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宋阀 > 分节阅读 140

分节阅读 14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徐绍敏锐地察觉到。文官集团对武臣的清算开始了,徐彰因为功劳太大,名气太响,又有自己这个作枢密使的弟弟在,暂时没人敢动他。但以二哥的性格,早晚会惹祸上身,不如学老九,离朝避祸。

本来,他有意将哥哥安置到陕西,因为朝廷有不成文的规矩,对于将门,“父子兄弟皆隶一军。”这看起来似乎与宋代“崇文抵武”的国策相违背,其实则不然。在宋代实行募兵制的情况下,以“天下失职狂悍之徒”组成的军队地位低下。军人以从军为职业赡养家庭,也只能以军营为家。因此,军人子弟既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也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于是举家从军便成了必然。

而大宋历代统治者从稳定军队和兵源的目的出,也有意培养军人子弟安心军营。如宋真宗就曾表态:“联念取农民以实军伍,盖非良策。惟军伍之家悉有子弟,多愿继世从军,但虑父兄各隶一军,则须分别,以此不敢应募,今可晓谕许隶本军。”

当时的枢密使王钦若附和道:“此辈常从父兄征行,兵甲位伍,熟于闻见,又免废农亩而夺耕民,真长久之画也。”

因此,北宋的将门大多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老都在同地为官。朝廷也不怕他们坐大而起异心,因为有“更戍法”在,一地的禁军在卫戍一段时期后,便要调往他处,这便是有名的“将不知兵,兵不识将”

扯远了,徐绍这个安排徐彰却不同意,说如果放外任。宁愿到山东。当时,山东贼寇为祸尤巨,甚至有自称“天公”者。徐绍遂请何栗奏请于官家,将徐彰任命为京东西路宣抚副使兼制置使,前往坐镇山东。可朝廷实在没有部队派遣,结果徐太尉偌大个官,还是节度使,只带着不到三千人前往山东上任。

“禀枢相,陕西有公文到。”张俊整理衣冠,确认仪表堂堂之后,方才入内禀报道。

“哦拿来我看。”徐绍近来一听到是陕西来的消息。心情都大不一样。李纲是个干臣。他宣抚陕西指定没错,咱们徐家几个子侄也不是泛泛之辈,想来必是好消息。

等看完李纲的奏报之后。徐绍大喜好小子,给你加个。“河东义军总管”本来是官家因你资历太浅,官阶也不高,怕人小觑你,故意拿个不太正式的职务抬高你的身价。没想到,你小子竟给鼓捣出二十几万人马

第一卷第二百零九章招讨副使

消绍是武臣出身,通过李纲这道奏报,他立即洞察到河索与河北颇有不同之处。河北地形平坦无所依托,但河东沟壑纵横,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纵贯南北,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所。眼下,河北义军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也没有朝廷的支持,各自为战,导致溃败。但老九这个“河东义军总管。很称职,二十几万义军,如果善加利用,会是一支颇为强大的力量。

对遏制李逆的扩张。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既然李纲上奏说。李逆亲临前线督战,且金军亦有可能出兵协助,那么陕西方面的确应该有所动作,断不能坐视金人侵占河东之地而无动于衷。想明白这些,当即撇下手头事务,带了李纲这道奏本出了枢府,直投禁中而去。

今日“详议司”未开,有司官员各在衙署理事。官家最近为诸多政策推行不动而忧虑。以致饮食不畅,卧病在床。徐绍入宫之后,问明官家在广极殿安养,遂径直而往。至殿外,遣内侍通禀之后,不多时传出官家口诏,命枢密使入见便是。

赵桓才干方面不说。但有一点比他老子强。那就是“音律声伎。一无所好,而且登基之初为鼓励军民,倡节约,一天只吃两餐饭。直到这次击退金军之后。方才恢复膳食。但徐绍入了广极殿。直感寒意逼人,天子的寝宫竟连个火炉也省了。心里着实感慨了一阵,匆匆而入,远远望见相耿南仲侍奉于御榻之前,正从内侍手中接过汤药。又取一个瓷杯,舀出一些,亲自尝了尝,这才双手捧给皇帝。

就这么一个细小的动作,就不难让人明白,当初东京民变闹得那么厉害,耿南仲位居“四贼”之,可如今李邦彦等人均遭贬谪,唯独他的地位不可动摇。原因何在这人在东宫伺候了太子十年,如今太子作了天子,还念着他的旧情呢。

“臣徐绍。叩见吾皇。愿陛平早日康泰徐绍于御榻毛前拜道。

赵桓披着锦被。正靠着床头半起,脸上没甚么血色,无力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嘶声道:“徐卿不必多礼,平身赐座。”

内侍搬来座椅,徐绍谢过之后落座下去,赵桓知枢密使掌全务,无事不会轻易入宫,遂问道:“徐卿入禁中所为何事”

徐绍一欠身,劝道:“请陛下用过汤药再说不迟

“无妨,些许小疾,便是不用药,也当自愈,你且说来。”耿南仲拿了软枕垫在他背后。使皇帝坐得舒服些,而后立在旁边,也不见回避。

徐绍闻言,便将那奏本递交内侍转呈君前,一面说道:“刚刚接到陕西李纲奏报,李逆接连侵占府州,但河东诸路义军同仇敌忾,纷纷予李军迎头痛击。如今。河东平阳昭德等府州云集两河义军二十余万。并有消息说,李逆已经亲率精锐兵临前线督战,金人也有可能会参与其中。李纲认为,义军应该善加扶持,在朝廷暂时无力掌控河东的情况下,借以遏制金人

赵桓翻看着奏本。对徐绍的话没表什么意见。倒是看罢之后面露笑容道:“爱卿这侄儿到确是干才。”

徐绍谦虚道:“都仰仗官家栽培提携,否则,徐九哪有今日。”

“若不是你这作叔父的从中作梗,徐九岂止才是今天这地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