活全家。现在朝廷要扩充军队到五十万,开支陡然增加。为了应付这庞大的消耗,大宋朝廷竭力理财开源。尽管徐绍去世,但他生前推行的新政,仍被继续施行。鼓励工商,远贸海外。

其实徐绍的策略,严格说起来并不能称为“新政”,因为它只涉及经济和军事两方面,与王安石变法相比,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徐绍的新政虽然有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政策的推行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赵谌很着急,钱不够用,朕五十万精兵几时才能练成此时,年轻皇帝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他选择了最便捷的方法,大幅裁撤冗员,削减官员待遇。除了俸禄津贴以外,还大力减少高级官员荫补子孙为官的名额,尽量减少吃皇粮的人。

大宋开国之初,就定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朝廷优待官员士人。在赵谌之前,没有皇帝敢这么大张旗鼓,多管并下地削减官员福利。

朝廷之震动可想而知。再加上赵谌虽然锐意进取,朱胜非也倾向主战,但这君臣二人谁都没有那个魄力去从根本上解决太上皇的问题。便得建武六年的杭州行朝陷于ji烈的争执之中。

许翰建议清除那些“既立于勤政堂,又奔走于德寿宫”的官员,赵谌和朱胜非都以牵涉过广为由不能痛下决心。而太上皇赵桓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