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随身装着一口泉 > 分节阅读 364

分节阅读 36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东西一看就是外来户,真是找死,慌不择路下竟然逃进院中,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有食物出现,豆豆两口子终于来了精神,猛窜上去。没等那只大老鼠反应过来,豆豆已经摁在爪子下。

这家伙被抓后还躺在地上装死祈求自保,不过在豆豆面前根本没用,结果是多挨几爪子。

就这样,两口子和老鼠较上劲儿。放了捉,捉了放到最后那老鼠基本被玩惨,即使豆豆两口子放掉它,这东西也不敢跑。

见实在没趣,豆豆才把老鼠噙到媳妇儿面前。

那豹猫叫了一声,脑袋往豆豆身上蹭蹭,开始享用美餐。

按照惯例,头和尾巴它们很少吃掉,而是当成功劳的见证留下。

刘军浩并没有在院中悠闲多长时间,很快郭记者就打电话过来,说自己马上到刘家沟了。

他只好把照看孩子的任务交给媳妇,自己骑着电动车赶到村口。

没两分钟时间,采访车就来到跟前。

除摄影人员外,郭记者还把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也带来了。对方姓王,四十多岁的样子,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

不过他人倒是挺和气,刘军浩握手时称对方叫王先生的。他却连说“叫我老王就好了”。

电话里说不太清楚,郭记者边走边问,把发现玄铁宝剑的过程详细了解一遍。

现在刘家沟挖到文物的事情已经传开,附近的村民也赶过来不少,因此刘广聚家门前热闹非凡,很多人都拿着手机拍照留念。

没想到赵光明两口子也来凑热闹,连带着拍足了照片。看到刘军浩,他们赶忙挥手打招呼。

刘军浩粗略的估计一下,现场足有上千人。这柄宝剑在地下埋了几百年,重见天日后终于火了一把。

这么大一口宝剑,在现代人看来凭古代的科技水平很难铸造。

老王仔细看过那柄宝剑后,立刻跟郭振华攀谈起来。专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人家讲起铁器的铸造历史头头是道。说是隋唐时期以后,中国已经有能力铸造大型的钢铁器物。到了明清前期,国内的钢铁铸造尚在世界上领先,因此铸造一柄重达上千斤的宝剑并不成问题

它是采用了分段铸造的方法,即铸造人在模具上开多个浇铸口,同时以铁水浇铸,最后一次成型。

而且刘家沟这个并不是孤例,算上它,全国共出土了两柄镇河宝剑。

前些年燕州市有人挖沙取土,也发现了一件。那个体型更为庞大,近八米长,重达三千多斤。不过在xx省历史上,这还是第一件。

虽然美誉天下第一的名头,但是刘家沟众人倒没有感觉失望。那啥像歌中唱的,天下第二也挺好。

接着又有游客问起,为什么镇河宝剑并没有埋在河中心,而是离河还有段距离。这个问题即使老王不作答,刘军浩也能解释。

原因很简单,河流改道,这个乡志上有记载。

等老王看过那个铁板后,上边模糊的字迹很快被解读出来。

原来它也有来头,叫佛敕令。

上边的两行字分别是“韦驮尊天”、“坚牢地神”,意思就是韦驮菩萨守护这片土地平平安安。

新闻当天晚上就在电视台播出,那几个熊孩子又上电视显摆一回。郭记者的报道很详细,甚至还特意找来乡志上相关资料论证,随后又请老王在旁边讲解。

玄铁宝剑并没有被运走,主要是这铁疙瘩太大,暂时没办法起运。

随后几天,刘家沟的游客又达到一个高峰,那种火爆情景,比十一唱大戏还要热闹几分。

不但游客数量猛增,就连十里八乡的村民也纷纷赶过来看稀奇。现在农闲时节,地里没什么活,庄稼人有的是时间。

造成这种盛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王明堂宝剑斩蛟龙的传说在大青山孺妇皆知。如今不但挖到宝剑,而且还有菩萨,在众人声口相传中更加邪乎,沾了不少神气。

不少人来刘家沟是带着香火纸裱农村的老头老太太就这样,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被人传说有灵气,都会有人烧香祭拜。

去年刘军浩家那株大槐树出现蝴蝶群聚的现象,也引来很多人烧香。

等文物局专家再次到来,刘家沟的火爆场景总算告一段落。

为扩大影响,文物捐赠仪式场面宏大,不但乡镇领导到齐,连县里也派了人。

至于毛孩子几个,除每人发一本证书,另外还有千元现金奖励,五个孩子总共五千。

几家大人乐的合不拢嘴,其他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这几个孩子真值,一泡尿比我开一个月饭店。”台下二麻子口中啧啧声不断。

“遍地有黄金,只等有福人。羡慕也没办法,没那命,就是把河滩翻个遍也找不到文物。”刘军浩这话倒不是夸张。

河滩上取土,耕地,甚至以前还种过果树,但是偏偏没有将宝剑挖出来。几个熊孩子挖老鼠洞,却一泡尿浇出来了。

也难怪二麻子感叹,毛孩子这泡尿比黄金还贵,一泡尿值五千。

第五百二十七章 老子调皮儿捣蛋

早上刚起床,就听到外边的风呼呼刮。

害怕冻着孩子,刘军浩起床时特意给老大小二加了层衣服。

吃罢饭张倩去学校上课,他照例在家看着两个小家伙,专职当家庭妇男。

直到半晌,大风才渐渐停止。杨树上喜鹊重新叽叽喳喳的欢叫起来,地上几只野鸭嘎嘎叫着相合,一时间,整个院子变得热闹无比。

说到喜鹊,夏天刘军浩还不觉得,等门前这几株杨树上的叶子落净,才发现上边又多了两个喜鹊窝。

一般喜鹊长大后都有分巢的习惯,这些家伙倒好,完全把此处当成根据地,死赖着不走。连带赵教授院中树上垒的两个,刘军浩家附近已经有七八个喜鹊窝了。

其实不单刘军浩家这样,刘家沟现在喜鹊窝有泛滥的倾向。几乎每家的大杨树都垒有喜鹊窝,这种“胜景”在一般的村庄根本看不到。前些日子大青山其他村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