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回到明朝做千户 > 分节阅读 105

分节阅读 10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根据黄来福招开五寨堡粮食组和农技组的总结,五寨堡之所以粮食高产,原因主要是,大农场似的经营,可以投入大量的物力资金,修建大规模良好的灌溉水利,使用大量的肥料,使用大量的良种,科学的管理,使用各种马力机械。这种种措施下来,五寨堡想要不丰收都难。

特别是黄来福还学习后世经验,创立了“十、百、千”高产创建示范田。分为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示范田,千亩高产示范田。这些田地中,都有大量的粮食组和农技组人员,平时投入大量的资金,引用良种,以提高平均的亩产量。一出效果,就引用到五寨堡各农场中。

总之,黄来福的经验就是高投入,高收获。不过这个经验,在眼下的大明,怕是没什么复制性,许多外地的官员听了黄来福等人的介绍后,都是无语,这么大的投入,哪个州县有这个财力就算把经验介绍给那些小农,那些连水车都买不起,很多耕田时耕牛都没有,要将妻子作为耕牛使用的人,能有多大作为

不过也有一些外地州县的士绅,听了五寨堡的介绍后,若有所思。这些人,无一不是各地的大地主,手中有万亩良田不足为奇,而且他们手上都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要借鉴五寨堡成功的经验,也不是不可以,就看他们能不能突破观念,舍不舍得下这个重金了。

当然,同时他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这些大地主,平时的田地都是租种给一些佃户,如使用大农场后,需要的人力不需要那么多,余下的佃户出于在哪会不会为大明增加更多的流民

要知道,这些大地主,他们可没有黄来福的好心肠,也没有五寨堡这么多的手工作坊,可以满足富余劳动力的需求。不过,这种蝴蝶翅膀的扇动,却是黄来福所控制不了的了。

正文 第100章又震动

更新时间:2009428 23:39:55 本章字数:3733

公元1591年9月。

初秋,天气微有些寒意,道路两旁的白扬树和响铃树,己经开始脱落树叶,不过天气却是非常的晴朗,万里无云,清朗得让人精神快美。

从空中望下去,往不同方向去的路面上,都是如蚁般的车马。大丰收后,五寨堡内又是米商云集。眼下的五寨堡大东街,作为晋西北的粮米交易中心更是名副其实,而且这个粮米交易中心的名声还越来越响,不但传遍了山西全省,还远远地传到外省去。没办法,五寨堡连续两年的大丰收,太显眼了。

进入九月后,每天中,都从五寨堡大东街的各个牙行米铺中,运出大量的粮米。这些载运米面粮油的车马,络绎不绝地,经由五寨堡的四个城门后,或往偏关,或往河曲,保德,或往岢岚州,或往神池,宁武。更远的,甚至到了大同镇,延绥镇等地。

粮米交易的兴旺,商贾的云集,让五寨堡这个新兴之地,市面的繁华,早己超过了岢岚州,保德州,宁武关等地,隐隐有“小太原”之称。年初五寨堡的扩城后,让五寨堡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而堡内的整洁与军户们的昂扬风貌,也让每个到五寨堡来的人,有种与别处军堡不同的感受。

9月初时,经过众屯丁们的努力,加上几台的新式五寨堡马推收割机的辅助使用,五寨堡各个农场中的秋粮早己抢收完毕,继续运入五寨堡内的粮仓中囤积。

大丰收的庆功大宴早己完成,一大批优秀的屯丁们又受到嘉奖,也让各农场的屯丁们凝聚力越来越高,对黄来福地敬颂心越来越重。

对于今年收到的九十万石粮中,黄来福的盘算是。眼下五寨堡的军户屯丁们,加30个农场,加各大畜场,加各个果园菜园中,有近万人。而这些人中。有一大半的人是有家属。此外还有一营兵近三千人,这些人,也是大半有军属

近万户屯丁,按每人每月五斗粮算,一年基本需求为六万石粮。还有三千军士,每月一两银或是一石粮,一年需要粮近四万石。

所以黄来福今年决定留粮2万石,因为他地粮仓中,还有去年留下的几万石粮没吃完呢。这样,就有70万石粮可以出售。按黄来福和渠源锐等商贾们的约定。这些余粮,黄来福以每石粮银6钱的价格卖于他们。得银42万两。

对于现在渠源锐来说,他是意气风发,因投资黄来福及时成功,他己经成为五寨堡最大的粮商,就是在大明北方这些大粮商中,他也是数得着的。怪不得他现在的嗓门。在家族中越来越大。就是出门遇到那些大商贾们,也是要恭恭敬敬地向他打招呼,称他一声:“渠大掌柜。”

不过今年五寨堡产的粮米实在是太多了,渠源锐一人是吃不下的,所以这需要他和那些晋商们的广泛合作,合力将粮米卖到各地去。

此外,五寨堡粮食秋收丰产后不久。五寨堡各个菜园,果园,各大畜场,也继续产出了,加上现在五寨堡内外各大工厂作坊生产地产品,单单五寨堡一地。黄来福产的粮米物品。就可养活山西镇数万官兵绰绰有余。这还不算黄来福在八角堡和神池堡地经营产业。

京师,文渊阁内。

看着手中的奏报。内阁首辅申时行,户部尚书王遴,兵部尚书石星,礼部尚书许国等阁臣们,都是相对无语。

良久,户部尚书王遴才满足地叹道:“你说说,这黄来福是怎么做到的去年他的五寨堡产粮43万石,我己是惊为天人了,没到今年竟产粮达90万石这,这真是让老夫从何说起”

不过他话是这样说,他脸上的笑容,却是灿烂无比,似乎是从屁眼里笑出来一样他显是想到了,去年时内阁议定的五寨堡三地十万两地税银,看来是没问题了。

十万两白银啊,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归于太仓库房时,可以办多少事啊而对于户部尚书王遴来说,眼下的他,对钱的渴望,己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大明各地,需要用钱的地方多啊。

而似乎除了五寨堡外,这个大明天下,总是充满了不幸,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就没一会消停。

不说北方连年的旱灾,六月时,南方的苏、松、常三府发生大水,淹死伤害庄稼人畜不计其数。这三地本是富足之地,眼下收不上税不说,还要拨款赈灾。好容易户部打扫库房,挤出了一点银两。

八月下,泗州又是大水,淹没公署三尺,溺死居民无数,且浸及祖陵,又河决山阳。江都、邵伯因湖水下注,田舍俱为浸伤。

这里又是损失不小,又需要大笔地赈灾银子,可户部又有多少银子呢有时候,王遴总觉得自己这个户部尚书做得累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