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宋阀 > 分节阅读 189

分节阅读 18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可以耿南仲为代表的大臣则持反对意见,他们建议往南退,去江宁。去镇江。去杭州。哪里都行,就是不能去陕西。而且话说得非常直白,信不过西军那班泼皮,除了披着张禁军的皮以外,跟匪盗有啥区别怎么能让官家身陷虎狼之地几十万强兵驻扎在那里,万一有个。别人脑袋一热,提兵作乱,怎生了的江南繁荣富庶之所,更兼水道纵横,女真人在马背上了得,但你敢下水来么

就这么在详议司里吵是不可开交。官家听完这个听那个,始终拿不定个主意。今晚,宫里突然来了内侍,说是天子紧急召见,莫非皇帝下定决心了

轿子停了下来,徐绍知道,到禁中了。下轿的时候,他甚至不得不抓着官桥的抬扛,内侍一见,赶紧过来扶住。一路穿于宫中,徐绍见内侍、宫娥、官员往来奔走,一片慌乱。心头一震,这是在准备撤离官家已经作出了决定,只是。退往哪处陕西江南

奋力加快了脚步,不多时至垂拱殿外,早望见耿南仲、何栗、折彦质、秦擒等人候在殿外。与往常的稳如泰山相比,此时,这些朝廷要员们个个踱步不止,显得异常焦急。一看到他来,除了耿南仲,其他人都围上前,七嘴八舌地问着。

正乱作一团时,殿中内侍出外宣诏,言官家召见。众臣慌忙入内。望见天子坐于御案后,一动不动。面上看不出来丁点表情,浑如泥胎一般。

推金山,倒玉柱,礼数还没尽完,赵桓的声音突然响起:“联意已决”。

第一卷第二百六十七章总攻在即

当一班执宰大臣从垂拱殿出来,不管心情如何。俱都厕凤皮几不敢丝毫迁延。何栗出了殿门,便立在台阶之上,手抚栏杆,眺望皇城。从战国七雄的魏国开始,开封就酝酿了自己的王者气象。此后,梁、晋、汉、周四朝都在此建都,大宋开国,太祖皇帝定都于此,经历代先王苦心经营,东京方有今日之规模。可如今,大宋遭遇了立国一百七十余年来未之有变,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东京已经成为女真秋夷眼中的一块肥肉。非吃到嘴不可官家不得已,只能离京退守了。

“何相,走罢。”身旁响起一个声音,何栗侧身视之,乃御史中承秦栓。一声长叹,何灌最后看了一眼这王者之都,举步下了台阶。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重返中原”,

凡是在“详议司”挂了名的重臣都出来了,却独独不见枢密使徐绍。

赵桓在宣布离京退守的口头诏命后,他被单独留了下来。此时垂拱殿内,君臣二人相顾无言,好大一阵后,官家吩咐道:“给枢相看座。”

内侍省都知钱成搬了张凳子,徐绍谢过之后,缓缓坐了下去。当天子留下他那一刻起,他心里就大概猜到是什么事情了。自唐宋以来。皇帝亲征或出巡,必留亲王或重臣守京师,称为“留守”本朝立国,置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除东京外。其余三京各有留守,但都是由当地行政长官兼任,并没有多少特殊的权力。今日,天子在口诏退守南边后。单独留下自己,其用意不言。

君臣两个各怀心事,偌大个殿上落针可闻,良久,赵桓唤道:“徐卿。”

“臣在。”徐绍起身应道。

赵桓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说话,继而道:“自联登基以来,政事一块。宰相接连换了多人。惟独军务。始终托付于你,任何人建议更换枢密使,联都不予理会。贤卿可知这是为何”

徐绍闻言,岂能不知这是官家先给自己戴顶高帽,随后再派差遣遂答道:“臣掌兵务多年,深恐有负圣上所托,夙夜不安,诚惶诚恐。”“徐卿不必过谦,你虽是武臣出身。但却是饱读诗文,广治经典,才学不下于朝中宰相。尤其是行事谨慎,为人忠义,最让联放心。纵观满朝文武,说句心里话,能让联视为臂膀的,只有爱卿一人呐。”赵桓这顶帽子简直高到房梁上了。

徐绍一脸的不安,欠身道:“臣愧不敢当。”

“想联即位之初,朝野内外危机四伏,若不是你们徐氏一门舍身奋战于外,竭力辅佐于内,联岂能安坐这金殿之上徐氏的功劳,联心里有数。”赵桓异常严肃地说道。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职责所在,不敢居功。”徐绍顿道。

赵桓赞许地点了点头,话锋一转,作难道:“金寇狰狞,联为家国天下计,不得不暂离东京,退守南方。可这历代先君苦心经营之地,必须有重臣留守。两河、陕西、中原的抚战大业,也要人代为主持。联苦思多日,满朝执宰没有谁具备这等才干威望,止有徐卿你”

虽然早就料到是这么回事,可当清清楚楚地听在耳里后,徐绍心头仍旧不禁一震

“爱卿是武臣出身,早年征战西陲,屡立战功,可谓深通兵务。后转文阶,历任州、府、路行政长官,政绩卓著,官声极佳。联思来想去,唯有你这般文武全才。方能担此重拜替联留守东京,主持大局”赵桓语毕,玄意停了一停。片刻之后又才问道“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这后半年纯粹就是走个过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金口一开要我留守东京,我有讨价还价的余的么徐绍略一沉吟,站起身来。

赵桓一直注意着他,坦白说。留徐绍守东京,他也有些不舍。徐绍此人办事妥当,为人低调,又善于体察上意。最要紧的是,他文也来得,武也来得,每遇大事朝中多凭他出谋划策。可是,自己一旦退守南方,对于北面的抗金大局难免鞭长莫及,必须要有人暂时主管。何栗、耿南仲、徐处仁、黄潜善,这些人行么折彦质倒是文武双全,可他太年轻,威望资历都不够,难以当此大任。数来数去,也只有徐绍了。

“臣同胞兄弟三人,两位兄长皆死于国,臣愿继二兄之遗志,以死守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