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宋阀 > 分节阅读 178

分节阅读 178(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赵桓点点头,示意他坐下,耿南仲似乎还想说什么,他已经摆摆手道:“罢了,联已经用他作招讨使。若不尽付权限,倘若军中有紧急事务。一些将领跋扈抗命,岂不坏了大事就依仲古所奏。

此事议定。心寸论一些其他军政要务,临近中午,天子宣布散去。却留下了耿南仲、何栗、徐绍三人。

“随联走走。”赵桓缘出中。

后头;位大臣,虽说腹中都是空空如也,但官家话了,怎敢不从遂若即若离的跟在后面,只有耿南仲跟赵桓落下半个身,何徐二人都隔着一步远距离。走了好一阵。一直到了垂拱殿附近。赵桓才开口打破沉默:“金人三度南下,不足为奇他说这话时,并没有带着任何情绪,看得出来,现在这位大宋天子已经不像刚刚登基时那般战战兢兢。

“联所忧者,东京无险可守。”

从前,东京还有河北作屏障。黄河作天堑。可现在河北为高世由所窃取,而黄河对于金军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题。对方现在非常清楚哪里可以强涉,哪里可以船渡,什么时节用什么方式,已经是轻车熟路。虽说张所在大名府设立了招抚司;但一旦金军大举南下。他是绝对挡不住的。

以前吧,总想着拆东墙补西墙,四处调兵勤王,把偌大个国家搞得鸡飞狗跳。种师道去世之前,就提出了由大臣代守东京,天子退守关中的策略。当时,赵桓不以为意。可当斡离不的东路军几乎打到东京城下时,他才知道,这位军中元老的建议,确是真知灼见。

迁都,难度太大,赵宋开国一百七十余年,东京是历代先王苦心经营之所,一旦谈及迁都,反对的声浪不用想也知道。那么退而求其次。联不迁都,只是在战时暂且退守某处,以策万全,这总行吧没想到,仅仅是这条,也招致了朝臣的强烈反弹。大臣们援用苏东坡的言论。以周王朝为例子,认为周朝的过错,没有比周平王东迁洛邑更大的了。如果官家现在放弃东京,迁往别处,将动摇国本,使天下军民人等之心浮动不安,引起大规模的恐慌。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他们要求皇帝,以死守社稷。

“官家,老种相公去世时就奏过。退守关中,以策万全。朝中大臣多因循守旧。只顾抱死理,全然不顾陛下安危。社稷何谓社稷天子即社稷只要天子无恙,大臣军民便有指望,若天子有失,那才是动摇国本臣以为,此事陛下宜乾纲独断”。耿南仲跟了赵桓十几年,皇帝心里在想什么,他是最清楚不过的。要不然,当初名列“四贼。的撮鸟们,其他三个,不是贬谪就是流放,独他还高居相位。

不过,“乾纲独断”这意见,却不是他最先提的。赵桓听罢就看向徐绍笑道:“当初徐卿也是这般对联说,只是,这悠悠众口”

徐绍见状垂道:“官家,宣和靖康年间,金人迅摧垮两河防线。我朝频频失利,原因就在于措手不及。经历两次女真南寇之后,我朝已逐渐扭转一溃千里之局面。从今往后,就是种公遗表中所述的长期拉锯。这个,时期最为关键,在两方实力不复巨大悬殊之际,就不再是比强弱,而是比对错,看谁出大砒漏

“那枢密相公认为,退守别处是大彼漏”耿南仲侧问道。

徐绍摇了摇头:“最大的砒漏。莫过于天子有失。”

君臣四人立于垂拱殿外,赵桓望着这所先君们累代构建的皇城,长叹道:“非是联不欲守祖先基业。实在是形势所迫。为长远计,不得不如此啊。”

一起嗟叹一阵,官家又问道:“那么依三位爱卿之见,倘若,联是说倘若,金军仍旧分两路而来。一路攻河东,一路经河北山东而寇京师,联退守何地为宜”

“莫如关中”何栗抢先答道。

“为何”赵桓

“关中汰野千里,更兼六路强兵集结于此,官家若往长安,可保无虞。且京兆一地,为关中诸府之。李纲这几年经营得颇见起色,陛下居关中,连据秦雍,领天下而亲征,可图中兴”何栗这几句话说得是掷地有声,颇有见识。

赵桓听罢,连连点头,似乎有认同之意。徐绍适时进言道:“官家,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陕西有变,也可经汉中而入蜀。四”多山,地势险峻,不利大军驱驰,自保绝无问题。且天府之国,物产丰饶,若据此处,北人难涉大江,东南之地亦的保全。总而言之,据川陕,则天下可图”

“好二卿所言,甚合联意”赵桓沉声道。

又说一阵,皇帝大概也觉得时候不早,大臣们定然是腹中饥渴,遂笑道:“诸卿且去用饭,容联再细细思量,不日必将决断。”

徐绍何栗都告退,耿南仲却迁延不动。他是赵桓作太子时的东宫旧臣,关系自不一般,待其他两臣走后。皇帝问道:“希道还有何事”

不料,耿冉仲语出惊人:“若听徐绍何栗之言,官家危矣

“这话从何说起”赵桓皱眉道。

“官家试想,那陕西六路既是国家重兵屯积之地,更是虎狼之穴西军尽是些粗鄙军汉,不慕圣道。李纲身为陕西宣抚使,尚且没奈何,何灌又为制置使,一样地指挥不动。西军虽能战,但其跋扈之状。累累不胜枚举,军纪之败坏。举世共知陛平居陕西,是置身于虎狼之中,倘若有个闪失,如何是好”

听了耿南仲一席话,赵桓细细一想,眉头拧得更紧。走出几步后。猛然回身道:“这话你从今往后不要再提,联心里有数。”

耿南仲忙一揖到底:“遵旨。”说罢,小跑着跟了上去。

九月下旬,李纲亲自写信给种师中。要调他部下的王禀赴河东徐卫招讨司听用。种师中根本没有考虑。立即命王禀启程。徐彰当初是种诗的心腹悍将,而种愕就是种师道。种师中兄弟的伯父。种师道得官。还是因为这位伯父的恩荫。算来算去,现在声名渐盛的徐家将,还走出自青洞城的种家将,种师中怎会吝惜一员部将更何况,种师道去世之前,曾经给弟弟写过信,其中就提到了徐卫。说我们青洞城一系,传到现在,后继无人。所幸。徐氏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