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回到明朝做千户 > 分节阅读 255

分节阅读 25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五寨堡军事学院命名为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以后学校出来的将官,都是天子门生,定可大大提高学员们对皇帝的忠诚度,出现一大批忠于皇室的国之将才。

万历皇帝欣然同意,不但亲自担任军校的名誉校长,还亲手御赐了“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几个金光大字作院名,同时还手书了“忠诚,奋勇,严谨”等六字校训,而且又派出自己一员心腹太监作督导。

见万历皇帝如此,百官们自然是不答应,这年头,还有什么是不许文官们插手的军校的设立看来己是无力回天,只能退而求其次。最后在吵闹之下,兵部武库司的一员郎中也被选为军校的一员督导,才暂时停止了这种吵闹。

理所当然的,黄来福成为军校的校长,很快,军院相关的事务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建立校舍,从九边各镇中选拔聘请各个军事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将官,选拔两镇中各个卫所营军的军官及舍人子弟入校学习等,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寨堡建立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成为当时大明的热门话题,不但是山西大同两镇,就是余者九边各镇的军官子弟们,也是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千方百计想成为军校的一员。天子门生啊,这个金字招牌谁不想要

几个月后,被后世誉为大明近代军队摇篮的皇家军事学院在五寨堡开学,当第一期新生进校时,学校举行开学典礼,黄来福与两位督导都作了训词。

按学制分,军校分为初级军事指挥班,中级班,高级班三种。

初级班培养百户,百总以下的军官,学制二年。中级班培养百总到守备一级的军官,学制三年,同时轮训有升职机会的百总以上级别军官。高级班培养守备上以上的军官,学制四年。

不但如此,军校内还有诸多炮科、工科及参谋科等科目,还有很重要的政治科,学员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关于军校的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治军思想,兼容黄来福的一些新式理念。其主要体现在“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效忠皇明政治观念”等几个方面。

从以后的事实效果来讲,军校的作用是巨大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让学员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对大明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黄来福纠察治理军队的同时,规模浩大的两镇五年政务治理,也是同时展开。

从万历二十七年年底到万历二十八年年初,抽选自总督府屯牧部中富有经验的屯田人员,作为总督府的幕僚派遣人员,会同两镇的户部,工部等委官,同时在在山西镇的汾河,沱河等流域,大同镇的桑干河,御河等流域展开了大规模的荒地勘查,水渠路线等修建筹备。

黄来福决定在五年规划中,在这些地方修建数十个大型水利工程,几条巨型的水渠等,为未来的大规模军屯打下基础。他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经由东征债券及开发债券筹备来的巨额资金,为他这种大规模的建设,撑起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这个年代,由于小冰河天灾的影响,这几河流域中,可供利用的平川及荒地还是很多的,只要水利跟得上去,完全可以将这些荒地变成良田。

退一步来说,就算两镇内的土地不足,塞外还有大批的土地,完全可以安置镇内富余的军队人力,让原先那些只能空耗粮饷,吃着闲饭无所事事的军士们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事务可说是在雷厉风行中进行,一旦某地的水渠路线,荒地勘查结束,就是大批被划分为乙等军,丙等军的两镇军士们被移防在这里,成为当地新的屯田卫所。

不说两镇内某地整个千户所,百户所的军队及家属全部被移到外地是常事,就是整个卫所的军士被移也不是没有。

大明军屯百年下来,许多地方的军屯土地九成变为当地文官武将豪强太监的私产是很正常的,就如原来的五寨堡军屯地一样,大部分成了黄家的私产,余者军士们,过着奴隶都不如的生活。

黄来福正是深深地了解到这一点,所以他干脆来个釜底抽薪,让人全部卷走,让他们转移地方,就算原来卫所的土地还是那些将官们所有,现在他们镇守的地方都变了,看他们怎么办。

黄来福动作极快,而且手段强硬,没有任何质疑的余地,任谁敢挑起事端,敢推诿犹豫者,他镇压起来决不手软。

而且对于这种迁移,除了原先当地少数的军官及豪强官员外,各卫所军堡中普通的军士们,他们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在原来的地方他们也是祖祖辈辈吃不饱穿不暖,换到外地至少有个盼头。

况且,在这种大规模的迁移中,总督府至少一直保持着他们每日的衣食无忧,就更让他们没有埋怨的心思。特别是总督府对未来生活的承诺,让他们更是心动。

一时间,山西镇大同镇内整卫整所的军士军余涌动,大规模放弃原先的旧卫所,搬移到新地点重新设立屯田卫所,当然了,事情由易而难,首先迁移的卫所军士们,大多还是属于那种极为穷苦,没有丝毫盼头的地方。

至于当地军头官员豪强势力过大,而且也属于略富足一些的地方,只是先期迁移走一批的丙等军士作为新垦殖地点的屯田军。

不过这种大规模的人员来回涌动,还是看得场外的人目瞪口呆。没想到黄来福来这一套,也只有他这种气魄极大的人,才敢来这一套,换成别人,随便一个军士喧变,就将他吓回去了。

而且眼下有黄来福坐镇两镇,手下有几营战力强悍的军队在旁,又有数万强壮的甲等军不断挑选出来,两镇的安全也并不是问题。

这些新生的卫所屯田大军们,每到几河流域中新的垦殖地点后,便会同各地招募来的流民及当地民户大军们,热火朝天地建设新住所,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大批的新兴卫所及村镇不断涌现了出来。

新兴屯田卫所及村镇不断涌现,当地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商机,一时间,这些地方的周边聚集了大批的商队民户等,运粮的人,卖菜的人,拉工的人,运石头木头的人牲口与人口的聚集,又需要众多的客店踏房等,那种热火朝天的味道,让许多人都感受得到。

对于这些新兴的军屯之地,黄来福改变了以往那种授田于军士们的作法,在这个小冰河灾害横行的年景,他们这种与小老百姓一样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根本抵抗不了灾害的横行,而且也非常容易又陷入自己耕地被官员及豪强侵吞的结果。

如果这样,黄来福可以想象,最多十年,这些军屯又可能走回了原先大明军屯的老路上去。所以黄来福在这些军屯之地采用了五寨堡农场似的耕作方式。

这些土地其实都是属于总督府控制所有。这些军士们其实便是总督府下的工人。在这些地方,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使用五寨堡良种,施用肥田农药,采用大规模的耕作方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