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宋阀 > 分节阅读 479

分节阅读 47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禁丰,勤政堂。

虽然已经立cun,但杭州还是有些寒意,堂中生有一座火炉,将宣室烘烤得暖和。赵谌拥一身冬装,正坐于御案后奋笔疾书。他的字学的是祖父赵佶,只是远远没到达道君的笔力和风骨。不知道为什么,赵谌虽然专心地批阅奏本,可他脸上却时常不自觉地露出微笑。

沈择在旁边看得有趣,忍不住问道:“官家,何以如此喜悦”

赵谌愕然:“什么”

“xi奴见官家批阅奏本时”常露笑容,若非欢喜得紧,怎会如此”沈择道。

赵谌闻言”将笔一放,脸上笑容更甚。推开盖在腿上的皮裘,他站起身来走了几步,笑道:“自道君宣和七年宋金开战,至今十七年。十七年间,北夷每每南下,所过之处城池崩坏,百姓流离,为我朝开国未有之变。而如今,金人竟然于各条战线上均作守势,这莫非是女真人江河日下之兆”

沈择最懂皇帝心思,马上顺着话说道:“从官家初登大宝,王师便已止住顽势,几年间更是连战连捷,中兴指日可待。”

赵谌大喜,坦诚地表示道:“三皇五帝以降,中〗国之圣君不少。朕不才”不敢作圣君奢望,惟愿史书留一笔”只称,中兴”愿足矣。”这位英气勃勃的天子”倒也实际,不去追求所谓“千古圣君”,只愿后人提起他时,誉为“中兴之君”,便心满意足了。

“官家,朝中有朱相黄相”替圣上分担国事,朝外有折、何、赵、徐四帅统率王师。文武并驰”中兴不远”,沈择这句话,听得赵谌甚是受用。自古以来”创业维艰,守成不易,中兴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大宋能在朕手中中兴于世,上无愧于祖先,下无愧于黎庶,帝王作到这个份上,夫复何求

“官家,朱相黄相堂外求见。”一内侍入内禀报道。

赵谌一挥手:“宣。”

朱胜非黄潜善快步而入,这两位宰相年纪相当”都过u甲。履历也相近”都是从地方起家干上来的。

“二卿所为何来”,赵谌婆回身去,笑问道。

“陛下,cun耕将近,大臣们商议,以今为宋金和议后昔年,百废待举,官家宜行,藉礼”劝民农桑,以奠邦基。”朱胜非奏道。

所谓的“藉礼”就是指每年cun天,皇帝亲自或者派遣大臣代表,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先农氏”,”也就是神农氏。在这个仪式中,高c部分”就是皇帝亲自扶犁,以示“先天下而耕作”彰显皇帝和朝廷重视农业,寄托劝勉农耕之意。

第六百零一章军政一把抓

第六百零一章军政一把抓

赵谌沉思半晌,说道:“国家每每举行仪式,耗费不少,如今三大宣抚司扩充军备,到处都要用钱,以朕之见,能从简就从简,卿意如何”

朱胜非似乎并非专为此事而来,顺水推舟道:“既然官家休恤,从简亦无不可。黄相以为呢”

黄潜善这个人倒是不简单,他最先是站在蔡家父子这一边,等于是道君旧臣。但赵桓登基,他能不受牵连,甚至一路作到尚书右丞,恐怕不是运气所致。等到徐绍朱胜非等人发动政变,他亦在遭清洗之列,贬到外地。如今又东山再起,而且是官复原职,实乃异数。

首先与那些三不知宰相相比,他的行政能力很强。他作副相,分管农田水利等事,在职期间,各地水利建设卓有成效,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灾害,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储备。他或者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但却本职工作相当不错。即使被贬之后,在地方上也政绩斐然。

在被徐绍赶出中央以后,他跟其他的太上皇旧臣不一样,还是时常上书言事。而且这个人的立场并非泾渭分明,善于审时度势,比方说在赵桓被迫退位,大宋在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之际,他既没有唱衰,也没有捧杀,而是上奏称,朝廷应该借此机会,狠抓农商,积蓄国力以备异日再战,反对立即举兵北伐。这跟朱胜非的政见不谋而合,从而引起了注意。

“臣附议。”黄潜善说道。

“既然二卿都赞同,那就这么定了。”赵谌点头道。

朱胜非此时看了黄潜善一眼,后者思索片刻,奏道:“官家,目前一桩要紧的事,朝廷当速速裁定。”

“哦黄卿所谓何事”赵谌一边问,一边想着,最近也没甚么要紧的事情吧

“自徐处仁以太傅致仕,川陕宣抚处置使一直空缺。当时,因恰逢南北和议,所以没顾得上这一桩。如今,朝廷应该作出安排。”黄潜善道。

朱胜非立即跟进:“不错,川陕两地乃国家强兵所在,长官不可空缺。如今虽有王庶暂摄政务,终非长久之计。”

赵谌闻言问道:“宰执大臣议过没有,谁来接任比较合适”

黄潜善想了想,答道:“川陕重镇,必托相宜之人。臣等以为,还是当以二府大臣出任较为妥当。此前李纲、徐绍、徐处仁三位,都作过东西二府的长官,不如此,不足以震慑地方。”

“那现如今二府之中,有合适的人选么”赵谌问道。

朱胜非此时接过话头:“臣等议定,有两人较为合适。一是原川陕宣抚判官徐良,二是西京留守兼判河南府秦桧。徐良在地方上历练多年,此前在川陕也协助长官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