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宋阀 > 分节阅读 139

分节阅读 13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用南朝叛臣掌管两河,在徐卫看来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金国本身不用投入多少兵力,也就不会消耗其多少国力,有两河缓冲区挡在前面,有利于他们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第二,两河是被侵占,大宋方面不可能完全无动于衷。但用南朝叛臣作为挡箭牌,让南人打南人,借以消耗大宋日渐空虚的国力。等到金国元气恢复时,再以两河为跳板,一举而灭宋。

听完徐卫这番剖解,沉稳如李纲者,也不禁冷汗连连,为之色变。世上都以女真为秋夷禽兽之辈。仿佛此等化外之民还在茹毛饮血一般,但据此看来,金人用心之险恶。令人震惊如果被徐九不幸言中,那么三两年之后,金军复来,无异将会是大宋的灭顶之灾

可东京那些人,还在为此次击退强敌而沾沾自喜,甚至看不到眼前的隐患,终日争吵不休。可恨自己被迫离开中枢,无法参与朝政,纵使有心,却苦于使不上力。让李纲宣抚陕西,虽出自耿南仲之手,但源头却在赵桓身上。

原因无他,一个臣子的声望如果登峰造极,到达了万民仰望的地步,那么皇帝就坐不住了。李纲是强硬主战派的领袖人物,不但得到了军民的拥戴支持,连读书人也对他推崇备至。这才有了陈东等太学生围宫请愿,要求将他官复原职。这让刚刚。登基,满心想有所作为,极力争取民心的皇帝情何以堪只能把你撵出政治核心,丢到挟西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徐绍明明可以让徐家独占功劳,却非要拉上何栗一起干的原因。

李纲想来也是明白这个道理,在收到消息之后,立即进宫面圣,将个中猫腻挑明。他对赵桓说:“臣之行,无有复返之理。然臣书生之辈,实不知兵,今宣抚陕西,恐误国事。”坚决拒绝这一任命。

可官家更为坚决地不允许他推脱,严令其镇守陕西。李纲甚至使出了杀手铜,以身体有疾为由。乞求致仕还乡养老,想以此为要挟。但赵桓似乎铁了心,连续十三次驳回他请求退休的奏章。就在原先“如鱼得水”的君臣二人关系陷入僵持之际,朝中那位急公好义,刚直不阿的台谏长官许翰,给李纲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只有“杜邮”两字。杜邮,便是当年秦军统帅白起被赐剑自别之地。一千年前这位战神的冤死,让本来想跟官家死磕到底的李纲胆战心惊,终于醒悟,与白起那斐然战绩相比,自己的拥立之功确实算不得甚么,于是受命。

到了陕西之后,李纲虽然还算勤勉,但不免有些灰心丧气。徐卫本来以为,李纲到陕西之后。肯定会大干一场,哪知道一切都是依循旧例,墨守陈规而已。

议论好大一阵后,刚到午饭时分,李纲出于对徐家兄弟的喜爱而留饭。当时有人来报,说廊延张大帅已经入城。李纲素知张深乃徐彰老部下,便命徐胜去迎。而把徐卫领到了书房之中。

徐具端起新茶又喝一口。苦笑道:“再喝宣抚相公这杯茶,就知道午饭没荤腥。”

李纲这才会心一笑道:“知我者,子昂也。”

这两个忘年之交凭文案而对坐,徐卫的身份官阶虽与李纲差着十万八千里,但后者对前者却是分外看重。当初徐九在紫金山一战成名入京后,李纲对他还没有特别的印象,不过后来他受赵桓委托,秘密召集武臣商议抗金之策,徐九提出了集结各地之兵,布防于河北的策略,方使他刮目相看。以至于徐九行冠礼时,他不清自到。

后来金军二度南侵,他已经被贬出朝廷。但仍密切关注战局,当得知徐卫一把火烧了斡离不的粮草物资后,李纲在安置之地仰天大笑,欣喜欲狂,甚至对妻子说,生子当如徐九

两人沉默一阵,李纲开口打破僵尸:“子昂啊,你素有见识,依你之见,从今往后,宋金局势将如何演变”敢情这位陕西军政大员把徐九当成未卜先知的神棍了。其实也难怪,谁叫这小子连续几次准确“预测

徐卫一语惊人:“从今以后宋金局势走向,都在相公身上。”

这话却让李纲摸不着头脑了,我都被撵出东京,根本无法参与朝廷枢要,还能有使上什么劲遂问道:“子昂此言何解”

徐卫伸手想去端茶杯喝一口,想起那苦涩的味道,又缩了回去。回答道:“两河沦陷已成定局,往后金军进兵方向,便以陕西为主。”

李纲听到这话眉头一皱,两河一丢,东京根本没有任何屏障,金人若再来,该是直扑卑阙才是。陕西五路被几代人经营,强兵之名已垂百年之久,且此处不比两河地势平坦,金人想图陕西,恐怕没那么容易。因此笑道:“不至于吧”

徐卫望着他,沉声道:“东京早晚必陷。”

这一语之威,竟惊得李纲将手中茶杯失碎,东京可是天子所在可是再震惊,李纲也不得不承认,从前两河在手,我朝在金兵来袭之际,也不得不四处调兵拱卫京畿。以徐九为代表的武臣拼尽全力,能救一次两次,可难保真无一失。现在两河丢了,东京暴露于金人铁蹄之平,沦陷,的确是早晚的事情。

“种师道去世前,曾建议官家退守关中,如今看来,果然是有先见之明。然官家置之不理,当时我也认为此举断不可行,毕竟东京为天子之都,不可轻弃。但以目前局势看来,却是不可不行。”李纲面有忧

道。

忠臣之所以是忠臣,就在于他们虽然受了委屈,一时牢骚抱怨几句,可心里头终究还是想着念着他们的皇帝,即使那皇帝诸多不是。

“宣抚相公且宽心,朝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会奏请天子退居关中的。而且,卑职认为,相公在陕西,比在东京更好。”徐卫劝道。

李纲初听这话时,还没甚反应。但细细一想,却现徐九这句话实是在理。两河沦陷,中原亦危,陕西就是挡在女真面前的一堵铜墙铁壁,所谓英雄用武之地是也。我若在此处善加经营,北可拒党项,东可抗女真再则,若官家真的退守关中,京兆当然是“行在”的不二选择。到时候,自己不又回到中枢了么

一念至此,心中积聚多时的抑郁之气一扫而光拍案道:“不错子昂言之有理有我李纲在陕西,断不使金人沾指川陕”。

徐卫看着豪气干云的顶头上司,含笑不语。赵桓让李纲宣抚陕西,实在是一个英明无比的决定,无论是对他,还是对自己。李相不但是主战派,还是强硬主战派,他对女真人只一字,战死战死战到底有了这个思想,他就不会拿文臣惯有的态度来对待武臣,陕西的将领们今后不再是木偶一般,被人牵着线动。

而且,自己刚才虽然劝李纲说。会有人奏请皇帝退居关中。但能不能成行,还是未知之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