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宋阀 > 分节阅读 469

分节阅读 46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徐卫一声苦笑:“我更不济,三叔也是年前写信给我,可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把回信发出去,叫人好生遗憾。”

徐良转过身来,两眼通红,问道:“你给五哥说了没有”

“这种事怎能瞒我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派人去了延安。没奈何,兄弟几个都脱不得身,你权作代表,替我等尽一份孝心吧。”徐卫道。

徐六点点头:“我下午就动身,快的话,看二十天能否赶回行在。老母受此打击,也病倒在cuáng,八妹到底是嫁出去的,我这次回去,可能要和你六嫂多呆一些时日。”

“应该的,此间有王宣抚和张参议等人,你应该不必担心。”徐卫道。

徐六一伸手,两兄弟都坐了下来,徐六沉默片刻,说道:“有件事一直想跟你商量,上次你到绵州送徐宣抚,也没停留,正好走之前跟你说说。”

“何事”徐九问道。

徐六好一阵没说话,像是在琢磨,良久道:“你看,现在徐宣抚告老致仕,你和王宣抚同为最高长官。但你因为朝廷有明确态度,不管本司事务。你觉得,王宣抚有可能顶上去么”

徐卫一时不语,王庶在川陕多年,资历很厚,大家都很敬重他,对方也熟悉地方上的情况,按说顶上去是有可能的。只是,他也六十好几的人了。

“这个真不好说,按理,他顶上去是顺理成章。但他年纪大了,离致仕没几年。这时候顶上去,好像没多大意义。”徐卫说道。宋制,武官员到七十岁,就需要自请致仕,恋位不去者,御史台要加以弹劾,勒令退休。但也有例外,武臣因为其特殊的作用,往往不受此限,很多人都在任上去世。臣里头,个别元老勋贤和受皇帝宠信者,也可以例外。但总的来说,七十致仕制度,臣比武臣执行得严格。

徐良听罢,沉吟道:“是啊,不好说。”

徐九知道堂兄的用意,王庶如果被升任宣抚处置使,毫无疑问,现任宣抚判官的他就极有可能顶宣抚副使的缺。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朝廷从转运司和提刑司的长官里挑一个出来补这个缺,不过可能性不大。一旦徐六作了宣抚副使,等到过几年王庶致仕,这川陕最高军政长官,水到渠成的就应该是他了。

想到这里,徐卫动了动身子,唤道:“六哥。”

“嗯”徐六侧过头。

“你打算扎根川陕”徐九问道。

对于堂弟问这个问题,徐六显得有些敏感:“怎么不行”

紫金虎摆摆手:“不是,我是觉得,你不止这一条路。”

徐六不说话,他揣测着堂弟的用意。徐家这个最小的弟弟到陕西已经多年了,他的资历已经足够雄厚,战功更是累累,论名气声望,至少两河、川陕、原没有人不知道他。根据父亲生前的来信,朝把他和折彦质等人并列为宋金事变之后成长起来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现在已经是三镇节度使,又挂宣抚副使头衔,莫非也望着川陕最高军政长官的位置

思索时,便听堂弟道:“三叔去世,兄长作为我们家这一辈里唯一从的人,你应该走他的路。”

听到这话,徐良心头一跳,这个问题他自己真还想过,只是没料到堂弟也在琢磨。因此试探道:“老九,你说说看,怎么个走法”

“三叔当年是武阶换的资,兄长是直接走的科举,你高得多。如果我没记错,你在枢密院干过,又在东京留守司勾当有年,再到陕西从参议到判官,资历已经磨够了,完全符合回京的条件。”

他两兄弟相处这么多年,这些问题已经可以摆在台面上来说,并无顾忌。

“你到底是带兵的,这里面的水深水浅你不晓得。资历够有什么用我现在是正三品,就算平级调回行朝,估计管干六部,现在宰辅集权,六部尚书都是听吆喝的。能有什么发展”徐六摇头叹道。他只差没明说,虽然作为臣,没谁不想跟诸葛亮和张良那样,当宰相执政,“亮辅良弼”,但情况这么具休,还不如在陕西更有前途。若能作得宣抚处置使,更有施展的余地。看看徐处仁,当年他可是首相,结果相位上平平无奇,到了西部却建得如此大功,风风光光地告老。

“那你就自己争取,不用等他们安排。”徐卫语出惊人。

“什么意思”徐六真糊涂了。

“这次回去,官家肯定亲自召见你。你在地方上历练这么多年,朝有哪个宰执大臣比得上他们不了解局势,只会高来高去。你应该让官家看到你的长处,兄长是xiong有经纬之人,难道比不过朝堂上那班暮气沉沉的老前辈”徐九一本正经道。

徐六陷入沉默,不得不得承认,堂弟的话打动了他。如果真能在枢有实质发展,那肯定比在地方上好得多。沉思良久,他突然问道:“老九,如果,如果我作川陕长官,你会支持为兄么”

当日下午,徐良携妻与子启程赴江南,而徐卫一反常态,没有和从前那样立即启程回陕西,而是留在绵州,和王庶,张浚等人探讨川陕两地今后的走向。王庶是个忠厚长者,没有多心,再加上对方也是宣抚副使,遂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与徐九交换意见,会谈颇有成效。

三月底,川陕宣抚处置司基本上拿出了战后施政纲领。王庶和徐卫的意见比较统一,都认为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